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壳聚糖为原料,先在氨基上引入羧甲基制备出N-羧甲基壳聚糖,再和环氧氯丙烷发生交联反应,合成出新型交联羧甲基壳聚糖,FTIR表征其结构。研究了交联羧甲基壳聚糖对Pb2+的吸附性能,探讨了交联剂用量、铅离子溶液的pH值、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交联羧甲基壳聚糖对铅离子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交联羧甲基壳聚糖对铅离子的吸附量优于壳聚糖,平衡吸附量可达297.6 mg/g。交联羧甲基壳聚糖对铅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er等温吸附,吸附主要依靠结构中的羧基和氨基基团。  相似文献   

2.
交联聚氨基壳聚糖螯合树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壳聚糖为原料合成了交联聚氨基球状螯合树脂,并考察了其对Hg(Ⅱ)、Pb(Ⅱ)、Zn(Ⅱ)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高浓度金属离子(约0.01mol/L)吸附量的大小为Hg(Ⅱ)>Pb(Ⅱ)>Zn(Ⅱ),对Zn(Ⅱ)几乎不吸附;而在低浓度时(约20ug/ml)树脂对三种离子均具有较高的吸附率(>55%)。  相似文献   

3.
模板交联壳聚糖对过渡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锌离子为模板,合成了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树脂,通过对过渡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法合成的树脂对Zn(Ⅱ)离子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且对同族的Cd(Ⅱ)Hg(Ⅱ)也有较高吸附量。在酸性下条件再生不会发生软化和溶解,重复作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磁性交联壳聚糖对稀土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高胶乙酰度的壳聚糖包埋自制的磁流体,并用戊二醛交联制成磁性壳聚糖(MCG),考察了其对稀土离子La^3 ,Nd^3 ,Eu^3 ,Lu^3 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溶液的酸度,体系温度,初始离子浓度对MCG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MCG对稀土离子的吸经纯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强,最高吸附率可达到99%以上,并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其吸附行为满足Langmuir等温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甲醛、环氧氯丙烷交联壳聚糖树脂(AECTS)对Hg2 的吸附行为和吸附Hg2 对树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用FT-IR、XRD、TG、DSC和SEM对吸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深入分析了AECTS与Hg2 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Hg2 与AECTS中的氨基发生配位、与AECTS中的羟基形成离子键而被吸附;AECTS吸附Hg2 后,结晶度下降,总体上热稳定性变差;Hg2 对AECTS的主链分解具有明显的催化功能;Hg2 的成键使得AECTS的表面形态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交联壳聚糖的结构及其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交联壳聚糖的结构及其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交联壳聚糖;Cu2+;Co2+;Ni2+;结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7.
交联羧甲基壳聚糖吸附痕量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交联羧甲基壳聚糖对Hg2 的吸附作用,探讨了溶液的pH值、反应时间、温度、样品体积、共存组分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在pH=5时,羧甲基壳聚糖对Hg2 的吸附性能很好,吸附率可迭95%以上,并且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其吸附行为满足Langmuir等温式,饱和吸附容量为125.1mg/g,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7.8%.用于分析实际水样时,回收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8.
交联壳聚糖对Zn2+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甲醛、环氧氯丙烷交联壳聚糖树脂(AECTS)对Zn 2 的吸附行为,探讨温度、溶液的pH、反应时间、再生次数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FTIR)和光电子能谱(XPS)对吸附产物表面的元素结构及其结合能的变化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AECTS对Zn 2 的吸附导致AECTS结构和性能发生显著变化. FTIR和XPS分析表明,Zn 2 以配位键的形式吸附于AECTS,使AECTS中氨基的伸缩振动、变形振动发生了明显变化,N原子发生化学位移,而AECTS分子链上的羟基没有直接参与配位反应;AECTS对Zn 2 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快的吸附速率,在30 ℃、Zn 2 初始质量浓度为1 g/L的溶液中,吸附量可达163 mg/g树脂,是壳聚糖饱和吸附量的1.7倍左右;吸附量受pH的影响较大,在pH=5时吸附量最高;AECTS对Zn 2 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大,该过程为一吸热过程;AECTS经再生重复使用5次,吸附量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
交联壳聚糖树脂吸附Cu2+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甲醛、环氧氯丙烷交联壳聚糖(AECTS)对Cu2+的吸附热力学行为,用FTIR对吸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研究了溶液中介质种类的不同对Cu2+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ECTS主要以配位形式吸附Cu2+;AECTS对Cu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的熵增加过程;同时不同介质对树脂吸附Cu2+的影响大小顺序为HCl>CdCl2>MgCl2>NaCl,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壳聚糖为原料,通过交联和黄原酸化反应制备出交联黄原酸壳聚糖,采用FT-IR和XRD表征了其结构,并探讨壳聚糖及交联黄原酸壳聚糖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初始溶液pH值、温度以及吸附时间等因素对Pb2+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b2+起始浓度0.01 M,起始溶液pH=5,室温25℃吸附2h条件下,壳聚糖和交联黄原酸壳聚糖对铅离子的吸附量分别为126.8 mg/g和238.9 mg/g,交联黄原酸壳聚糖吸附能力为壳聚糖的1.89倍。  相似文献   

