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忠尧 《化学教育》2001,22(11):38-38
纤维素水解实验比较难做的主要因素有 2个 ;一是水解时间过长 ,二是水解液的碱化终点不好判断。笔者经过反复研究 ,发现了一种仅用 4min就足以完成这一包括水解—中和—检测 3个环节的实验方法。现提供给大家 ,供同行们参考。1 实验方法(1)水解液的制备①取少许药棉 (即脱脂棉 )用水润湿 ,挤出水分并捻成一团后松开约黄豆粒大小 ,装入试管。②向试管中注入 2mL浓H2 SO4 并用力振荡试管使液体呈无色粘稠状。把试管放进沸水中浴热(预先备好沸水浴装置 )。③大约 1min ,液体表层微显亮棕色 (表层以下的液体仍呈无色粘稠状 )。此时…  相似文献   

2.
田学宾  杨雷 《化学教育》2007,28(6):56-57
一位同学在课外阅读时看到这样一个实验[1]: (1)预备1杯饱和硝酸钾溶液. (2)用毛笔蘸取溶液在白纸上画1个圆,注意画的时候速度不要太快. (3)用电吹风把纸上的溶液吹干. (4)拿1支点燃的香在涂有溶液的地方点一下,纸张便会沿着画痕燃烧(如图1),直至痕迹完结,最后纸上出现1个圆孔(如图2).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化学第三册,讲苯胺的一节中,曾提到它的性质,用重铬酸钾氧化成苯胺黑,来染棉织物的实验。为证实上述理论,经老师们和学生四个班六十四次实验证明,用下列方法做,效果很好。兹将我们的方法提出来与各位同志研究。首先取大烧杯(100毫升)一个,加水50—60毫升,同时放入已研碎的重铬酸钾1.2克。加热,使重铬酸钾溶解。然后做下边的准备实验。取小烧杯一个(50毫升),加水4—5毫升,滴入1亳升苯胺,然后加入浓H_2SO_4(工业用)1毫升,成为硫酸苯胺。用玻璃棒把硫酸苯胺研成尽小的颗粒。将要被染的棉织物,放在该烧杯内浸泡,放置5—6分钟,使棉织物浸湿均匀。待上边重铬酸钾全部溶解时,将小烧杯内,盛的棉织物及溶液等,全部倾倒在溶解的重铬  相似文献   

4.
Ⅰ.增加空气中氧的浓度对加速燃料燃烧反应的作用如图1的装置中,鼓气球1把空气经过 T 形管鼓入燃烧管2,3及漏斗5,6;用金属网盖住两个漏斗,上面分别放置大小和重量相同的两粒木炭。把约5克的高锰酸钾放入燃烧管3,而在燃烧管2中放入大约等重的沙子。实验进行如下: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高锰酸钾和沙子;把金属网上的两粒木炭燃着,并且同时用鼓气球鼓进空气。在这些条件下,可以显著地表现出在增加氧气(注1)的空气中燃烧得比仅在空气中快3—5倍。实验可以显明地告诉学生,增加氧气的浓度就能  相似文献   

5.
蒋重凯 《化学教育》2008,29(1):75-75
山东科技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设计很有自己的特色,但在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就几个问题谈点看法。1硫与铁反应实验设计缺乏环保意识教材设计在石棉网上将铁与硫的混合物堆成条状,然后用红热的玻璃棒在一端引燃,引发反应。由于无法避免硫与氧气的反应,产生的SO2对空气的污染大,特别是学生分多组同时进行实验时,情况更严重。笔者用长约10cm一端封闭的厚壁导管,将硫铁混合物装入其中,药粉长5~6cm,管口向上,小心抖动,使管内粉末沉紧,再在酒精灯上加热药粉的一…  相似文献   

6.
陆英麟 《化学教育》1995,16(7):32-32
取一支大试管,加入1g五氧化二磷(粉末或已吸水呈粘稠状的都可以),沿试管内壁慢慢地加入约5m1乙醇,再往试管加入几粒碎玻片,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给反应混合物加热,片刻后,就产生大量乙烯气体。  相似文献   

