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普-赫斯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光强分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吴福全  马丽丽  张树东 《光子学报》2008,37(7):1473-1477
根据光在马普-赫斯棱镜两空气隙胶合层中的干涉效应,分析了其对单模高斯光束光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某一高斯光束入射棱镜时,透射光束光强将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呈现周期性的振荡;对于正入射的光束,当空气隙的厚度一定时,透射光强随棱镜两空气隙结构角的变化作周期性振荡;当结构角一定时,透射光强随空气隙厚度的变化作周期性变化;且透射高斯光束的形状也随棱镜结构的改变发生变化,表明,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棱镜结构以减小棱镜对透射光束的影响,对于成品棱镜,则可通过改变入射角使棱镜的性能达到较佳状态.  相似文献   

2.
格兰-泰勒棱镜空气隙厚度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测量格兰一泰勒棱镜空气隙的厚度,分析了棱镜对单模高斯光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棱镜后的透射光强随着光束在棱镜端面上的入射角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振荡,且振荡特性与入射光的波长,光强分布特性、棱镜结构角及宅气隙的厚度有关.对于给定波长的入射单模高斯光束,由于棱镜的结构角在棱镜胶合之前可以精确测得,所以通过分析这种振荡特性便町以得出棱镜空气隙的厚度.据此设计实验.测出了透射光强随入射角的周期性变化关系.利用计算机编程.間隔改变0.0001 mm作为理论计算中的空气隙厚度的取值.计算实验测得的透射光强振荡周期与理论计算值的相对偏差的平均值,对于样品棱镜,当该值为4.35%时取值最小,此时对应的空气隙厚度为0.0143 mm.  相似文献   

3.
李红霞  吴福全  范吉阳 《物理学报》2003,52(8):2081-2086
线偏振光正入射的情况下,空气隙间隔格兰型棱镜的透射光强随旋转角出现周期性增强的扰 动.扰动的出现影响了透射偏振光的质量.研究表明,透射光强对入射角有着敏感的依赖关系 .实验中空气隙间隔格兰型棱镜的振动引起入射角在棱镜的结构角附近作微小变化,从而导 致了透射光强的扰动.讨论了温度的变化对扰动大小的影响.给出了减小扰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偏光棱镜 热光效应 干涉 扰动  相似文献   

4.
以格兰–泰勒棱镜为例,根据实验现象对透射光强随旋转角扰动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泰勒棱镜的单色偏振光束在空气隙处发生多束光的干涉,使得透射光强依赖于入射角的大小。实验中棱镜振动引起入射角的微小扰动,导致了透射光强的扰动。着重分析了泰勒棱镜空气隙的厚度对于扰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减小扰动的方法,通过选取合适的空气隙厚度以及对棱镜的结构角做相应的调整可有效地减小扰动。  相似文献   

