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荧光光谱研究喹诺酮抗菌素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喹诺酮抗菌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与过氧化氢酶分子间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药物对过氧化物酶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形成复合物所产生的静态猝灭是引起过氧化氢酶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进一步依据荧光猝灭结果确定了药物-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红外、荧光等多种光谱学方法研究了抗癌药物喜树碱和溶菌酶及过氧化氢酶两种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喜树碱与之均形成基态复合物并引起蛋白内源荧光猝灭。通过计算确定了喜树碱和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主要作用力类型以及与蛋白中色氨酸的结合距离。喜树碱对过氧化氢酶具有较高的结合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喜树碱不仅与过氧化氢酶中的色氨酸存在相互作用,也与酶中的酪氨酸及血红素产生相互作用。喜树碱的存在可引起蛋白构象发生变化,使α-螺旋二级结构减少。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抗癌药物丝裂霉素(MitomycinC)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一些金属离子对丝裂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除草剂西玛津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微透析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除草剂西玛津与过氧化氢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除草剂对过氧化氢酶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且静态猝灭是引起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从荧光猝灭和以Scatchard方程拟合微透析液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求出除草剂和CAT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 =1.5 5× 10 4 L/mol,n =0 .94。并依据能量转移机制 ,求出了西玛津和CAT相互结合时 ,给体 受体间距离r为 0 .164nm。西玛津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结合作用以静态猝灭过程为主 ,且其猝灭机制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西玛津可能与CAT的Tyr2 14发生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构建罗丹明B(RB)荧光猝灭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新方法。研究表明,在酸性条件下碘离子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碘,碘与罗丹明B反应导致其荧光猝灭,过氧化氢酶加入前后荧光强度变化量体现了酶的活性,由此建立了一种简便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荧光分析方法。加酶前后罗丹明B荧光猝灭值与0.15~9U·L-1活度范围内的过氧化氢酶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达到0.005U·L-1。方法用于鱼肝提取液CAT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 在生理条件下(pH=7.40)对氟比洛芬(FP)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证实了氟比洛芬通过沟槽结合方式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实验表明, DNA与氟比洛芬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测得结合常数为5.53×10~5 L·mol~(-1),结合位点数为1.12.  相似文献   

7.
在水相中合成了硫普罗宁(Tiopronin,TP)修饰的CdTe/CdS量子点(TP-CdTe/CdS QDs).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TP-CdTe/CdS QDs与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的相互作用机理.在pH=7.6的tris-HCl缓冲溶液介质中,TP-CdTe/CdS QDs与MMC相互作用,使TP-CdTe/CdS QDs的荧光发生猝灭,并且QDs的荧光强度与MMC的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线性范围4.7×10-9~1.2×10-8g/mL,检出限(3σ)为1.4×10-g/mL.此方法快速简便,用于尿样中丝裂霉素的测定,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荧光光谱法研究间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间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激发波长为280nm,发射波长为342nm,在pH 7.50的Tris-盐酸缓冲溶液中反应150min后,间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效果最为明显。289K,304K和318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667×104,1.428×104,1.250×104L·mol-1。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相关热力学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结合间硝基苯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焓变(ΔH)0和熵变(ΔS)0,可推断两者的相互作用力主要为静电作用力。结果表明:间硝基苯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最后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确认。  相似文献   

9.
荧光光谱法研究喹诺酮抗菌素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喹诺酮抗菌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与过氧化氢酶分子间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药物对过氧化氢酶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形成复合物所产生的静态猝灭是引起过氧化氢酶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进一步依据荧光猝灭结果确定了药物-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相法合成了ZnS纳米颗粒,通过XRD及TEM技术对纳米ZnS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ZnS的粒径约为7~8 nm.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纳米Zn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两者的相互作用可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推测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1.73×105 L·mol-1,结合位点数n...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核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行为。结果发现,在温度为293 K和310 K时核黄素与BSA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4.879×105L.mol-1和1.880×105L.mol-1,结合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了对应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核黄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荧光猝灭过程属于动态猝灭机制,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核黄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荧光光谱法研究木犀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pH为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木犀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根据测定292K、299K、311K温度下的猝灭常数,证实了木犀草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木犀草素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2.75nm,由热力学参数焓变(△H)小于零和熵变(△S)大于零,推断出木犀草素与BSA之间主要靠静电引力相结合,生成自由能变(△G)为负值,表明木犀草素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同时,应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木犀草素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水溶液中除草醚(N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P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SA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运用位点模型计算298 K、308 K、318 K时结合常数K_A分别为6.97×10~4、5.25×10~4 、4.96×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8、0.92、0.96.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其作用力以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为主;运用F(o)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NP与BSA的结合距离r为2.19 nm;用同步荧光技术初步考察了NP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具有抑制人肿瘤细胞活性的含喹唑啉酮的4-(4-氟苯基)哌嗪二硫代甲酸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它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猝灭结果,求得了不同温度下反应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及反应热力学参数,并据此确定了它们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大豆甙元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90 K、303 K、310K、315 K温度下大豆甙元对BSA的猝灭速率常数Ksv随着温度升高逐渐降低,且均大于最大动态猝灭速率常数2×1010 L·mol -1·s-1,表明大豆甙元对BSA的荧光猝灭属静态猝灭过程.根据F(o)rst...  相似文献   

16.
荧光光谱法研究原花青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原花青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根据295 K、303 K、310 K、315 K温度下的猝灭常数,表明原花青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由热力学参数焓变(△rHm)和熵变(△rSm)均大于零,推断出原花青素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  相似文献   

17.
荧光法研究三种黄酮小分子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芹菜素(Quercetin)、木犀草素(Luteocin)、槲皮素(Quercetin)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对比了C3'—OH和C3—OH取代对黄酮与溶菌酶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C3'—OH可大大增强黄酮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 C3—OH的取代则导致作用力减弱. 根据3种黄酮的结构参数, 初步分析了C3'—OH和C3—OH取代对黄酮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