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HL-2A安装完成后,将以ASDEX最终的运行参数水平进行工程调试。本文研究了,在仅有欧姆加热和3.5MW中性束注入条件下,当HL-2A发生大不稳定性或巨ELMs爆发时,有水冷却和辐射冷却两种情况下不同板材料偏滤器板的温升和冷却时间。  相似文献   

2.
HL-2A是在原德国ASDEX基础上改进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该装置带有上下两组偏滤器线圈。从目前的HL-2A的改进方案看,其几何尺寸、磁场位形和物理参数大体和ASDEX相似,只是环向磁场、等离子体电流及拉长比稍有不同。由于未来的HL-2A装置上带有偏滤器,而我们以前的位形计算大多在没有偏滤器位形的HL-1及HL-1M上进行的,所以开展有关HL-2A位形的物理研究及相关的数值计算和程序设计是很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LHCD实验是托卡马克途径为实现稳态运行而进行的重要科研项目。我国的两个主要托卡马克实验装置HL-1M和HT-7已进行多年研究,在建的两大装置HL-2A和HT-7U也将在更高波功率下进行LHCD研究。虽然LHCD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驱动电流,但波功率平衡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问题,因为波功率最终不是被电子或离子吸收,这是通过某种机制损失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2A)工程研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 2A)(设计指标:大半径1.65m、小半径0 4m、环向磁场2 8T、环向等离子体电流480kA)是我国已建成的第一个偏滤器托卡马克实验型磁约束聚变装置。HL 2A装置的首要研究目标是利用其独特的大体积极向偏滤器在高参数等离子体条件下开展与偏滤器位形运行有关的研究。本文总结了HL 2A装置工程设计、制造与安装、工程调试等研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工程调试和初步物理实验的结果表明:HL 2A装置的主要工程参数和性能已具备开展物理实验的条件,并已成功地运行于偏滤器位形。2003年11月底,HL 2A装置获得等离子体电流168kA,等离子体存在时间920ms,等离子体线平均密度1.7×1019m-3,环向磁场1 4T,极限真空度为4.6×10-6Pa。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反场箍缩KTX装置主机主要构成部件、安装精度要求以及装配方案。通过建立一个独立于装置之外且可永久保存的装配基准网,以及对坐标系控制网的测量数据分析,确保各部件的安装定位和准确测量。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反场箍缩KTX装置主机主要构成部件、安装精度要求以及装配方案。通过建立一个独立于装置之外且可永久保存的装配基准网,以及对坐标系控制网的测量数据分析,确保各部件的安装定位和准确测量。  相似文献   

7.
低混杂波电流驱动是托卡马克反应堆非感应电流驱动的主要选择方案之一,近期已在较高密度下获得好的驱动效率。LHCD也是我国的两个主要托卡马克实验装置HL-1M和HT-7长期研究项目,在建的两大装置HL-2A和HT-7U也将其列为主要研究内容。LHCD理论研究已开展多年,已有多个计算编码可用于确定波功率沉积和驱动电流剖面。但由于波动率是在多次穿越过程中逐渐沉积的,关于平行折射率的波功率谱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上移或下移,因此波传播过程的解析分析相当困难,影响我们对物理问题的深入理解。文献[1,2]在静电近似下进行了解析分析,同时所分析的问题中等离子体参数限于ω≈ωpi的情形。本文将对更一般条件下的波传播性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真空运行模式、真空运行参数、辉光放电清洗和硅化壁处理手段的规范化,显著地降低了HL-1M装置的真空壁出气、本底杂质浓度、放电杂质出气比和再循环,成功地实现了高参数放电、长脉冲放电和装置暴露大气后快速恢复放电,并为验证低混杂电流驱动、离子回旋共振加热、电子回旋共振加热、中性束注入、弹丸注入和分子束注入实验及升级等离子体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壁条件。描述了HL-1M装置真空系统、壁出气和再循环、质谱诊断和程序脉冲送气等方面的主要实验成果,这些结果为HL-2A装置的真空系统研制和运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HL-2A装置位形及垂直不稳定性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优化设计了用HL-2A装置双零偏滤器位形,使拉长比k95和三角形变δ95分别达到1.2和0.4,同时研究了它们的垂直不稳定性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GDC(He SiH4)是为HL-1M装置研制的一种常规壁处理技术。在He辉光等离子体条件下,通过气相中的电子碰撞离解、电离、离子-分子反应和在壁面上的He^ 诱导脱H2过程,在清洁的真空壁表面沉积一层无定形、半透明、致密的氢化硅(α-Si:H)薄膜。氢化硅具有良好的H(D)捕获、H2(D2)释放,能显著地降低再循环系数,有效地控制杂质水平,大大拓宽了HL-1M装置的运行范围,为HL-1M装置的LHCD、ICRH、ECRH、NBI、PI和MBI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真空壁条件。  相似文献   

