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利用无机酸系列的酸强度(pKa值)与羟基上氧原子的亲电子超离域度S(E)成线性关系的规律性,找出聚硅酸系列的相应线性方程为:并由此推测低聚硅酸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硅酸结构:在三聚硅酸溶液中主要存在着六元平面环的三聚体;在四聚硅酸中则主要存在着三种环状的四聚体。  相似文献   

2.
由硅酸酯合成单分散二氧化硅中碳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分散二氧化硅是指尺寸分布十分狭窄的二氧化硅颗粒.单分散颗粒在科学研究及工业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单分散二氧化硅由正硅酸有机酯在氨催化下于醇溶液中水解缩合得到.硅酸酯的水解和缩合反应可用如下反应描述.总的反应式为:nSi(OR)4+2nH20→nSiO2+4nROH1956年Kolbe[2]发现正硅酸乙酯(TEOS)在碱催化下于乙醇溶剂中水解反应有时会形成均一颗粒二氧化硅以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反应体系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双分子缩合成核机理、单分子叠加生长机理、表面反应控制生长机理、扩散控制生长机理和微晶核团聚生…  相似文献   

3.
天然水中可溶性硅酸与铝盐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文东  杨宏伟  蒋晶  祝万鹏  蒋展鹏 《化学学报》2008,66(23):2625-2630
通过考察单核铝和溶解铝浓度的变化, 对天然水体中溶解性硅酸与铝盐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 试验过程中, 采用8-羟基喹啉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铝浓度并结合热力学计算进行机理验证. 结果表明: 单体硅酸和聚硅酸主要与溶液中的单核铝反应生成溶解性硅铝酸盐. 单体硅酸与单核铝的结合能力较弱; 聚硅酸与单核铝的结合能力则较强, 反应产物主要为二啮或三啮配合物. 溶液pH对反应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偏碱性环境对硅酸与单核铝间的反应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硅酸锡微孔化合物(Microporous stannosilicates), 通过XRD, SEM, 29Si MAS NMR, 119Sn MAS NMR, IR和TG等测试手段对该硅酸锡微孔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该硅酸锡微孔化合物中的Sn物种为六配位形式, 而此化合物与硅锆矿石(Litvinskite)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硅酸铜对微生物发酵液中的氨基酸进行了分离研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硅酸锌和硅酸铜对微生物发酵液中氨基酸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铜比硅酸锌更适合分离发酵液中的氨基酸,并确定了以硅酸铜为填料的分离条件:上柱发酵液pH=2,流速0.2BV/h,洗脱液为1mol/L的NH4Cl.在该条件下能够一次性将3种不同的氨基酸较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硅酸及其盐的研究 XV. ^2^9Si NMR谱研究溶液中的硅酸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Cu2+与硅酸、硅胶表面硅羟基的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铜电极法研究 Cu2 和硅酸、硅胶表面硅羟基的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结果是 :Cu2 H3 Si O4-Cu H3 Si O 4      K1 =5.0× 1 0 3Cu2 2 H3 Si O4-Cu(H3 Si O4) 2    β2 =6.1× 1 0 8Cu2 Sis- OH Sis- OCu H   Ks1 =2 .0× 1 0 -6Cu2 2 Sis- OH ((Sis- O) 2 Cu 2 H  βs2 =2 .5× 1 0 -1 2  相似文献   

8.
通过蒸氨法合成了一系列钼改性的页硅酸镍催化剂, 考察了钼含量对催化剂结构及其催化顺酐液相加氢性能的影响. 采用氮气物理吸附-脱附、 X射线衍射(XRD)、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和原位X射线光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助剂Mo的引入对催化剂结构形貌及其催化性能影响显著. Mo的引入提高了活性金属Ni的还原度, 增加了催化剂表面金属Ni0的数量, 金属Ni在还原过程产生氢溢流, 溢流氢将部分MoO3还原为具有酸性的MoOx物种, 由于金属Ni0与具有Lewis酸(L酸)特性的MoOx及Niσ+的协同效应, 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对顺酐C≡C和C≡O的加氢活性. 当Mo含量(质量分数)为3%时, 其催化活性最高, 在160 ℃和5 MPa H2气条件下, 反应3 h顺酐的转化率为100%, 产物γ-丁内酯的选择性为27%.  相似文献   

9.
超导研究中的若干化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超导体的发现物质的超导电性在1911年为 H.K.Onnes所发现,随后他又研究了 Sn 和 Pb 在液氦下的超导电性,并指出正是这种超导状态的奇异特性,才能“由不用铁心的线圈产生出强磁场”,当时由于超导 Sn 和 Pb 不能传递足够大的电流,  相似文献   

