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结合文山学院化学与工程学院转型发展的需要,针对地方资源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将有机化学实验设计、整合为基础实验、特色实验两大模块,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地方高校化材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阐述了在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特色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等多方面的改革。更新了“接地气、近产业”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探索实践了“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了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三三制”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最后以丰硕的成果给创建的新模式做了诠释。  相似文献   

3.
邹晓川  李俊  林强  石开云  谭君  范亮 《化学教育》2017,38(16):14-18
探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高校日益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制药与药物分析检测方向)为例,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模式的探索、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条件保障等4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讨论,阐述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途径。结果表明,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更加注重与当地企业的密切联系,努力满足行业对于化学制药与分析检测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战略部署的逐步落实和高等教育内部变革的日益深化,大量地方本科高校都面临着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紧迫任务。本文从专业群建设、培养方案设计、专业思想引导、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四个方面介绍了闽江学院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和近年来取得的建设成果,为地方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地方院校化工类工科教育体系改革思路及措施进行阐述,分别从培养目标确立及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教学过程质量控制、课程体系结构改革、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等4个方面展开分析,构建适用于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地方院校的工科培养体系。重点叙述了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IEET认证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及应用型特色人才教学模式的构建,并给出具体的改革举措,希望为同类型高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俞俊  陈桂娥  姜飞  石勇  毛海舫 《化学教育》2016,37(14):70-73
提出了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建设理念。针对建设应用型专业的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设计了改革方案,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地方民族高等教育以发展民族地区为已任,能力本位是地方院校主要推行的教育理念之一。地方民族高等教育与能力本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地区发展所需的理论素养好、执行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培养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平台、教学方法改革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予以改进,构建能力本位主导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提高民族地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实践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产教融合是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教学模式.本文介绍了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模式改革.通过大力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突出工程能力培养,构建信息化管理,多专业融合的实习实训培养体系,强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等措施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企业.  相似文献   

9.
徐娜  刘广建  李林璘  韩娟 《化学教育》2022,43(16):120-125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认真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立足学科特点,围绕立德树人重要任务,以人才培养实际需求为核心,以改革第二课堂培养模式为重点,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科学化建设,着力推动第一、第二课堂在形式、内容、师资等方面互通、互补、互融,探索2个课堂协同合力育人新路径,有力提升了培养卓越化学教师和化学拔尖人才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0.
韶关学院自2012年起开始了"一托四化"应用技术型化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出了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依托,通过对理论教学"主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化"、教学资源"精品化"、考评方式"多元化",构建"一托四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一条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无人区”,校、院层面围绕人才培养建立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实践。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充分利用职称评聘、教师能力发展、学生活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健全奖励激励制度,加强配套经费支持,探索构筑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涉及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三维”立体化保障体系,有效地促进和保障了学院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了利用OBE理念推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及其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以OBE理念为指导,结合CDIO和LBL的教学模式,提出在教学内容、平台在线课程建设、第二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方案,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和成果产出,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度,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连接更加紧密,有效地实现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输出。  相似文献   

13.
针对应用型课程存在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衔接的教学痛点,基于“项目驱动,成果导向,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的课程建设理念,探索形成了面向行业职业需求的双环增长式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即基于职业需求问题的课程体系建设改进环和基于项目驱动的课堂教学改进环。通过建立基于职业需求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以能力本位重构课程内容,突出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多维度融入思政元素,基于“5W1H”项目分析逻辑构建项目驱动三阶段混合式十步教学,开展沉浸式、交互式仿真实场景教学和突出职业能力目标达成为导向的课程考核评价,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型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构建了"一中心、两渗透、三提升、四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总结了该教学模式在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该实验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和交流环境建设,保障了该实验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该模式应用于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加快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雷殷  焦世惠  张海博  郭玉鹏 《化学教育》2022,43(14):115-117
科研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通过课程建设、平台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技术培训、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等方式,探索了测试平台为学院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更多作用的路径。充分利用测试平台的资源优势,为人才培养发挥更多作用,对于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到非常多的高分子材料产品和技术,属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时,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毕业生的需求量大。本文总结归纳了加强应用型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教学实践经验,大力增强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一批专业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参与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校企联合布置一批有创新性、产业急需的毕业论文课题,共同指导与评价学生的毕业论文。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可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与素质,提供与产业需求匹配度高的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7.
“化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是在实践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勇于改革创新的教学研究实践成果。多年来,化学学科带头人携学院全体教师,致力于“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倾心打造“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以真正实现夯实理论与实验教学基础,提升施教水平,优化教育环境,努力构建“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科研作风踏实”的创新型化学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为化学学科创新人才的成长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大学化学》2021,36(3)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学,但若只重视应用型培养而忽视思政教育,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专业课程教师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下,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有机融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与创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大着力点。根据聊城大学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有机专论实验开设情况,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并自主探索化学科学兴趣为出发点,对专论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与改革。结合教师科研开设创新实验,以提高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用"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在"产学研用"教学一体化背景下,为提高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效果,强化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分析目前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仪器分析"产学研用"教学机制、教学方法、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考核等问题进行一体化建设探索,以期通过"产学研用"教学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并对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人才的有效衔接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