5.
毕佳  吴福全  郑萌萌 《光学学报》2007,27(4):16-720
为了研究马普-赫斯棱镜透射比的入射角效应,从实验上测出了其透射比随光的入射角波动的现象。将与棱镜有关的各个参量转化到三点共轴系统的数学模型中,采用了多光束干涉理论以及菲涅耳公式详细推导了由于空气隙的反射而产生的一级光束和其它级次光束的干涉作用对透射比的影响,得到了较为精确的光强透射比公式;对实验中光强透射比随平面入射角的连续变化而呈现出的一定的波动现象做了很好的理论解释;同时从理论上给出当平面入射角为定值时透射比随方位角变化的波动曲线,说明了光强透射比随方位角变化也是波动的,且波动频率和波动幅度均随平面入射角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偏光棱镜调制器调制光强扰动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李红霞  吴福全  范吉阳 《光学学报》2003,23(12):456-1459
以格兰-泰勒棱镜为例,根据实验现象对透射光强随旋转角扰动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验中发现,透射光强曲线随着入射角的微小变化而偏离马吕斯定律,出现了周期性扰动。通过格兰-泰勒棱镜的单色偏振光束产生的干涉,再加上晶体-空气隙界面处反射比的因素,使得出射光强依赖于入射角。引入了扰动因子的概念,并系统讨论了扰动因子所造成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减小扰动的方法。理论研究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为偏光棱镜的优化设计、生产及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格兰-汤普森棱镜透射光强扰动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朋  李国华  彭捍东 《光学学报》2008,28(3):534-538
线偏振光正入射的情况下,格兰汤普森棱镜的透射光强随入射光方位角的变化出现周期性增强的扰动,影响了透射偏振光的质量.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扰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保证棱镜使用过程中透射偏振光的质量,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扰动因子的变化分析得到了:透射光强对入射角敏感的依赖关系.实验中,格兰汤普森棱镜的振动引起入射角在棱镜的结构角大小附近作微小变化,从而导致了透射光强的扰动,选取合适的结构角可以减小扰动.对于特定波长的入射光而言,应在允许范围内尽量减小胶合层厚度;当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选取结构角为平均值温度所对应的极大值点也可以减小扰动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格兰-泰勒(Glan-Taylor)棱镜(GTP)旋转一周时的透射光强曲线通常会产生非线性误差而偏离马吕斯定律,主要表现为周期性扰动和透射光强曲线2个波峰不等高. 以菲涅耳公式和多光束干涉理论为基础,借助几何模型,得到了格兰-泰勒棱镜的光强透射比公式,讨论了光束入射角对透射光强曲线2个波峰等高性的影响,较好地解释了实验中的非线性误差,给出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双棱镜结构中透射光束的古斯-汉欣位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绮彪  李春芳  陈玺 《光学学报》2005,25(5):73-677
当入射角大于全反射临界角时,双棱镜结构中透射和反射光束的古斯-汉欣(Goos-Haenchen)位移具有饱和效应,并且只有波长数量级。利用稳态相位法研究了当入射角小于全反射临界角时双棱镜结构中透射光束的古斯-汉欣位移。研究表明,传播模式下透射光束的古斯-汉欣位移是空气层厚度、入射角和双棱镜折射率的周期性函数。当透射共振时,透射光束的古斯-汉欣位移可达入射波长的几十倍,与入射角大于全反射临界角的情况相比,透射光束的位移通过边界的相互作用具有共振增强效应;在非共振点处,对称结构中的反射光束具有与透射光束相同的古斯-汉欣位移。共振增强的透射光束的位移在光开关及光耦合器中具有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双沃拉斯顿棱镜光强分束比精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折射定律,介质膜两侧折射率不同时多光束干涉理论和菲涅耳公式,精确推导了双沃拉斯顿棱镜的光强分束比的具体表达式。以公式为基础,通过Matlab软件数值模拟作图分析光强分束比随入射角、入射波长和结构角的变化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在棱镜为介质胶合型时,光强分束比随入射角和入射波长的变化很小,光强分束比基本为1;棱镜为空气胶合型时,光强分束比随入射角,结构角和波长的变化很大。两种情况下,光强分束比随各参量的变化基本呈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格兰-泰勒棱镜透射光强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朱化凤  宋连科  彭捍东  郑春红 《光子学报》2005,34(12):1881-1884
从棱镜的结构特点出发,结合菲涅耳定律和等厚干涉原理,导出了格兰-泰勒棱镜透射光强分布的有关公式,分析了在平面光波和会聚光束入射时,光强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与理论结果相一致.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平面光波入射时,产生等间距和等相衬度的条纹;发散光束入射时一般产生不平行的、宽度和相衬度连续变化的条纹.  相似文献   

12.
晶体膜层效应对棱镜偏光镜透射比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满足现代光信息技术对偏光器件各项技术指标的苛刻要求,利用膜层理论推导出线偏振光垂直入射时棱镜偏光镜透射比的数学解析表达式,并对影响棱镜偏光镜技术指标的每个物理参量作了定量分析。通过计算机定量模拟表明:晶体厚度对透射比的影响幅度与中间空气膜层的透射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晶体折射率等参量取某些特定值,中间空气隙的厚度h=26.2μm和27.4μm时,格兰-泰勒(Glan-Taylor)棱镜晶体厚度对总透射比的影响幅度分别为5.934%和7.034%,格兰-傅科(Glan-Foucauh)棱镜晶体的厚度对总透射比的影响分别为1.24%,8.893%;晶体厚度,空气膜层厚度,棱镜结构角共同影响棱镜偏光镜的透射比。这一理论研究克服以前棱镜偏光镜透射比公式不能定量分析晶体厚度对棱镜偏光镜透射比影响的缺点,对偏光器件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光束干涉原理,推导出了高斯光束斜入射非平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射后的透射光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高斯光束入射角的大小以及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两反射端面的不平行度对透射光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入射角的大小和干涉仪的不平行度对透射光的强度分布、峰值强度的大小和峰值强度的位置有很大的影响;在入射高斯光束具有较小的腰斑半径或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两端面的反射率较大时,必须考虑高斯光束沿传输轴线的衍射效应;楔角为负的非平行法布里珀罗出射光斑的光强在“反跳”处急剧下降到零,可利用这一特点对距离进行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14.
Prisms deflect and disperse X-rays due to refraction very similar to visible light. As X-rays are always attenuated while traversing material, th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 the transmitted beam carri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ism transmission function. This study will show that sufficient information is contained in a single digitally registered radiograph from a rectangular prism, for deriving both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material and its attenuation length. The measured data can be prepared such that neither intensity fluctuations nor false light content in the incident beam will introduce systematic errors into the result. The strategy is thus very adapted, when single shot pictures are taken at X-ray sources with limited shot reproducibility. This technique is favourably be used at very grazing angles of incidence of the order of the critical angle for the prism material, when the beam deflection becomes significant. In such a geometry dimensional parameters, like sample thickness, do not affect the data analysi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nsensitive to even significant errors in the tip ang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