7.
韦会江 《化学教育》1992,13(2):34-34
初中化学课本(87年第二版)有关氢气的性质—即吹氢气泡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这两个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改进。 1. 吹氢气泡实验的改进将胶头滴管顶部用剪刀剪去直径约为1cm的小孔,然后把胶头套入导气管。取蒸发皿一只,放入少量洗发精液,加少量水稀释,将导气管伸入蒸发皿中蘸取洗发精液,开大氢气流,可连接吹起氢气泡若干个。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个简单而有趣味 ,又紧密联系中学有关化学知识的实验 ,让学生看到点铜变“银” ,点“银”变“金”的奇妙变化。1 实验步骤取一 1 0 0mL的小烧杯 ,盛约 3g的锌粉 ,加入2 0mL水 ,无明显现象。再加入 4g氢氧化钠固体 ,用玻璃棒搅拌 ,氢氧化钠溶解 ,溶液温度有所升高 ,有少量气泡产生。将一用砂纸擦光的紫红色铜片放入烧杯的溶液里 ,并与锌粉充分直接接触 ,片刻 (2至 3min)后可见紫红色的铜片慢慢变为银白色 ,后来整块铜片变成为银白色的“银”片了。取出银白色的“银”片 ,用水清洗 ,擦干 ,“银片”银光闪闪 ,很好看。用镊…  相似文献   

9.
朱柯平 《化学教育》1988,9(4):37-37
一、不易成功的因素分析现行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中关于测定分子极性的实验,要求“用摩擦带电的玻璃棒或塑料棒”分别接近水和四氯化碳的液流,用观察液流方向的改变与否,来测定分子的极性(教参也强调“用有机玻璃棒与尼龙布摩擦或用绸布摩擦胶木棒的效果明显”)。这个实验的原理(电性吸引)虽比较简单,但不管上述那种情况,借摩擦起电所带的静电,一是电量小,二是没有持续性,操作的反复性又多,实验不易成功,如果遇到空气湿度大时,则不成功的因素增多,所以可行性欠妥。二、改进的方法与效果为了保证实验成功,我们把摩擦起电改为给感应圈通电,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新福 《化学教育》2021,42(1):88-92
指出传统的“分子极性演示实验”的不严谨之处,从理论层面解释了用带电玻璃棒(或塑料棒)靠近四氯化碳等非极性分子时液流也能发生偏转的原因。运用微波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影响不同的原理,设计了2种改进的实验方案,利用微波炉加热不同液体,借助温度计或测温贴纸测量液体的温度变化,可以明显地发现极性分子受微波加热升温显著,从而区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相似文献   

11.
使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除了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之外,还有氧化铁(Fe_2O_3)、氧化铬(Cr_2O_3)和氧化铜(CuO)等都可以使用。除此之外,作者还用褐色的河砂和家用的食盐进行过实验。下面是一些实验的结果:先用纯净的氯酸钾实验,把氯酸钾2克盛在试管里,用三芯酒精灯加热,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经过2分39秒才集得50毫升的氧气。用同样方法把2克氯酸钾和1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只需43秒就可以取得50毫升氧气。用2克褐色河砂代替二氧化锰进行实验,51秒可取得50毫升氧气。但河砂并不是一种纯净物质,除了二氧化硅外,其中含有铁的化合物。如果把2克氯酸钾和1克氧化铁的混合物用同法试验,  相似文献   

12.
秦丙昌 《化学教育》2010,31(4):75-76
为了解决无水乙酸钠和氢氧化钠、生石灰共热制备甲烷时反应混合物腐蚀试管的问题,用铜片制作了一种与试管配套的船形反应器,简称小铜船。做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放到小铜船内,再将小铜船置于试管内,外用酒精灯加热。该方法不仅保护了试管,而且甲烷产率还有进一步提高,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陆雪良 《化学教育》1994,15(6):33-33
按现行中学化学教材演示钠在氛气中燃烧。至少有以下两个缺点:(1)实验用的铜制燃烧匙,尽管铺上细砂或石棉,在剧烈燃烧时,必将伴随着棕色的烟(CuCl:微粒)。(2)钠块先引燃再伸进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是从燃烧到燃烧,现象无多大差别,也不能很好说明课本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铝在空气中燃烧的探究教学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辉昌 《化学教育》2007,28(12):50-50,52
1失败中质疑针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必修),第80页的演示[实验4—1],铝箔在氧气中的燃烧,按课本中的操作反复实验都失败。为此,笔者组织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认为可能是:①表面氧化膜隔绝了铝与氧气的接触;②温度未达燃点;③接触面积小。于是提出了铝在空气  相似文献   

