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辅助水热法合成了Ag/C同轴纳米电缆,并用SEM、TEM、XRD和ED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长达数十微米,内核直径80~100 nm,壳厚约100 nm的纳米电缆。初步探讨了Ag/C同轴纳米电缆的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AgNO3水溶液,通过严格控制TiO2薄膜的化学活性,系统研究了在TiO2表面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的生长行为。研究发现,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生长机制,分别对应着金属Ag纳米颗粒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生长。当溶液浓度较低时,Ostwald熟化(OR)机制主导着金属Ag纳米颗粒的长大过程;当溶液浓度较高时,取向附生(OA)机制决定着金属Ag纳米颗粒长大成纳米片。原位消光光谱分析表明,OR机制和OA机制生长的前期具有相近消光特征,决定金属Ag纳米颗粒生长模式的关键是AgNO3溶液的浓度,更准确地说是金属Ag初级晶核的局域密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的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3.
Ag2O是优良的感光材料,很少作为光催化材料,而常被用作光催化材料的共催化剂.此外,由于Ag2O禁带宽度窄,且可有效吸收近红外光,因而不能用于全太阳光谱的光催化应用中.同时很少被用作NIR催化剂.本文中不仅研究了纳米Ag2O颗粒的UV-Vis光催化性能,而且还系统探究了其NIR光催化活性.由于在紫外线和可见光的照射下,Ag2O纳米颗粒易发生光还原失活,因而对Ag2O表面硫化处理,使其表面上生长Ag2S2O7层以形成Ag2S2O7/Ag2O异质结,探究了该异质结UV-Vis光催化活性及其光催化循环稳定性;同时,考察了其近红外光催化及其重复使用性能.利用沉淀法成功制备了Ag2O纳米颗粒,并通过在其表面部分硫化处理得到Ag2S2O7,成功构筑Ag2S2O7/Ag2O异质结构,并研究了该Ag2S2O7/Ag2O异质结构UV-Vis-NIR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表明,Ag2O纳米颗粒在光子能量较低的NIR照射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光催化活性,但UV-Vis照射下,虽然Ag2O具有光催化活性,但易发生光还原生成单质银,降低其光催化稳定性;Ag2S2O7/Ag2O纳米异质结,虽然在UV-Vis-NIR范围内光催化活性略降于Ag2O,但稳定性显著提高,总体来看,Ag2S2O7/Ag2O异质结构在全光谱催化方面更具优势.这主要是由于Ag2O表面部分硫化得到的Ag2S2O7纳米颗粒,且二者之间能带匹配促进了光生载流子分离,同时Ag2O表面的Ag2S2O7颗粒直接吸收能量较高的UV-Vis,进而保护内部Ag2O,抑制了其自身还原,可显著提高Ag2S2O7/Ag2O异质结在UV-Vis-NIR催化活性及稳定性.实验结果分析表明,Ag2S2O7/Ag2O异质结纳米颗粒在UV-Vis-NIR条件下均具有稳定且高效的光催化活性,其主要原因为:(1)具有窄带隙的Ag2O可有效拓宽该异质结的光谱吸收;(2)Ag2S2O7/Ag2O异质结能带匹配可有效促使光生载流子分离;(3)Ag2O颗粒表面的Ag2S2O7纳米颗粒可有效提高Ag2S2O7/Ag2O异质结纳米颗粒的光化学稳定性,尤其是在UV-Vis条件下的化学稳定性.Ag2O纳米颗粒受到光照(UV-Vis-NIR)激发后产生电子-空穴对,由于Ag2S2O7与Ag2O能带位置的匹配,Ag2O导带的光生电子注入Ag2S2O7的导带;而Ag2S2O7价带的光生空穴注入Ag2O的价带.Ag2O表面的Ag2S2O7颗粒可有效捕捉电子,从而阻止Ag2O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复合,进而提高光催化活性;同时当光子能量较高(UV以及部分短波长的Vis)时,Ag2O表面的Ag2S2O7颗粒直接吸收该部分光能,进而保护内部Ag2O发生自身还原,因此,Ag2S2O7/Ag2O异质结纳米颗粒在UV,Vis及NIR条件下均具有稳定且高效的光催化活性,在高效利用全光谱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李帅  陶强  张庆瑜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7):1567-1574
利用AgNO3水溶液,通过严格控制TiO2薄膜的化学活性,系统研究了在TiO2表面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的生长行为。研究发现,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生长机制,分别对应着金属Ag纳米颗粒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生长。当溶液浓度较低时,Ostwald熟化(OR)机制主导着金属Ag纳米颗粒的长大过程;当溶液浓度较高时,取向附生(OA)机制决定着金属Ag纳米颗粒长大成纳米片。原位消光光谱分析表明,OR机制和OA机制生长的前期具有相近消光特征,决定金属Ag纳米颗粒生长模式的关键是AgNO3溶液的浓度,更准确地说是金属Ag初级晶核的局域密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的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5.
纳米Ag/PVAc复合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醋酸乙烯酯(PVAc)与AgNO3的乙醇溶液进行反应,生成配合物PVAc-Ag(I);在紫外光下分解PVAc-Ag(I),使Ag(I)还原成金属Ag得纳米Ag/PVAc复合材料。当PVAc链节单元与Ag 的摩尔比为10∶1[w(Ag)=11.3%]时,Ag粒分散性好,粒径小于20 nm,大小均匀。  相似文献   