11.
HL-1M装置的ICRH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HL-1M装置的ICRH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调试获得了频率28-36MHz、脉宽40-60ms、0.8MW的输出功率。测试了RF天线的频率特征。ICRH系统已在HL-1M装置上运动,并获取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环向磁场脉冲电源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HL 2A装置上由80MVA双Y相差30o的电动飞轮交流脉冲发电机与多组桥式硅整流器组成的环向磁场线圈脉冲供电系统,给出了基于Matlab/Simulink和一些等效方法建立起来的80MVA六相交流飞轮发电机及其励磁系统与其它部件的仿真模型,得到了初步的仿真结果,并与实际放电波形进行了比较,两者的波形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低杂波电流驱动(LHCD)实验中电流驱动效率、电流分布控制与等离子体参数和入射波谱的关系,以及波的可近性对确定功率沉积分布的作用。讨论了控制电流密度分布的方法及在HL-2A装置上实现中心负剪切位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2006年度聚变科学所的主要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HL-2A装置物理实验、ITER课题组任务和HL-2A装置主机改造等研究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HL-2A装置开展的真空壁处理技术和壁条件研究结果进行了介绍。HL-2A主机改造的概念设计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同时介绍了主机改造方案,并给出概念设计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利用实验物理与工业控制系统(EPICS)平台对HL-2A主机运行参数进行的集中测控系统开发。系统采用s7nodave设备驱动模块,实现了SoftIOC与各PLC的通讯,将各子系统的PLC集成到了EPICS控制系统中。通过对关系型数据库和应用层软件CSS中数据归档及报警等组件的扩展与配置,实现OPI层与各个子系统的实时通信。测控系统成功地将HL-2A主机参数集中在EPICS平台下运行,为下一代装置的主机集中测控系统设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利用实验物理与工业控制系统(EPICS)平台对HL-2A主机运行参数进行的集中测控系统开发。系统采用s7nodave设备驱动模块,实现了Soft IOC与各PLC的通讯,将各子系统的PLC集成到了EPICS控制系统中。通过对关系型数据库和应用层软件CSS中数据归档及报警等组件的扩展与配置,实现OPI层与各个子系统的实时通信。测控系统成功地将HL-2A主机参数集中在EPICS平台下运行,为下一代装置的主机集中测控系统设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HL-1M托卡马克氦输运和排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HL-1M托卡马克常规欧姆放电和改善的束状态下的氦输运和排除,并与一维蒙特卡罗中性氦输运程序IDHET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真空泵能有效地抽除辉光放电清洗后在剩余气体中的氦,使真空室内的氦趋于一个较低的固有水平。在改善约束实验中,发现氦有积累增加的趋势,氦谱线发射强度径向分布峰向内移,在对总体约束影响很小的情况下,利用低水平的MHD扰动,采取LHCD与ECH辅助加热功率组合等进行了一些选择性排氦实验,并对将来堆条件下或HL-2A装置上利用射频场有质动力改善排氦效率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HL-2M 初始等离子体第一壁主要由 2mm 厚度的护板及下部支撑构成,与 HL-2M 限制器 共同构成 HL-2M 真空室内壁保护层。针对第一壁的结构设计及总体的安装规范,提出了第一壁整体的安装工艺 方案,采用螺柱焊、氩弧焊对第一壁的支撑进行固定,采用可利用螺柱调节部件定位精度的辅助工装,并全程利 用激光跟踪仪进行安装精度的实时调节。最终,完成了 HL-2M 初始等离子体第一壁总体安装,部件安装精度达 到±2mm、焊缝质量满足一级焊缝要求、结构能承受 3675N 以上拉力。在 HL-2M 初始等离子体放电过程中第一 壁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20.
在 HL-2M 装置主机安装工艺方案制定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 CAD&CAE 设计工艺分析方法,根据 各系统功能需求和安装进度需求,多次优化了主机安装工艺方案,对各系统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检查并对安装方 案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模拟,最终形成了完善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安装工艺技术方案。对安装工艺方案进行了全面分 析与研究,总结论述了基准网的构建和关键部件的测量、绝缘与垫层工艺方案,装置核心区域磁导率控制等问题, 对未来聚变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设计和工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