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研究了铌掺杂的Li/MgO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的反应性质及铌的助剂作用。铌的引入使得该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活化温度降低50℃以上, 使此温度降到了催化剂中碳酸锂的熔点附近。试验观察到部分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活性曲线在碳酸锂的熔点附近有一转折, 这一转折现象的出现与否及程度取决于制备条件。在碳酸锂的熔点附近, 含有铌的催化剂得到活化, 观察到无稀释气体时的反应引燃现象, 即温度增加几度活性便达到最大值。当在比碳酸锂熔点稍高的温度下且不稀释时反应, 含铌催化剂活性很高但很快失活, 在稍低于此熔点下则不失活, 但活性较低。这些试验结果表明, 含铌催化剂的活化与失活均与催化剂中的碳酸锂的相变化有关。试验还观察到了在稍高于碳酸锂的熔点下做寿命试验时,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2.
分散体系形成中表面活性剂使用量的判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甲苯等有机溶剂/水/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水基化分散,利用MalvernMicroplus型激光粒度仪对乳化后的分散相粒子大小及其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对分散结果的影响具有局限性,对于具体体系,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CMCO+CMCW)是这种局限性的量化标志,超出CMC的表面活性剂是多余的,对最终的分散结果无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刘敬华  何志民 《化学教育》2007,28(10):49-49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教材中证明氧气化学性质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证明了氧气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金属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相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针对这些不足,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了改进。1实验存在的问题按照教材要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须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在铁丝的末端绑上一根火柴杆,实验时先将火柴杆点燃,待火柴杆将燃尽时,迅速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的操作存在2个问题:第一,火柴燃烧的程度不…  相似文献   

4.
提高纤维素酶水解效率和降低水解成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东海  孙君社 《化学进展》2007,19(7):1147-1152
在我国可大量转化乙醇的是纤维质材料.纤维质材料转化乙醇的关键问题是纤维质转化为糖的过程,提高纤维素酶转化效率的方法有:(1)对纤维质材料进行预处理;(2)研究纤维素酶的最适作用条件;(3)纤维素酶的重复利用;(4)合理的发酵工艺等.本文分析了纤维素的结构以及纤维素酶的作用方式,总结了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种纤维质材料预处理方法,及其对纤维素酶水解率的影响,并对研究纤维素酶的最适作用条件、纤维素酶的重复利用以及合理的发酵工艺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采用N~2,NH~3,CO~2,乙烯,丙烯,水,甲醇,乙醇,丙醇等作为吸附剂,研究了由我国CXN天然沸石改性制得的H-STI和Na-STI沸石的吸附性质,H-STI和Na-STI沸石的BET表面积及微孔孔体积约为420m^2/g和0.20m^3/g。根据NH~3和CO~2在H-STI沸石上的吸附等温线计算得到它们的吸附热分别为44.8和26.5kJ/mol。乙烯,丙烯,甲醇,乙醇,丙醇等在Na-STI沸石上的吸附等温线表明该沸石对有机分子的吸附具有链长选择性。在低分压下水相对于甲醇的吸附量表明沸石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氢气模板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电极; 通过改变电镀电流密度和电镀时间实现了电极表面多孔结构孔径和分布的控制; 通过改变表面化学组成有效调控了电极表面的浸润性质. 比较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的电极在给定条件下电解水过程中气泡的产生及行为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于亲水的多孔电极, 疏水的多孔电极表面能够黏附气泡, 更易倾向于形成稳定的气膜; 多孔结构对于亲水电极表面气泡行为的影响比对疏水电极表面气泡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 与没有多孔结构的亲水电极相比, 具有多孔结构的亲水电极表面产生的气泡数量多, 速率快; 与较小孔径的多孔亲水电极相比, 较大孔径的多孔亲水电极表面产生气泡速率快且黏附气泡数量少. 该研究结果为微气泡减阻电极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郑杰  张良菊 《化学教育》2007,28(8):53-53
在高中化学“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2章的教学中,安排了有关银镜反应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证明含有醛基的有机物具有还原性。按照教材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往往由于水浴的温度掌握不好,制得银镜的效果不理想。为了快速明显地观察到银镜的产生,采用平板玻璃  相似文献   