6.
借助棉花纤维模板,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Ag+/Ag/ZnO多孔纳米结构纤维材料, 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对其进行了表征. 以亚甲基蓝(MB)的脱色降解为模型反应, 考察了银修饰量(摩尔分数, 0~1.50%)对ZnO纳米结构纤维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利用模板辅助的两步法制备了Ag+-Ag共修饰的ZnO多孔纳米结构纤维材料Ag+/Ag/ZnO, Ag+和Ag通过改变ZnO的晶胞结构、 光吸收特性及形貌等影响其光催化性能; 在可见光条件下, Ag+/Ag/ZnO的催化性能优于纯ZnO, 且与修饰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黄药子提取液为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快速制备出Ag纳米颗粒。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Ag纳米颗粒的形貌、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Ag纳米颗粒为类球形,粒径为20.6 nm。说明了黄药子提取液具有良好的还原性。以合成的Ag纳米颗粒作为催化剂可以在10 min内将4-硝基苯酚(4-NP)完全降解,4-NP降解的速率常数可以通过Ag纳米颗粒的添加量来调节,最大值为0.286 min~(-1),说明合成的Ag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超支化聚(胺-酯);Ag纳米簇;模板合成  相似文献   

9.
采用改装的微波冷凝回流装置,以乙二醇作为还原剂和溶剂,在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保护下,添加Na2S与AgNO3反应生成Ag2S,对Ag2S进行热分解即可获得Ag纳米产物。保持其它参数(加热功率、加热时间、表面活性剂浓度和反应物溶液浓度等)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变Na2S的浓度得到不同形貌的Ag纳米产物。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紫外-可见分析仪对所得Ag纳米产物的形貌、物相和光学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微波冷凝回流作用下,Na2S浓度的逐渐增大使银纳米产物经历了一个类球形-立方体-线形的形貌演变。此外,通过分析反应过程,对S2-如何影响Ag纳米产物的形貌及Ag纳米线的生长机理作了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ZnO微球,利用柠檬酸三钠(TCD)避光还原硝酸银在ZnO表面沉积银粒子制备Ag/ZnO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EDS、FTIR、UV-vis DRS、PL、BET等对Ag/ZnO的结构、组分、形貌及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及可见光照降解甲基橙溶液评价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ZnO纳米微球是由ZnO纳米片相互交错构筑而成的具有丰富孔道的分级结构,Ag纳米粒子均匀沉积在ZnO纳米片上.Ag的沉积显著增加了ZnO的可见光吸收,猝灭了ZnO荧光,提高了ZnO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btdyta;银;纳米颗粒;摩擦学性能;表面修饰  相似文献   

12.
纳米银/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的制备及对苯二酚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米银/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的制备及对苯二酚的测定;纳米银;L-半胱氨酸;自组装金电极;对苯二酚  相似文献   

13.
溶剂效应制备核壳纳米银及荧光素金属增强荧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链或支链高分子可用来制备和稳定纳米材料,具有丰富羟基的高分子通过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作用形成分子级别的"胶囊",用作生长纳米颗粒的模板[1].可溶性淀粉主要是直链淀粉,是由多个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含有丰富羟基的高分子,同时具有疏水性和亲水性[2].  相似文献   

