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提出了在外加水蒸汽时测定裂化催化剂烧碳动力学的实验方法,并建立了实验装置。烧焦实验采用空气脉冲烧焦实验法,热导检测器前设有色谱柱分离反应尾气中的O2和CO2,从而排除了O2对CO2浓度测定的影响。在水蒸汽分压为0.038MPa、反应温度为630 ̄750℃的条件下测得了两种催化裂化剂再生时烧碳反应动力学,并与无外加水蒸汽时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工业再生条件下水蒸汽对烧碳反应动力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3.
提出了在外加水蒸汽时测定裂化催化剂烧碳动力学的实验方法,并建立了实验装置。烧焦实验采用空气脉冲烧焦实验法,热导检测器前设有色谱柱分离反应尾气中的O_2和CO_2,从而排除了O_2对CO_2浓度测定的影响。在水蒸汽分压为0.038MPa、反应温度为630~750℃的条件下测得了两种催化裂化剂再生时烧碳反应动力学,并与无外加水蒸汽时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工业再生条件下水蒸汽对烧碳反应动力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MRGC-80型高压微反色谱联合装置,在400~470℃、3MPa下研究了文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到了反应速率常数和失活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和失活级数、反应和失活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催化剂失活为独立失活,失活级数随过程变化。从失活级数推测其失活机理为平行连串失活,反应物甲苯、产物苯和二甲苯均能引起催化剂失活。反应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对催化剂失活速率无明显影响,故可在较低的反应压力下研究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温度对催化剂失活速率的影响不大,表明在所用温度范围内提高反应温度,对甲苯歧化反应过程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较简单集总动力学网络对FCC催化剂中两组分在“一次”裂化较大分子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沸石晶粒外表面的形状因素对沸石外比表面积有较大影响.含有一定二次孔的较小晶柱沸石,不仅可以有相当大的外表面积(60~100m~2/g),有利于提高其重油FCC性能,而且扩散性和传递性较好,也有利于提高其中等分于的FCC性能。因而有更好的FCC性能.根据特定反应系统的性能确定出与重油FCC体系相适应的沸石外比表面积与基质比表面积比例,能使重油较大分子的一次裂化反应在两组分上有较好的分配比例,可提高重油FCC过程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催化裂化汽油中硫醇性硫和碱性氮化物分布规律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溶剂抽提及色谱-质谱法,对催化裂化汽油及脱臭后FCC汽油中硫醇性硫及碱性氮化物的分布与含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催化裂化原料的FCC汽油中硫的种类和分布大致相同,都存在大量丁硫醇。脱臭后FCC汽油中异构的小分子硫醇和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硫醇含量较多。  相似文献   

7.
以吡啶和喹啉为模型化合物,通过改变其在原料中的质量分数,考察碱性氮化物对不同类型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喹啉对催化剂的毒害作用比吡啶严重,而且后者对焦炭产率贡献较小,而喹啉则会造成焦炭产率明显增加;USY型催化剂对吡啶有更好的耐受性,ZSM-5型催化剂对吡啶含量的增加较为敏感,但二者受喹啉的毒害作用基本相同;在USY型催化剂上,乙烯的生成主要是热裂化反应的结果,而在ZSM-5型催化剂上,乙烯的生成是热裂化和催化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重油催化裂化集总模型在指导裂化催化剂选用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已开发的重油催化裂化十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参数估计,分别确定了RHZ-200,ZCM-7,CRC-3三种裂化催化剂的十一集总动力学模型参数,并运用模型的工业应用软件RCCLK,对这三种催化剂进行了工业验证计算。  相似文献   

9.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在柴油的裂化反应中,进行了镍沉积对分子筛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及催化裂化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与工业操作相对应的水蒸汽作用条件下,随着分子筛催化剂上金属镍量的增加,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催化剂的裂化活性下降,脱氢生焦量增多;水蒸汽处理温度的升高,金属镍分散度降低,将部分地抑制和消除镍的脱氢生焦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强扩散区城中,失活催化反应的分离型动力学方程式仅能用于1级反应和1级独立失活系统。本文把此类方程式扩展应用于各种1,2级反应和1,2级独立失活系统,同时针对气-固相反应器中气相流动呈活塞流或全混流的情况,讨论了如何由实验求取有关的动力学速率常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过程存在孔扩散阻力时,反应转化率随着反应时间降低的速率比无孔扩散阻力的情况要慢。此外,对浓度独立失活和分离型动力学方程的特征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以稀土改性β沸石替代质量分数为5%的REUSY作为流化催化裂化模式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利用轻油微反活性试验和固定流化床装置评价了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中加入一定量稀土改性β沸石,可以提高原料油的转化率,降低催化剂的比积炭及催化裂化汽油的烯烃含量,并能使汽油的辛烷值有所提高或保持不变。稀土改性β沸石是优良的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12.
