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航  杜兴民  杨军  茹乐  邓善征 《电视技术》2007,31(Z1):68-71
基于IEEE802.16.3c标准,提出一种小波多载波系统蜂均比(PAPR)抑制改进算法,并在SimuLink平台上进行了建模仿真.该算法在原始算法基础上去除了穿刺和插值过程,同时无须附加同步前向传输信道来传送标签信息,提高了频带利用率,节省了无线资源并降低了系统实现复杂度.仿真对比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在BER性能及PAPR抑制性能上略优于原始算法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抑制脉冲噪声对智能电网通信的影响,针对小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设计了一种电力线通信(PLC)鲁棒接收器。利用脉冲噪声预抑制模块、自适应离散小波变换(DWT)模块和迭代脉冲噪声重构模块组成接收器;通过脉冲噪声预抑制模块训练均衡器和信道估计器,运用自适应DWT模块抑制每个子信道的通带,结合重构模块迭代估计剩余脉冲噪声;通过可变步长自适应算法在时域中估计信道冲激响应,减轻了脉冲噪声对信道估计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降低脉冲噪声对PLC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宁  赵黎  张峰  孟祥艳 《激光杂志》2024,(1):148-153
针对索引调制正交频分复用(OFDM-IM)技术峰均比过高,对相位噪声和载波频偏敏感,系统复杂度高等问题,提出基于小波提升变换(LWT)的可见光OFDM-IM系统。首先选择正交小波基作为子载波,通过对信号的分裂、预测和更新,将信号分为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再结合可见光信道构成LWT-OFDM-IM系统,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蒙特卡罗方法对系统的可靠性、峰均比特性和最佳小波分解层数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当子载波N=256,子块中子载波数量L=4,激活子载波数量k=2,系统误码率为10-4时,LWT-OFDM-IM比FFT-OFDM-IM改善约8 dB,相较于DWT-OFDM-IM提高约4 dB。当系统互补累计分布函数(CCDF)为10-1数量级时,LWT-OFDM-IM的峰均比较FFT-OFDM-IM改善约2.3 dB。随着小波层数的递增,系统的误码性能越好,当小波层数为3层时,大约在10 dB附近,误码率可到10-5量级。  相似文献   

4.
OFDM系统信道估计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慧  卓东风  郑秀萍 《通信技术》2009,42(12):13-15
在OFDM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时,其信道估计技术是一项关键技术。分析了级联的一维的信道估计方法,采用加窗的方式改进了基于FFT一维级联信道估计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DCT(EIDCT)变换的信道估计算法。最后给出了改进算法的性能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离散Hartley变换在OFDM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一种基于离散Hartley变换的OFDM实现模型.分析了新模型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传输性能和算法复杂度.新模型与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的OFDM系统具有相同的传输性能,但计算复杂度降低,时效性提高,且调制与解调算法一致.  相似文献   

6.
柯熙政  亢烨  刘娟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46(6):622001-0622001(7)
自由空间光通信正交频分复用(Free Space Optical-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SO-OFDM)系统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峰均比(PAPR)高而导致的信号失真。而选择性映射(Selected Mapping,SLM)算法可以有效解决FSO-OFDM系统中的峰均比问题。目前,对峰均比抑制算法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且主要在发端研究降低峰均比的方法,而很少有文献将其应用于实际的信道传输。所以对FSO-OFDM系统中峰均比抑制算法的具体实现,尤其是在接收端进行实际验证的方法就显得意义重大。文中通过仿真信道传输和硬件实验都验证了采用SLM算法后FSO-OFDM系统的抗噪声干扰性能增加,并验证了SLM算法应用于实际的有效性,且该实验结果也为降低PAPR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OFDM系统中基于变换域的信道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邸敬  蒋占军 《通信技术》2011,44(5):34-36
研究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系统中基于变换域补零的插值方法,深入分析了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插值法,利用DCT的能量压缩特性,能有效消除传统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估计算法在信道延时不是采样周期整数倍时产生的频谱能量泄露的问题。针对如何降低导频信道响应估计值中的噪声分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方法,设计了一种适用于DCT变换域的滤波器,通过仿真系统参数变化对改进算法性能的影响,分析和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优秀的调制技术,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光通信领域的应用,分析了该技术用于高速光通信的主要传输结构,并对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此外,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非对称整形光正交频分复用的结构和原理,提出了光正交频分复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OFDM是下一代移动通信(NGN)的核心技术之一。论文遵循802.11a标准规范,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搭建了WLAN802.11aOFDM系统仿真电路,为OFDM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并对OFDM技术性能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多径衰落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直接检测的光正交频分复用信号光纤传输系统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制了直接检测的光正交频分复用(OOFDM)光纤传输实验系统.实验中产生了2 Gbit/s的正交相移键控(QPSK)、正交频分复用(OFDM)光信号,并成功地在标准单模光纤中传输了200 km.测量得到在误码率为10-6时,单模光纤传输200 km后的功率代价小于2 dB.比较了光纤传输前后OFDM信号的波形、频谱以及星座图,发现光正交频分复用信号能很好地抵抗光纤中的色散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颖的波分复用系统-全光纤集成型系统:光发射机由全光纤激光器构成,光传输过程中各节点的上/下载由光纤光栅ADM承担,传输中继则由掺饵光纤放大器完成,在这一全光纤系统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1.2Gbit/s的非归零码、1.2Gbit/s的归零码和2.5GHz、5GHz的模拟信号经100km的传输和下载。  相似文献   