14.
银离子交换沸石Y修饰电极(Ag+-沸石Y)的循环伏安(CV)行为, 不同于溶液中的银离子在固体银电极表面上的CV行为. Ag+-沸石电极中银离子还原电位明显受沸石体内银簇影响. 依据Ag+-沸石修饰电极在含有能够与银离子形成难溶盐的电解质中的CV行为, 本文发现了沸石对溶液中阴离子具有尺寸选择效应, 并解释了银离子交换沸石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5.
G5.0‐OH PAMAM dendrimers were used to prepare fluorescent silver clusters with weaker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reduction method, in which the molar ratio of Ag+ to PAMAM dendrimers was the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geometry and properti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cause of G5.0‐OH PAMAM dendrimers as strong encapsulatores, when the molar ratios of Ag+ to PAMAM dendrimers was smaller than 5, the obtained Agn clusters (n<5) had line structures and "molecular‐like" properties, which were highly fluorescent and quite stable in aqueous solution. Whereas when the molar ratios were between 5 and 8, the obtained Agn clusters were 2D structures and their fluorescence was weaker. When the molar ratio was larger than 8, the structur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as 3D and no fluorescence was observed from the obtained silver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入水杨醛衍生的Schiff 碱功能单体与钛酸正丁酯发生水解共缩聚反应,制备了二氧化钛负载的银纳米粒子催化剂。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广角X射线衍射仪(Wide Angle 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等技术手段对制得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样品催化CO氧化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通过改变Schiff碱功能单体的用量和样品焙烧温度可以调控Ag纳米粒子的粒径和TiO2载体的结构,从而可以调控Ag/TiO2纳米催化剂的活性。当Schiff碱功能单体用量为20%,焙烧温度为873 K时,Ag/TiO2纳米催化剂活性最好,CO转化率达到99.9%。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银纳米粒子生物催化合成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以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和链霉菌)、植物浸取液(多酚类化合物和植物蛋白质)和酶(硝酸还原酶、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磷酸酶)等为催化剂或还原剂合成纳米银生物的方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参考文献51篇。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高活性CO氧化催化剂Ag/SBA-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BA-15为载体,采用后修饰法制备了Ag/SBA-15催化剂. XRD和TEM结果表明,金属Ag粒子均匀分散于SBA-15的纳米孔道中,粒子平均大小为4~5 nm. 同时,负载金属Ag纳米粒子后,载体的介孔结构仍然能很好地保持. CO催化氧化测试结果表明,Ag/SBA-15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120 ℃时就能使CO完全氧化. 而在富H2气氛下,80 ℃时CO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48%),此时O2的选择性为28%. 高温H2还原是活化Ag/SBA-15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9.
SiO2/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永红  容建华  刘应亮  满石清 《化学学报》2005,63(24):2189-2193
以金纳米粒子为表面晶种, 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制备了二氧化硅/银核壳复合纳米粒子. 采用TEM, XRD及UV/vis对其结构、形貌以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 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复合粒子粒径均匀、银纳米壳光滑完整, 厚度可控. 并且随着银纳米壳厚度的增大, 其光学等离子体共振峰逐渐蓝移. 而当银纳米粒子在二氧化硅胶粒表面上生长的过程中, 它们的共振峰又逐渐红移, 直到完整的银壳形成.  相似文献   

20.
用双模板法制备了介孔纳米薄膜构筑的毫米级尺寸的大孔-介孔SiO2(MMS),通过多巴胺(DA)在其孔道表面氧化自聚合成聚多巴胺(PDA),得到 PDA 修饰的 MMS(PDA/MMS),再经 PDA 原位还原 Ag+制得大孔-介孔 Ag/PDA/MMS 复合材料。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N2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UV-Vis、FT-IR和热重技术对所制得的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MS兼具纳米介孔材料和宏观尺寸大孔材料的优点。Ag/PDA/MMS在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4-NP)反应中展现出高催化活性,转化频率(TOF)达2.97 min-1。这归因于其独特的结构:相互连通的大孔孔道大大降低了传质阻力,短孔道的介孔显著增加了活性位点的可达性,大的比表面积为反应物提供了大量的活性位点。而且,毫米级尺寸的Ag/PDA/MMS可以很容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在5次循环后仍能将4-NP完全转化为对氨基苯酚(4-AP)。另外,Ag/PDA/MMS对亚甲基蓝(MB)的还原也有良好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