以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将沸石进行盐、盐+热、盐+碱和盐+酸复合改性,研究其对废水中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最佳质量浓度为3%的NaCl改性沸石进行除氨氮实验,当反应吸附时间为60min时,对氨氮的去除率可达80%;再对NaCl改性沸石在500℃下煅烧2h ,当吸附时间为30min时,氨氮去除率高达95%.其去除率较NaCl改性沸石提高1.19倍,较天然沸石提高1.73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在甲醇与甲苯侧链的烷基化反应中,K_2B_4O_7(Ⅰ)与H_3BO_3-MgO(Ⅱ)对X型沸石催化剂的改性规律。用Ⅰ对KX沸石进行改性,当每100gKX沸石含3.12×10~(-2)mol K_2B_4O_7时,甲醇的选择性较好;用Ⅱ进行改性,每100gKX沸石含0.8mol MgO及0.19mol H_3BO_3时,产品中苯乙烯的含量及苯乙烯与乙苯的产率都较高。当采用H_3BO_3-MgO-Cs X型催化剂时,甲醇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88%及27%,苯乙烯及乙苯的产率达到0.63(g/gCat·h)。同时对X型沸石催化剂失活进行了研究,认为除了结焦导致失活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汽使沸石的结构和性能受到破坏,亦导致失活。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组装的裂解精炼装置,以大豆油为原料考察了精馏反应条件对裂解产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精馏柱温度范围320~350 ℃,裂解反应釜温度480~500 ℃,大豆油滴加速度为35 g/h。通过红外光谱(FTIR)、气质联用(GC MS)和凝胶色谱(SEC)对裂解产物的分析表明,产物具有较低的平均分子质量,主要成分为烷烃、烯烃、醛、羧酸等。从化学组成及燃料性能来看,裂解产物的性质与石化柴油相近,裂解所得产物密度825 kg/m3,黏度40 mm2/s,热值42 MJ/kg,冷凝点-9 ℃,冷滤点-4 ℃,具有较好燃料性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糠醛抽提,从焦化蜡油(CGO)中抽提分离出芳香分,考察芳香分的催化裂化反应特性及其对饱和分催化裂化反应性能的阻滞作用。结果表明:糠醛对CGO中的芳烃具有较好的抽提效果,减弱了稠环芳烃对饱和烃的竞争吸附和对其反应的阻滞作用,使CGO抽余油的催化裂化性能明显优于CGO原料油,转化率提高了15.3个百分点,而芳烃抽出油的转化率比CGO原料油降低了16.1个百分点;剂油比对提高芳烃抽出油转化率和目的产品收率的效果最为显著,质量空速的效果次之,而反应温度的效果最差;芳烃抽出油不仅本身很难催化裂化,而且还阻碍了饱和分的有效催化转化,从而使原料的转化率下降,目的产品收率降低,焦化蜡油中的多环或稠环芳烃是制约其有效催化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载体特性对催化裂化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制备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常用载体的孔结构、酸性特点和反应性能,结果表明胶溶双铝载体和高岭土原位晶化载体具有适合制备重油FCC催化剂的条件.将胶溶双铝载体和高岭土原位晶化载体分别制备成FCC催化剂,采用固定流化床反应器对其反应性能进行了评价,表明采用原位晶化载体制备的FCC催化剂具有更好的重油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微污染水中,研究了粉状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因素及曝气对沸石解析的效果.结果表明,在15 min内,沸石对氨氮去除率达到66%,沸石对低浓度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74%.在不同阳离子共存下,K 使氨氮去除率能降低56%;水中各阳离子共存时沸石对氨氮去除率却下降了36%,初始氨氮浓度越低,阳离子对沸石吸附氨氮抑制作用越明显.纯曝气对沸石解析氨氮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实验装置上,以克拉玛依焦化蜡油为原料,考察了常规单段操作条件(反应温度、剂油比和停留时间)对焦化蜡油催化裂化转化性能的影响及相同转化率下焦化蜡油单段和两段反应产物分布的变化,同时,还对比考察了焦化蜡油、减压蜡油单独进料和混合进料单段反应的差别。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单段催化裂化技术相比,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在焦化蜡油催化裂化转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同转化率下,在大幅度提高轻油收率和液收的同时,还会明显降低干气收率。此外,整体来看焦化蜡油、减压蜡油单独进料要明显优于混合进料。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液氮对页岩的致裂效应,对同一页岩岩样在液氮冷却处理前后进行超声波和渗透率测试,并对比岩样表面的变化情况,分析液氮对岩石的致裂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讨论液氮压裂技术在页岩气开发上具有的优势及其应用前景。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液氮冷却后,页岩表面有明显的热力裂缝产生,液氮能够对页岩产生显著的致裂效果;液氮低温作用能够促进页岩内部微裂纹的扩展,提高孔隙结构的连通性,使页岩波速降低、渗透率增加;试验中页岩的波速最大降幅为10.43%,渗透率最大增幅为177.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