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辐射制冷空调系统具备节能、无吹风感、无噪声、高舒适度的特点。如果设计或使用不当,会出现其室内辐射面结露、毛细管表面热阻增加,室内吊顶、墙面受潮霉变等问题。对辐射式制冷系统的发展情况及构成进行探索,以及辐射面的结露机制进行分析,以提出防止结露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何大四  张英 《科技信息》2009,(28):89-90
本文以中原工学院楼宇自动化实验室为基础,对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调节实验设计进行讨论。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变风量空调系统运行过程及基本控制原理,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三联式空调系统在定吸气压力下的运行特性进行考察.当系统的运行工况发生变化时,利用压缩机转速的调节以保持吸气压力的一定.通过研究发现,即使在吸气压力保持一定下,三联式空调系统仍不能简单地视为各室内机的蒸发器面积和膨胀阀开度的简单叠加;若同时保持吸气过热度一定,则三联式系统内两单机的膨胀阀开度、制冷剂质流量、制冷量呈现出抛物线的依变关系;但是吸气压力的保持一定可起到杜绝系统中各单机之间的相互影响,能确保各单机实现独立调节.  相似文献   

4.
利用焓差实验室对一种户式温湿分控空调机组的设备显热比变化特性进行实验.分别保持通过该机组两侧蒸发器的换热介质的入口参数恒定不变,当压缩机转速和风侧蒸发器的冷剂比例同时变化时,得到设备制冷量、设备显热比SCR以及能效比EER的变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改变机组压缩机转速以及风侧冷剂的比例,不但改变机组总制冷量,同时改变机组输出显热冷量与潜热冷量的比例;设备SCR的变化范围0.6~1.0,远远大于传统空调机组的变化范围,可以与房间显热比SHR值更好地匹配,以更好地控制室内热环境.同时表明,设备SCR的调控受到机组总冷量与能效比的限制,在实现设备SCR及总制冷量的前提下,尽量使EER值最大,有利于节能.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游泳馆结露问题,本文以分层空调为指导思想,送风采用上、中、下三层送风口,根据风口的作用不同,送风参数亦有区别。通过模拟分析流场验证设计的气流组织方式对防结露的效果,并且进行了方案优化。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辐射冷板与独立新风耦合系统下人体局部热舒适,以长沙某住宅小区某用户房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该热环境相关参数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实测数据与仿真数据对比,从辐射温度不对称、室内气流分布、人体垂直温差和地面温度四个方面定量分析了辐射耦合空调系统的热舒适环境。同时,通过多表面模型与离散坐标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了两种辐射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采用辐射冷板+独立新风空调系统而且空间包含人体热源的情形下,DO辐射模型的仿真结果更接近实验测试结果;室内测试及仿真结果符合ASHRAE对局部热舒适的标准要求;利用CFD仿真方法可以对局部热舒适进行较准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房间内的稳态关闭门窗、非稳态开门及非稳态开窗3种工况的试验测量,分别建立3种工况的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型,研究稳态和非稳态工况下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的热舒适性和结露特性.基于对非稳态开门窗工况的热力学分析,提出由温度协同方程、含湿量协同方程、PMV(Predicted Mean Vote)协同方程和空调能耗协同方程表示的混合通风协同运行模型.经过试验验证的CFD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空气载能辐射空调在稳态和非稳态工况下室内人体头部与脚踝平面的垂直温差小于0.6℃,人体活动区域内的空气速度约为0.1m/s,稳态和非稳态工况中辐射孔板下表面分别存在厚度约为12cm和6~8cm的具有良好防结露效果的低温近壁边界区.将空气载能辐射空调开门窗工况试验结果应用于混合通风协同运行模型,分析了空调送风量和门窗开度对PMV和空调能耗的协同影响,提出了混合通风协同评价系数,得到不同门窗开度对应的最优空调送风档位设置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送风式空调的制冷工况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测试的方法,分析了该空调在室内环境湿度和风量发生变化时,机组蒸发压力、冷凝压力、过热度、过冷度、吸气比容和制冷剂循环流量的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蒸发器负荷减小时,蒸发压力降低的幅度大于冷凝压力降低的幅度,输气系数减小;吸气比容增加,制冷剂循环流量减小,系统的制冷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顾纯  赵旭博  于江  梁金 《科技信息》2010,(8):I0361-I0362
室内空气的品质正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空气质量的标准,针对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全过程(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采关注空调系统运行管理对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性,并对目前正在兴起的空调清洗行业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空气载能辐射空调末端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以空气为载能媒介,孔板为末端的新型辐射末端系统.为了研究孔板末端的辐射传热特性,本文通过建立房间稳态传热模型,基于传热学基本理论,首先分析了以金属平板为辐射末端的顶板辐射空调系统中,顶板与各围护结构表面间不同温差下的辐射传热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空气载能辐射空调孔板末端的辐射传热问题,最终得到一个孔板辐射简化传热公式.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卷烟厂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卷烟厂空调的特点,提出了卷烟厂空调系统节能运行方法,开发研究了节能运行优化软件,并作了实例能耗比较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优化运行是种适合于烟厂的行之有效的节能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空调水系统质调节、量调节的能耗分析,建立基于负荷特性的系统变换调节方式负荷率临界值的数学方程式。分析得出:应该设置两种运行调节方式的转换控制系统,负荷率临界值宜取0.618,即在负荷率为0~0.618时,采用质调节;负荷率为0.618~1时,采用变频量调节。  相似文献   