8.
我应该从哪里讲起呢?我的父亲是一位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统计学的流行病学家,他曾在1928年与Lombard博士一起发现了吸烟和癌症的相关性。在他的学生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他迷上了他们的不同文化和背景。当他们到我家访问时,我会吃他们带来的我从未吃过的食物,听他们讲我从未去过的地方的故事。在我父亲最喜欢的学生中就有几位中国留学生。所以我的儿童时期并不是像在一个闭塞的小镇长大的美国人那样对外国人无知和不容忍。恰恰相反,我完全地接受了多样化的奇妙。  相似文献   

9.
常温常湿条件下Au/MeO~x催化剂上CO氧化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桂英  张文祥  蒋大振  吴通好 《化学学报》2000,58(12):1557-1562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Au/MeO~x催化剂(Me=Al,Co,Cr,Cu,Fe,Mn,Ni,Zn)。在常温常湿条件下,考察了不同氧化物负载的金基催化剂的CO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氧化物种类对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均有较大的影响。Cu,Mn,Cr等氧化物负载的金基催化剂的活性较差,而Zn,Fe,Co,Ni,Al等金属氧化物负载的金基催化剂可将CO完全氧化,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相同反应条件下,CO完全转化时的稳定性顺序为Au/ZnO>Au/α-Fe~2O~3>Au/Co~3O~4>Au/γ-Al~2O~3≈Au/NiO。还发现水对Au/MnO~x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有负作用,而对180℃焙烧制备的Au/ZnO-180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均有明显的湿度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引言     
梁鑫淼 《色谱》2008,26(2):129-129
中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临床使用经验。随着民众对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认识的加深,中药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药质量控制也随之成为保障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物质基础研究的局限性,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成为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随着中药物质基础、药理活性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对复杂体系分析能力的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认识到中药药效是多靶点、多成分的协同作用特点后,多指标成分定量成为中药含量测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着重于从整体上进行质量控制的指纹图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并已被国外认可,成为建立国际性中药质量标准的技术纽带。各种色谱、光谱技术在指纹图谱中的运用及利用现代分离和检测技术获取海量数据,使人们对于中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海量数据的化学计量学分析更成为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科学依据。
中药质量控制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深入的过程,新问题、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更为丰富的科学依据,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也必然随着中药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而发展,并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巨大贡献。由于色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刊特别邀请了部分具有突出贡献的色谱专家、学者撰写了相关学术论文,在本期编辑出版了“中药质量控制”专栏。希望通过这些专栏文章所介绍的工作及思想,广集思路,不断创新,为进一步提高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水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化学年,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2011年化学年的主题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王红森 《化学学报》2002,60(4):606-611
利用微分电化学质谱(DEMS)研究了Mo修饰的Pt电极上CO、甲醛和甲醇的电催 化氧化,证实了Mo(IV)是催化活性样品,而且它只对弱吸附CO的氧化起催化作用, 对强吸附CO的氧化没有催化活性。在低于0.4 V的电位下,吸附在Pt电极上的Mo结 甲醇和甲醛的催化氧化是通过弱吸附CO的氧化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自《标准化法》颁布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为确保食品安全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行的食品标准体系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大都与食品标准存在的问题有关。标准化的宗  相似文献   

14.
张俊  陈婧  黄新松  李广社 《化学进展》2012,24(7):1245-1251
当前,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用于环境治理和化学能源合成新概念的纳米催化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催化作为一个特殊的纳米现象,是纳米材料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环境净化、能量转化和新化学品的生产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早期的一氧化碳(CO)催化氧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制备条件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等方面。本文针对CO催化氧化这一基础课题,以影响CO催化氧化的关键因素(如金属颗粒的大小,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载体本身的作用等)为主线,简要概述了近年来CO催化氧化的催化机理及相关催化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我们课题组的一些最新研究结果,进一步指出了纳米材料在CO催化氧化方面还存在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并对未来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做出展望,提出一些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蒋长根 《化学学报》1985,43(4):380-383
离子束技术可以研究气态下离子和分子的相互作用,近来又用于研究离子和吸附分子的相互作用.通常气体分子在单晶表面上的吸附是定向的,故这种吸附不仅可以用来研究不同方向入射的离子束与吸附分子的相互作用,从中还可以获得有关吸附分子和表面基片原子之间的键合信息及入射离子在表面的中和效应信息.本文研究了10eV 的 N~ 离子束在清洁的和吸附了 CO 分子的 Ni(100)和 Cu(100)表面上的中和效应及其与 CO 的相互作用.选择该系统的原因是:(1)基态 N_2分子对清洁的 Ni,Cu 表面是不活泼的,在室温下无化学吸附;(2)关于 CO 在 Ni(100)和 Cu(100)表面上的化学吸附特性已有了充分的了解;(3)有关气相的 N~ -CO 系统的离子-分子相互作用亦已有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所以本文研究结果便于  相似文献   