10.
发光多孔硅的化学传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卫军  沈中励 《分析化学》1997,25(5):604-609
发光多孔是一种新型的光电器件材料。其荧光的猝灭或增敏,以及其电学特性的变化可作为化学伟感信息用于电化学传感技术。本文评述了自发光多孔硅首次报道以来在化学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Carolyn R. Bertozzi、Morten Meldal和K. Barry Sharpless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开创了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点击化学源于对有机合成方法学的改进,提供了一种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快速地偶联化学分子的新方法。生物正交化学的开发则起始于生命体系中糖质生物大分子的特异性标记和成像,发展出一类不干扰生命体系且不受生命体系干扰的连接反应。二者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成为了在化学、生物医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化学反应。本文从点击化学与生物正交化学开发中所涉及的化学基础概念出发,对这两种方法的前沿思想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2.
化学蒸气沉积硅氧化合物调变HZSM-5沸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正硅酸乙酯分别在无胺法和有胺法制得的HZSM-5沸石上的沉积过程,并用吸附,NH3-TPD及异丙醇探针反应等手段表征了沉积后的样品,发现沉积仅在外表面上进行,可使孔口变小但不影响孔道内性质,显示有对于二甲苯分子的择形吸附能力,且在甲苯甲醇烷基化反应和二甲苯异构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择形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3.
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在化学中的若干新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梅  唐波 《分析化学》1994,22(3):261-264
本文通过我们应用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报新化合物、熔盐相图以及复杂化学反应体系的研究,展示应用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物理化学理论相结合,研究化学现象的可能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晶体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化学等学科的促进堪称自然科学中诸学科相互渗透而相得益彰的典范。本文提出了现代晶体学研究方法的几个前沿领域,以及这些研究方法对化学发展的巨大影响。讨论了测定晶体静态结构以研究分子化学反应所取得的成果。说明了现代晶体学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原子三维空间结构的强有力手段,它与合成化学配合正对人类改造自然和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令人瞩目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CuAg/SiO2催化剂用于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合成MG,使用XRD、N2吸附-脱附、FT-IR、TEM、SEM、H2-TPR、XPS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重点考察了Ag含量对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当Ag负载量为5%时,5Ag-Cu/SiO2催化剂活性最高,DMO的转化率和MG的选择性分别可达83.7%和72.2%。表征结果表明,适量Ag的引入可有效提高活性组分Cu的分散度,增加催化剂表面Cu+的含量,从而提高催化剂活性。此外,Ag与Cu之间的电子转移可以有效稳定Cu+,进而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何克伦  董敏  蔡仲滔 《分析化学》1999,27(7):817-820
建立了用化学转化-气相色谱法测定氮化硅中游离硅的分析方法。游离硅和氮化硅与熔融的氢化钠反应,排出氢,氨和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吸收除去氨、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后,用热导检测器检测氢。方法简便,准确,平均回收率为96%,相对标准偏差〈5%。  相似文献   

17.
U.Zoller  苏伶俐  王磊  朱文祥 《化学教育》2002,23(10):9-11,36
1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生活在充满了价值观冲突、利益冲突、有限资源分布不均世界中的人们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不太现实的物质期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地球村”社会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最终的结果之一就是造就了一个过度消费持续增长的社会,尤其是在存在所有各种环境问题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里。全世  相似文献   

18.
关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祖浩 《化学教育》2002,23(7):15-19,22
编者按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开始启动.教育部已研制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定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从2001年9月起,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陈迪钊  杨春明  方正 《分析化学》2002,30(10):1174-1178
提出了一种公因子分析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对一个动力学体系,我们能够从两个不同的波长范围或反应时间范围的数据阵中获得共同组分的数目和它们的光谱或浓度曲线。将这一方法结合正交投影(OPR)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聚苯胺掺杂质子酸反应体系数据阵的解析,获得了这一过程中聚苯胺本征态及掺杂后两个新生结构的光谱和浓度变化曲线。基于解析结果可以推断:聚苯胺质子酸掺杂可能生成PANHn^n (α)、PANHn^a (β)两个不同结构的产物,他们间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镍锰酸锂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本文采用物理混合的方法在负极浆料中加入正硅酸乙酯(TEOS),并按m(TEOS)∶m(石墨)=0∶100、5∶100、10∶100、16∶100、20∶100的比例进行搅拌混合。 以镍锰酸锂为正极,石墨为负极,组装成502030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并对该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和内阻等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0TEOS(m(TEOS)∶m(石墨)=0∶100)样品的电池内阻为159 mΩ,循环2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52.6%,放电比容量为46 mA·h/g;16TEOS(m(TEOS)∶m(石墨)=16∶100)样品的电池为105 mΩ,65.7%和62.9 mA·h/g。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物理混合的方法在负极浆料中加入TEOS,有利于在负极表面形成结构稳定的人工固体电解质膜(SEI膜),提高镍锰酸锂材料的循环和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