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知新 《化学教育》2012,33(9):34-40
我国近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基础化学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十分丰硕。本文从5个方面进行总括和述评:)1)适应科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变革化学课程结构与组织形态;)2)重新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化学教材编制的多样化;)3)革新化学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4)强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实行全面性的化学课程评价体制;)5)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促进化学教师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化学教育》2018,39(9):12-13
正实施科学课程,包括:确定科学课程的目的;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及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我国科学课程、教材改革需要妥善解决(处理好)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多样性和通用性的关系问题。从基础课程(必修)、活动课程、综合发展课程(选修)3个层次的课程合理建构上找出路。要优化学科课程、发展活动课程、加强潜在课程,同步改革各级考试制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多种化学课程要体现:让学生必修"核心内  相似文献   

3.
杨桦  郭玉鹏 《化学教育》2022,43(14):82-85
依托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发展,建设吉林大学物理化学一流课程,培养一流化学学科创新人才。主要简介吉林大学物理化学一流课程的建设,包括课程的发展经历;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特色和创新性;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材的建设;教学研究项目及发表教学文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4.
梁陆元 《化学教育》2011,32(8):12-13
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化学科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和“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途径”两方面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和“研究性学习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观点,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效。  相似文献   

5.
阮邦球 《化学教育》2009,30(4):11-13
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学科之一。以澳门高中化学课程为对象,梳理其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以探讨澳门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化学课程结构的横向衔接性包括化学教科书内容的横向衔接性和化学课程设置类型的横向衔接性。从化学教科书内容的横向衔接性分析,化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化学课程类型的横向衔接性分析,化学学科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理科综合不能普及的情况下,化学课程结构的横向衔接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宏 《化学教育》2003,24(10):9-11
课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历来又是教育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 ,它承载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使命 ,课程的变革蕴涵着新的思想和方法论。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 ,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次革命 ,它的实施必将给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蓬勃发展的生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 ,反映化学学科内容特点 ,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确定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等 5个一级主题 …  相似文献   

8.
《大学化学》2021,36(9)
分析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双语的教学模式,并将该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互渗透;依托MOOC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开展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训练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厚植爱国情怀,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9.
杨永珍 《化学教育》2009,30(12):10-12,35
为了给计划开设国际课程的中国学校提供国际课程实施经验,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对IBDP化学与AP化学在评估方式、课程内容以及所引发的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指出IBDP化学是在IB课程整体框架下实施的,课程实施者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做支撑,AP化学是独立的学科,由于时间的限制、评估方式的因素,AP化学是一种内容驱动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阮邦球 《化学教育》2010,31(4):22-23
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科学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实践和创新的平台。课程是教育计划实施的蓝图,本文着眼于分析澳门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特点,以化学学科为切入点,梳理化学课程的结构和特点,探讨化学课程的发展启示和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1.
苏香妹 《化学教育》2013,34(12):10-13
就化学教师怎样开发开设高质量、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校本课程,从4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预设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活用教学方法、积极展开评价,并结合具体案例“走进化学科学发展史”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王书玉 《化学教育》2023,(21):80-84
职业生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现有与学科相关的生涯教育以日常教学渗透为主,育人时效具有局限性。为助力学生成长,开设了“化学与水处理”选修课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水处理领域关键问题,课程内容包含水污染/富营养化、水质检测、自来水净化和污水处理等4大模块。通过调研总结型、角色扮演型、问题解决型和前沿创新型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不仅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掌握水处理领域所需的科学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课程将职业生涯教育和核心素养培育在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达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的优化、实验教学的管理以及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阐述了生物制药专业化学课程群的建设方法。整合课程内容方面,通过迁移与分散、删减与归并重组教学内容,实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课程的交叉链接,设置基于知识系统性和应用性的教学专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团队精心制作课件,教师充分利用传统板书并融合现代教学模式,创设高效课堂;实验教学时,实验项目模块化,基础实验微课化,实验内容网络化;同时,利用“泛雅”资源,积极开发在线课程。化学课程群的创建,促使了化学类课程的协同作用和协调发展,达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三学期改制,在夏季学期面向全校非化学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开设生活中的化学科普实验公选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特色三方面进行介绍。该课程的开设为非化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化学的机会,有利于开拓学生知识面,实现学科交融、文理渗透。  相似文献   

15.
李维维  黄微  高明丽  郑媛 《化学教育》2017,38(12):52-54
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期改制,在夏季学期面向全校非化学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开设了“生活中的化学科普实验”公选课程,课程内容多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头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是其实验项目之一。该实验将学生自己的头发作为分析对象,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实验步骤,以期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郑长龙 《化学教育》2018,39(9):41-47
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学科的本质及价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结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素养为本”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等重大变化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7.
绿色化学课程意识及其课程设计方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成  李鹤亭 《化学教育》2005,26(6):13-15
面对学科快速的发展和学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开展学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化学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于绿色化学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绿色化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绿色化学课程意识觉醒的意义是符合时代的诉求、教师主体地位的提升和绿色化学课程行为的保障。绿色化学课程意识下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绿色化学课程目标设计、结构设计、内容设计和评价设计。  相似文献   

18.
杨明生  李梅  赵以胜 《化学教育》2012,33(2):9-11,18
我国大陆地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我国台湾地区高中化学新课程纲要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比较,对进一步深化两岸中学化学教学交流和加强两岸课程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分子化学》课程是大部分材料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影响很大。针对材料类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如课程的重点与教学安排、课程主线及其所解决的问题、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本质和对高分子学科发展的意义、配位聚合的内涵和教学重点以及经典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新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提出了了本人的见解,并就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介绍了本人的教学经验和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化学是高分子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对提高学生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发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想精髓,同时充分利用文献资源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与课程内容广泛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