16.
对于甲烷氧化偶联Na-W-Mn/SiO~2催化剂中组分效应的研究表明,单独担载Mn的催化剂非常活泼,具有很强的烃类氧化能力并导致深度氧化产物CO~x的形成;而Na的加入能抑制其活性并对提高催化剂的C~2选择性起了关键作用,对催化剂电子结构及不同金属中心分子轨道的研究揭示了Na-Mn协同作用的机制。催化剂中Na的存在将产生自由电子,处于体相的Mn将在-3eV附近产生空的能带。处于催化剂表面的Mn,无论以分散形式存在或是以氧化物团簇存在,其LUMO能级都很低,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加入Na以后,由Na产生的自由电子将处在体相Mn产生的空带或占据表面Mn-O中心的低LUMO轨道,其结果,一方面使Na的加入并不使催化剂呈现强的碱性而居致CO~2中毒;另一方面Mn-O中心接受电子后将抑制其强氧化能力保证了催化剂的高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多极性基有机添加物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雾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锦屏  顾惕人 《化学学报》1995,53(10):958-960
测定了甲酸、乙酸、草酸、甲醇、乙醇、丙醇、乙二醇、丙三醇和葡萄糖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水溶液雾点的影响。低级脂肪酸和醇能使雾点升高, 升高的程度随酸或醇的碳氢链的增长而增加。但若在增加分子碳氢链长或碳氢部分的同时引入更多的羧基或羟基, 则雾点升高的效应将受到抑制。当极性基数目较多时, 可导致雾点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CXN天然沸石的研究2: 吸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军  邱瑾  龙英才 《化学学报》2000,58(8):988-991
采用N~2,NH~3,CO~2,乙烯,丙烯,水,甲醇,乙醇,丙醇等作为吸附剂,研究了由我国CXN天然沸石改性制得的H-STI和Na-STI沸石的吸附性质,H-STI和Na-STI沸石的BET表面积及微孔孔体积约为420m^2/g和0.20m^3/g。根据NH~3和CO~2在H-STI沸石上的吸附等温线计算得到它们的吸附热分别为44.8和26.5kJ/mol。乙烯,丙烯,甲醇,乙醇,丙醇等在Na-STI沸石上的吸附等温线表明该沸石对有机分子的吸附具有链长选择性。在低分压下水相对于甲醇的吸附量表明沸石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质。  相似文献   

19.
不同分子筛的氮氩分离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莉莉  蒋化  段连运  谢有畅 《化学学报》2002,60(7):1235-1241
采用水溶液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离子交换的13X和4A分子筛,并在25℃下测 定了它们的静态吸附等温线和动态穿透曲线。研究发现,Ca~(2+)离子和Li~+离子 交换的13X和4A分子筛对氮的吸附性能都明显优于其相应的钠型分子筛,而它们对 氩的吸附量变化不大,说明这两种离子交换的分子筛是较好的氮氩分离吸附剂。从 动态吸附的结果来看,所研究的各种分子筛都有一个最优的吸附分离压力,在本论 文研究的压力范围内,这个最优压力在0.6MPa附近。通过穿透曲线推算出的混合气 体吸附量和纯气体吸附量的对比可以得出,对于氮氩吸附选择性较高的分子筛,氮 的存在对氩的吸附量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段昌平  施玉婷  魏东 《化学教育》2007,28(6):1-2,10
饮用水消毒剂的种类很多,国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主要还是用氯气来消毒。饮用水消毒的目的是杀灭水中可能引起霍乱、伤寒、痢疾等疾病的病菌与病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用水消毒剂也在不断发展,安全、高效、经济的消毒剂将成为主流。下面就目前使用或已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