13.
空调系统设计和运行中应用系统工程最优化方法,使设计和运行参数处于最优工况,是提高空调系统经济性的有效途径。如一个空调制冷系统的冷量,除湿量取决于系统的风量、进风参数,冷却器的结构和冷却效率、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等。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呈现一个复杂的函数关系,且常常难于用一解析式表达。在系统运行中,为了充分  相似文献   

14.
以实际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为对象,改变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中除湿器、再生器的输入空气、溶液的温度、湿度、流量、浓度等参数,研究输入参数变化对输出参数的影响.在优化的系统运行参数条件下,改变供能热源温度,研究液体除湿空调系统整体运行时输出参数的变化和系统制冷量、耗能量及COP值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再生热源为90℃时,空调送风温度稳定在21℃,热力系数为0.6左右,基本能满足舒适性空调的送风要求.  相似文献   

15.
空调系统间歇运行的时间延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空气平衡和热平衡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全空气空调系统和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时间延迟问题,证明对于大型商场的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应提前22.3分钟开启。  相似文献   

16.
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空调用冷却水系统变流量运行的可行性.与只改变冷水机组和冷却水泵运行台数的运行管理方式相比较,冷却水系统通过水泵变频调速,实现变流量运行,其经济性相当显著.同时分析了变流量运行时附加设备的回收期.  相似文献   

17.
吴滨  吴莹  徐莹 《应用科技》2012,(2):68-71
从我国公共建筑内的空调系统能耗现状出发,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系统能耗较高的原因.再对公共建筑中空调系统合理运行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空调自控系统、制冷机组、空调系统附属设备等问题.通过这些环节的运行管理分析来说明空调系统运行管理工作对建筑系统能耗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空气载能辐射空调应用于实验动物房中,对动物福利以及空调系统节能的影响,采用Fluent软件对传统上送下回式空调系统及空气载能辐射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相同换气次数下的风速、温湿度、氨气浓度的分布差别以及空气载能辐射空调不同换气次数对室内风速、温湿度、氨气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载能辐射...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竖壁贴附射流与地板辐射复合空调系统的结露情况及舒适性进行数值研究,建立室内复合空调模型,以实测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利用 Airpak3.0 软件对该系统的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设计相对湿度、送风速度以及排风口位置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定性地分析室内各工况下相对湿度,PMV,PPD的特点,从而为竖壁贴附射流与地板辐射复合系统合理的运行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降低辐射空调系统的运行成本以及简化其结构,将辐射部分和新风部分结合起来,形成单元式辐射空调无动力新风系统,并对系统的性能进行研究。该系统主机采用735 W(1匹)冷暖机,末端为水平布置的顶板式辐射板和与顶板辐射板串联竖直布置的自然对流新风装置。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满足辐射空调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无动力新风,夏季和冬季新风量分别可以达到115~130 m~3/h和85~114 m~3/h,人体活动区域的风速小于0.15 m/s,同时可以降低新风的温度和湿度及对新风中的细颗粒物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该系统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适用于南方夏季时间长、气候炎热潮湿情况下的2人间办公室或卧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