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 一个教学实例引发的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整式乘法公式"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要让学生"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的要求[1].这样对乘法公式的几何背景和直观意义的强调,旨在通过数形结合增强学生的数学联系能力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增进他们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与记忆.但是,在课堂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教师对于乘法公式几何背景的看法有些偏差、对引进几何图形而生成的教学空间把握还不到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八上"15.2平方差公式"第一课时中,先通过一些多项式相乘的计算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平方差公式,然后出示图1并问:一张蓝色纸片,只剪一刀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做到吗?拼接前后图形的面积如何表示?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要求学生动手剪拼、独立思考,然后报告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鲜出炉,必将带来新课程理念的变化,必然也会对新学期的珠心算教学带来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作为课标精神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领跑者,唯有深入学习、认真领悟、不断反思、积极行动,才能让新课标精神在我们每一节珠心算课中“落地生根”,让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9的乘法口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经验,对“乘法口诀的结构”以及“口诀与口诀之间的关系”已有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平方差公式是初中整式乘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是多项式乘法中的一种特例 ,是对多项式乘法的一个必要补充 ,同时还是以后学习因式分解的基础 .因此 ,对于如何学好平方差公式一直是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 .本人结合在教学中的体会 ,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供同学们参考 .一、要了解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运算中的作用在我们进行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时 ,有时不需要用多项式乘法做 ,而是利用平方差公式直接得出结果 .如 :计算 ( 1) (x+y) (x -y) ;( 2 ) ( 2 0 0 + 1) ( 2 0 0 - 1) ,运用平方差公式得到的结果既快又准 .二、要理解平方差公式的代数含义和…  相似文献   

4.
一、“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教学系统性:1.本章教材在教课书编排方面的系统是列在“整式乘法、除法”,“乘法公式”之后,在“分式”一章之前,总的目的是在掌握“整式”一章知识的基础上,来学好“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为学习“分式”作好准备。2.“多项式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但又不同于除法),因此,我们认为对“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教学,一方面要从初一算术知识关于数的“分解质因数”,另方面又要从代数“整式乘法”的基础上引进。3.“多项式因式分解”有三种基本方法,其基础是  相似文献   

5.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 :“在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 ,要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内在规律和这些规律的来源 ,这样才能切实掌握、灵活运用 .”例如乘法公式是应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得到的一些特殊的多项式相乘的结果 .为了提高运用乘法公式的能力 ,除了理解公式的来源和意义外 ,还要掌握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公式的内在规律 ,以及该公式某些有用的变形公式及其应用 .下面以两数和立方公式为例进行分析 .(a +b) 3 =a3 +3a2 b +3ab2 +b3 (1 )公式 (1 )本身的含义是十分清楚的 ,即 (a +b) 3 可展开为多项式a3 +3a2 b +3ab2 +b3 .…  相似文献   

6.
<正>1 基本情况1.1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具备一定的配方技巧与运算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 教材分析“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2节的内容,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和应用.这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二次函数的重要工具,对学生运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由于配方法与二次函数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4节“乘法公式(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怎么上”这个看似平谈的话题却十分沉重.无用讳言,现今的数学课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笔者长期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自学交流,自主成长”的模式,收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良好效果.本文以高三“求数列前n项和”第一轮复习课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供参考.1 自学交流,自主成长1.1 课前准备课前一天我们印发学案让学生自己初步完成,内容有基础知识:数列前n项和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项及前n项和公式.  相似文献   

9.
王建明 《中学数学》2023,(19):82-83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新课程已由单一维度的“知识与技能”向多维度发展.教学中逐渐打破了“以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长远发展.为了上好课,教师要从学生出发,精心筹备课前预案,以便教学时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然,教师也要根据课上活动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合学生发展,更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进而促进“教”与“学”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1 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主要内容是二项式定理及其运用.它是初中多项式乘法公式的推广,研究的是一类特殊多项式——二项式乘方的展开式.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不仅强化了之前刚学的组合等知识,也为学习后面概率中的二项分布做了很好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思维训练价值,所以,教学中既要关注二项式定理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对定理的探索发现过程和证明思路的分析过程,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尽力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在再创造的氛学习.  相似文献   