11.
邹瑾  潘平来  袁国卿 《化学通报》2002,65(3):191-193
本文采用丙二酸锂为配体,与四羰基二氯二铑形成双齿配位的顺二羰基铑配合物,研究表明,在催化甲醇羰基化制乙酸的反应中,该配合物显示出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甲醛、环氧氯丙烷交联壳聚糖树脂(AECTS)对Ni(II)的吸附行为和吸附Ni(II)对树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用FTIR,WAXD,TGA和DSC对吸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深入分析了AECTS与Ni(II)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AECTS主要以配位形式吸附Ni(II);AECTS吸附Ni(II)后,结晶度下降、总体上热稳定性变差;Ni(II)对AECTS的主链分解具有明显的催化功能,而空气气氛中对AECTS在500℃附近的分解表现出火焰缓蚀作用.AECTS对Ni(II)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所有吸附位对Ni(II)的作用近似相同;与壳聚糖(CTS)比较,造成AECTS对Ni(II)吸附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AECTS结晶度下降和孔隙率增加,二者导致在交联处理前Ni(II)难于接近的吸附位点“活性”相对增大,使其更容易与Ni(II)相结合;不同介质对AECTS吸附Ni(II)的影响大小顺序为HCl>CdCl2>MgCl2>NaCl,前两者使吸附量减小,MgCl2使吸附量稍有增加,NaCl对吸附量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型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及其对苯甲酸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壳聚糖为原料,甲醛为预交联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通过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出新型壳聚糖树脂,并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新制备树脂自水中吸附苯甲酸的等温线,计算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并用Freundlich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发现该方程适用于所研究的吸附体系.体系的热力学与吸附机理密切相关,当苯甲酸浓度较低时,吸附为放热过程,体系熵减少,降温有利于吸附;当苯甲酸浓度较高时,吸附为吸热过程,体系熵增加,升温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14.
交联壳聚糖树脂对Ni(II)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彦超  章明秋  容敏智 《化学学报》2005,63(18):1753-1758
研究了甲醛、环氧氯丙烷交联壳聚糖树脂(AECTS)对Ni(II)的吸附行为和吸附Ni(II)对树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用FTIR, WAXD, TGA和DSC对吸附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并深入分析了AECTS与Ni(II)之间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AECTS主要以配位形式吸附Ni(II); AECTS吸附Ni(II)后, 结晶度下降、总体上热稳定性变差; Ni(II)对AECTS的主链分解具有明显的催化功能, 而空气气氛中对AECTS在500 ℃附近的分解表现出火焰缓蚀作用. AECTS对Ni(II)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 属于单分子层吸附, 所有吸附位对Ni(II)的作用近似相同; 与壳聚糖(CTS)比较, 造成AECTS对Ni(II)吸附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AECTS结晶度下降和孔隙率增加, 二者导致在交联处理前Ni(II)难于接近的吸附位点“活性”相对增大, 使其更容易与Ni(II)相结合; 不同介质对AECTS吸附Ni(II)的影响大小顺序为HCl>CdCl2>MgCl2>NaCl, 前两者使吸附量减小, MgCl2使吸附量稍有增加, NaCl对吸附量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 对8-羟基喹啉锰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 探讨了配合物的结构、分子轨道能级和组成、电荷分布和转移等; 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B3LYP/6-31G(d,p)方法对配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行计算, 获得其吸收光谱. 结果表明, Mn(Ⅲ)与8-羟基喹啉中的N原子和O原子形成不对称六配位的稳定配合物, 金属锰对前线轨道的贡献很大, 在HOMO轨道中占28.53%, 在LUMO轨道中占68.30%; 中心金属锰(Ⅲ)强烈地参与发光, 电子在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跃迁, 主要是中心金属锰及8-羟基喹啉配体间的电荷转移, 在可见光区存在2个强度较大的吸收峰, 分别位于756.8 nm和532.7 nm处. 通过对双分子体系的研究发现, 相邻2个分子之间能够进行微量电荷的转移,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前线轨道组成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Cu(Ⅱ)对壳聚糖的配位控制降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壳聚糖进行液态均相络合反应制得壳聚糖铜配合物,IR、UV、元素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检测证实了壳聚糖铜配合物中配位键的存在,且显示壳聚糖在形成配位结构后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构象。以H2O2对壳聚糖-Cu(Ⅱ)络合物及壳聚糖进行氧化降解,考察降解过程中粘度的变化及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在相同的降解条件下,壳聚糖铜配合物的降解速度明显高于壳聚糖,降解产物分子量分布较壳聚糖直接降解窄,结果进一步证明壳聚糖铜配合物中存在有利于降解的优势结构,同时证明以金属离子Cu(Ⅱ)对壳聚  相似文献   

17.
宋金浩  李夏 《无机化学学报》2009,25(9):1695-1698
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具有各种有趣的结构以及在催化、光学材料、信息存储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受到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4].  相似文献   

18.
0IntroductionAlthoughbiologicalsystemsefficientlyorganizesimpleunitsintoaggregateswithintricateandwonderfulfunctionsbynon-covalentinteractions,self-assem-blyofframeworkswithspecifictopology,interestingpropertiesandfunctionsisstillachallengefochemists[1].Anumberofhydrogen-bondedaggregatehavebeenobtainedbyself-organizationoforganicoorganic-inorganiccomponents[2,3].Hydrogenbondingbetweentheorganiccationandthemetallayerisanimportantissueinunderstandingtheorganic-inorganichybridmaterials,whichinflu…  相似文献   

19.
We propose a low-density discharge plasma model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oxygen admixture in typical conditions of complex (dusty) plasmas. Numerical simulations based on this model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negative ions turns out to be very high, 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verall kinetics in this particular range of plasma conditions. The ambipolar diffusion electric field drags these negative ions into the center of the plasma. The density of negative ions is high enough to push the negatively charged dust component out of the center, both by weakening the radial electric field and by increasing the thermophoretic force. This phenomenon was observed in the published experiment and qualitatively supports the proposed model. Additionally, the proposed model allow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of the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