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测定了一组八烷氧基萘酞菁镍(Ⅱ)配合物Ni(Ⅱ)(RO)8NPC(R=C4H9,C8H17,C12H25,NPC=C48H16N8)在5种有机溶剂(Py、DMSO、DMF、CH2Cl2、C6H12)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这些配合物的结构与光谱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系列RO取代萘酞菁镍(Ⅱ)配合物的Q带吸收光谱比无取代的红移75nm左右,荧光光谱屯相应红移50~80nm,而溶剂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3.
以3(4)-硝基邻苯二腈为起始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合成了α(β)-四苯氧基酞菁.通过谱学方法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其结构,研究了中心离子和取代基位置对酞菁吸收波长、发射波长和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取代位置对最大吸收波长、最大发射波长和荧光强度的影响较大,而中心离子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较大,可降低荧光强度甚至淬灭荧光. 相似文献
4.
酞菁,酞菁铁及酞菁镍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片层分子为晶体单胞模型,用量子化学具有晶体轨道的EHMO方法研究了酞菁、酞菁铁及酞菁镍的导电性能,讨论了碘掺杂对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碘掺杂后,系体构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层间作用加强,从而前述几种晶体的能隙均显著降低,电导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6.
酞菁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有机功能材料,如导体或半导体、气敏元件、电化学催化剂、电致变色及光致变色材料、光动力疗法的药物以及非线性光学材料等[1],已经受到化学家和材料学家们的关注.近几十年来,化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合成出了带各种不同取代基和含有不同中心金属原子的酞菁或萘酞菁类化合物,并对它们的物化性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酞菁和酞菁铜的电子结构与光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INDO/CI方法研究了酞菁和酞菁铜的电子结构和紫外-可见光谱。对酞菁采用共享氢模型。酞菁铜的一个单电子位于11b1g(dx^2-y^2)的MO上。从酞菁铜与酞菁,分子对称性由D4h降低为D2h,谱线发生分裂。计算结果基本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9.
在强有机碱1,8-二氮杂双环[5.4.0]+--7烯(简称DBu)存在的醇溶剂中,利用“分子碎片”(4-硝基邻苯二腈)与金属离子通过模板反应的新方法合成了2,9,16,23-四硝基酞菁镍(Ⅱ)配合物(简称TNPcNi,Pc=C32H12N8),通过元素分析和IR光谱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配合物在DMSO、DMF、Py、CH2Cl2和C6H12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用富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激光拉曼共振光谱研究了真空老炼导致的杂质碘在酞菁镍中存在形态的变迁。结果表明杂质碘的摩尔比小于1时,碘主要以Ⅰ_3~-离子的形态存在,当摩尔比大于1时,多余的碘与Ⅰ_3~-结合形成Ⅰ_5~-离子。在真空老炼过程中,Ⅰ_5~-又分解为Ⅰ_3~-和Ⅰ_2,并有碘逸出样品。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提出钴、镍在间氯偶氮安替比林(m─CAA、a,a'——联吡啶(Dipy)、二苯胍(DPG)、氨性底液(pH10.30)中的配合物吸附波连测体系。铸、镍配合物的峰电位分别为─0.81V─0。93v(VS,SCE),在最佳条件下,C_0(Ⅱ)浓度在(8.50×1O ̄-6)mol/L,Ni(Ⅱ)浓度在(3.40×10 ̄-8─3.70×1O ̄-6)mol/L与相应的峰高呈线性关系。应用多种极谱技术研究了体系电极反应的性质,证明配合物在滴汞电极上的吸附符合Frumkin吸附等温式,并测得吸附系数和吸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十八烷基氯化铵处理的有机化蒙脱土(O-MMT)为无机纳米相,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作为基体聚合物,以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MA)为相容剂,以双叔丁基过氧化二异丙基苯BIPB为交联剂,通过熔融插层复合后再进行化学交联的"两步法",制备了交联聚乙烯/有机化蒙脱土(XLPE/O-MMT)纳米复合物.利用电声脉冲法(PEA)试验研究了不同蒙脱土含量的XLPE/O-MMT纳米复合物的空间电荷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纯XLPE相比,含一定比例O-MMT的XLPE/O-MMT纳米复合物具有不同程度抑制空间电荷的能力.当O-MMT含量为0.5%~1%时,其纳米复合物的空间电荷量最小;在O-MMT含量为3%~7%的范围内,随O-MMT含量的增加,XLPE/O-MMT纳米复合物中空间电荷量逐渐增大,但仍低于纯XLPE中的空间电荷量.通过热激电流(TSC)实验证实,与XLPE相比,XLPE/O-MMT纳米复合物的TSC峰均不同程度地向高温方向偏移,说明纳米复合材料的陷阱深度增加.当O-MMT含量为1 wt%时,TSC曲线所包围的面积最小,相应地,其陷阱密度最小;而随着O-MMT含量的增加,XLPE/O-MMT纳米复合物的TSC曲线所包围面积逐渐增大,说明其陷阱密度有所增加.绝缘电导率的试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一种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选用三苯二醚四酸二酐 (HQDPA)和二甲基二苯甲烷二胺 (DMMDA)为单体 ,在NMP中通过低温溶液缩聚 化学亚胺化法合成了高分子量可溶性聚醚酰亚胺PI(HQDPA DMMDA) .通过FT IR、WAXD、TG DTG以及DSC等手段对聚酰亚胺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合成的PI为无规高分子结构 ,平均分子链间距为 0 5 16 3nm ;易溶于N 甲基吡咯烷酮、N ,N 二甲基乙酰胺和四氢呋喃等极性溶剂中 ;其 10 %的分解温度为5 2 8℃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为 2 5 1℃ ;断裂伸长率为 2 4 % ,断裂强度为 10 7MPa ;2 5℃时 ,PI均质膜的透H2 系数为 3 80 9Barrer ,H2 N2 、H2 CH4 的理想分离系数为 16 6 9、2 14 0 ;其透N2 、O2 、CO2 和CH4 系数均在 0 0 18~0 5 76Barrer之间 相似文献
18.
红藻中的R-藻红蛋白(R-PE)依照其吸收光谱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光谱类型,即“双峰型”和“三峰型”。本文通过对不同pH条件下的R-PE的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的研究,发现“三峰型”R-PE的pH稳定范围较“双峰型”R-PE大。在R-PE浓度对荧光光谱的影响实验中,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荧光峰位置逐渐红移。荧光寿命逐渐增大,荧光强度先行增加而后减弱。用碘离子对其荧光进行猝灭,随着碘离子浓度的增大,荧光强度逐渐降低,荧光寿命逐渐缩短,并服从Stem-Volmer规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6种长链菁染料薄膜的光谱特性与光稳定性,以及两种抗氧剂对其薄膜光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结构相近的菁染料利用旋涂法成膜后,光稳定性与其母核的结构有关,依吲哚>喹啉> 唑>噻唑>硒唑顺序而变,与溶液状态下相类似,两种抗氧剂均为有效的单重态氧猝灭剂,都能提高菁染料的光稳定性。且抗氧剂的用量对染料的稳定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