15.
我校勤工俭学的化工小组最近曾利用人尿、明矾、硝酸等三种原料,试制成氮钾混肥20斤,其制法及配料比例如下:取新鲜人尿20斤,用旧淘米箩底铺宣纸两层滤去杂质,然后注入对径为2.2尺的大铁锅中烧煮,俟液面普遍出现白泡沫时,将明矾20斤徐徐倾入液体中,边倒边用木棒搅拌,一直煮到明矾全部在液体中溶解后,随即注入浓度为30%的硝酸溶液40毫升,再继续不断搅拌,并随时用玻璃棒蘸液体至玻片上,俟看到有白色结晶物在玻片上出现时即可停止加热;将锅中液体倾出到脚桶中,此时仍须继续搅拌。半小时后,就陆续有白色结晶物析出,用木杓随时掏出固体结晶物,在日  相似文献   

16.
林健康 《化学教育》1988,9(1):50-50
实验室里铜燃烧匙在演示中常被烧穿或腐蚀,损耗量颇大,若有的实验(如硫的燃烧)改用瓷燃烧匙可耐高温且现象明显。实验室里酒精灯常因灯帽或瓷芯环破损而造成整体的报废。用以下介绍的烧瓷法,可以自制瓷燃烧匙和酒精灯瓷芯圈,还可作为第二课堂结合硅酸盐教材而开展的活动内容。一、制作方法1.将瓷土(高岭土或其它纯粘土)晒干、粉碎,通过50目的细筛,即得细土粉。(小工厂采用泥浆沉降法除去粗砂砾。)2.在土粉中拌入2%氧化镁、3—5%氧化铝或灼烧过的熟土粉,拌匀后加水揉成泥团  相似文献   

17.
读了化学通报1957年4月号史汉强同志的关于用一端封口的玻璃管来做化学实验的文章我感到很有兴趣;的确有许多实验是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的,它具有用量少效果好简单清晰容易说明问题,如果试验气体决不会有漏气的优点,这种实验最适合用于边教边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课上。木材的干馏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图装置实验时先将玻璃管甲取下在中间放入6—7根火柴梗后再装上,用酒精灯火焰在放有火柴梗的部分加热不多时就可看到火柴梗的变黑和白烟的形成现象并有黄色的液  相似文献   

18.
《化学教育》2013,34(5):92-92
1实验原理 2,3-二甲基喹喔啉-6-羧酸(分子量:202.2;熔点:230℃;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于合成有机药物和荧光探针分子,也可作为配体构筑金属有机化合物.2,3-丁二酮与3,4-二氨基苯甲酸反应可制备2,3-二甲基喹喔啉-6-羧酸,其反应式如下: 2实验步骤 在100 mL圆底烧瓶中放入搅拌磁子,加入3,4-二氨基苯甲酸(3g,21 mmol),2,3-丁二酮(1.8 mL,20 mmol),50 mL无水乙醇及10 mL乙酸,安装加热回流装置(注:务必使圆底烧瓶底部不要直接接触电热套).通冷凝水,调节搅拌旋钮至适当转速.将加热旋钮调至100V开始加热,反应液沸腾后继续加热反应1h.稍冷后将反应瓶放入冰水中,玻璃棒搅拌,冷却15 min.抽滤,滤饼用5 mL无水乙醇洗涤,再重复洗涤1~2次.  相似文献   

19.
植物油的加热实验是按照GB5 5 31- 1985《加热实验》进行检验 ,取 5 0ml样品放入 10 0ml烧杯中 ,加热到 2 80℃ ,观察油色的深浅和状态变化情况并进行质量评价。实际检验过程中按照此方法进行加热试验后 ,烧杯内外壁渐渐地形成一层牢固的油垢 ,因而影响样品的颜色和状态变化的观察。用一般清洁剂清洗很难清除 ,导致物资和时间上的浪费 ,最后只能更新烧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 ,利用有机物的燃烧原理清除烧杯的油垢效果为最佳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把要清除油垢的烧杯放入关闭电源不久的马弗炉中加热 10~ 15min。要注意马弗炉的适…  相似文献   

20.
我们将红磷转变成白磷做这一实验,做法如下: 1.取一支中型试管,放入约0.5克红磷,将试管口稍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见40页右下图)。 2.将一块滤纸(或棉纸),描成管状,插入试管中,用胶塞将试管塞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