12.
在高能闪光照相中,转换屏起着将高能X光转变成可见光的作用,它对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有重要影响.通过实验,分析了几种转换屏对系统调制传递函数MTF(空间分辨率)的影响.这些对于实验的布局以及对成像系统性能的定性分析都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单片机数控系统实现网络通讯功能的硬件配置方法及其通信实验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单片机数控系统增设通信模块,可以使单片机驱动网卡,使此类数控机床具备网络通讯和远程监控的功能, 进而实现数控程序或数控指令网络间的相互传递.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可见光通信(VLC)调光方案利用冗余的补偿符号实现调光控制,导致传输效率低.为了提高VLC系统传输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整形极化码的调光控制方案,通过预编码器改变码字中"1"出现的概率,从而在无需添加冗余补偿符号的情况下实现调光控制功能.实验结果表明:相比通过补偿符号实现调光控制的极化码方案,整形极化码方案具备更高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等级器件抗辐射能力较差的特点,需开展应用加固以满足宇航应用,对一款Flash型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开展抗单粒子翻转(SEU)加固设计,并利用地面模拟试验进行加固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器件加固后块随机存储器(BRAM)区翻转截面下降近2个数量级,寄存器单粒子翻转截面下降约75%,验证了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结合典型轨道环境,计算了器件在轨翻转率,BRAM区翻转率下降4~5个量级,寄存器翻转率下降2~3个量级,可为在轨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FBGs编解码器的构造原理,设计并制作了基于实验室自行设计的二维OOC码字的二维FBGs编解码器,实现了双用户、数据速率为2.5Gb/s的非相干OCDMA系统.研究了当系统传输速率超过相邻FBG间距限制条件时,系统的编解码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李倩  梁亮  郭荣辉 《激光技术》2014,38(5):660-664
为了证明微波光子倍频系统可以构成光载无线通信系统的一部分,采用不受光纤色散影响的基于偏振调制器的倍频系数可调的微波光子系统,理论论证和分析了基于偏振调制器的二倍频、四倍频和六倍频的系统原理和特性。针对于不同的倍频系数,构建了相应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讨论,在不断进行实验系统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了良好的倍频输出结果。结果表明,倍频输出的微波/毫米波信号在仪器测量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可达到42GHz,且此系统具有受光纤色散影响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A human intervention is essential for human–machine system and human operator’s skill affects deeply achievement of the control purpose. By keeping the human operation easy, an operator can concentrate on more advanced decision so that the operation performance is improved. In this paper, a new concept of human-oriented compensator is proposed for improving the human–machine system, which is named “collaborater”. The design approach exists in human dynamics, and 2DOF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time and frequency responses are improved. Moreov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confirm the similar effect of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太阳能热水器温度采集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和实验研究.铂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转换成电压的变化,调理电路对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变换,输出0~5 V的标准信号,送下位机后进行A/D转换,再通过串行通信上传给上位机进行存储、显示.系统采用对分查找的算法,得到不同温度区间上的标度变换算法.铂电阻温度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  相似文献   

20.
A multi-magnetron microwave source, a metamaterial transmitting antenna, and a large power rectenna array are presented to build a near-field 2.45 GHz 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square 1 m2 rectenna array consists of sixteen rectennas with 2048 Schottky diodes for large power microwave rectifying. It receives microwave power and converts them into DC power. The design, structure, and measured performance of a unit rectenna as well as the entail rectenna array are presented in detail. The multi-magnetron microwave power source switches between half and full output power levels, i.e. the half-wave and full-wave modes. The transmission antenna is formed by a double-layer metallic hole array, which is applied to combine the output power of each magnetron. The rectenna array DC output power reaches 67.3 W on a 1.2 Ω DC load at a distance of 5.5 m from the transmission antenna. DC output power is affected by the distance, DC load, and the mode of microwave power source. It shows that conventional low power Schottky diodes can be applied to a 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simple magnetrons to realise large power microwave rectify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