11.
一、背景介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评价的尺度和标准.但在以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节“一元二次方程”为载体的“多人同课异构”式的教研活动中发现,课堂教学普遍与“课标要求”存在较大偏差.网上查阅同类课例发现也有类似的现象.鉴于此,笔者在重复式观课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们备课组就新课程中的函数单调性一节的教学,开展了“二课三反思”的教育行动研究,通过多次的上课实践、同伴讨论、反思改进,感觉到这节课越上越好,教师也由此得到了很大进步.第一次教学设计:(1)观察函数y=x2的图象.(2)引导学生发现图象的变化规律(升降情况).(3)学生总结,教师概括,得出增函数的自然语言描述.(4)教师直接给出增函数的数学定义.教研讨论:有不同的意见,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进行定义发生的过程教学,给出数学化自然描述,怎样进行具体操作?一种意见认为高考中只要求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会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而定义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一次说课展示活动中,笔者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标”)提出的“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理念有幸展示了“图形的旋转(1)”的说课设计,受到了与会教师和评委的一致好评,下面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设计,不当之处,敬请指正.1 教材内容1.1 地位作用关于“图形的旋转”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课上,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听懂教师讲的课并不难,仿照例题解几道题也完全可以,但让他们要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了.这就是学生常常出现“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做就错”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老师在讲解题目时忽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审题时不能抓住题目的“题眼”所在.因此教师要讲授的应该是审题突破口的寻找,即“为什么这么解?思  相似文献   

15.
高考的备考过程漫长且枯燥.高三数学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重重.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考,笔者与所在的备课组,针对所在学校的学生特点,尝试了一种“看书课”,将其运用到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取得了效果.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倡导旨在培养学生智慧的“过程教育”,但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符合过程教育要求.怎样操作基于过程教育的浙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3.2“实数”的教学?笔者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这节课的几个节点问题及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17.
赵雄辉 《数学通报》2003,(11):15-1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提出 ,要对数学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评价进行全面改革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教材编写和教学中“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 .1 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1 1 数学知识从《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的阐述可以看出 :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 .这说明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 ,即那些不因地域和学习者而改变的基本概念、数学命题(公理、定理、公式、定律、法则 )、数学方法、数学史知识等 ,而且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的一般过程 1.一堂课是“分式除法”。(课本:初中代数第二册,第110页6.9) 教师首先从启发式的提问引出新课:“关于分式的运算,我们已经学过了分式的加减法、分式的乘法和分式的乘方,哪个同学晓得,下面还要再学习什么?”学生很快地举手回答:“分式除法。”问:“你们怎么知道?”答:“因为分数乘法后面是学习分数除法的。”教师说:“对的,今天我们学习分式除法。”(教师板书课题)。教师又问:“分式除法的法则和分数除法法则相同,哪个同学能讲出分式除法法则?”学生回答:“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相乘。”教师指出:“答得基本是好的,但不够完整,大家可看书中的分式除法法则是怎样讲的。”随后让两个同学朗读课文,指明不完整之处。  相似文献   

19.
这是浙江省2005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与观摩活动中的一节展示课,执教者尚俊获得了一等奖.课例给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一步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讨论内容,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对这节课的重新设计.1.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第三章第五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2.教学对象浙江省衢州二中(省一级重点)3.设计要点本教案在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以“设景—切入—探索—应用—反思”为基本教学过程,通过揭示知识的发现和发生过程,使学…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把“育人为本”作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其要求从“以学习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突出课堂教学以“学”之当头,从学生的思、想、惑基本点设计教学,以主体间“活动”实施教学;所以,课堂教学首先要改变“学习本位”“知识第一”的观念,做到“目中有人”,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力争实现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尝试权’、‘生成权’、‘展示权’、‘活动权’交给学生”.本文以“频率分布表”一节为例,频率分布表内容较简单,学生易掌握,一般教师在开设公开课时,都不愿选择这样的课上.简单的问题怎么上?这是新课程理念很关注的教学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和研讨的问题.笔者以“频率分布表”教学研讨活动为例,评析“活动”观下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