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在25℃恒温下,研究了摩尔分数组成为0.50PbI2·0.30PbBr2·0.20AgI的玻璃在静态去离子水中的侵蚀过程,由于玻璃中溶出的PbX2(X=I,Br)发生水解,侵蚀液的pH值经历一个由快速下降到逐渐稳定的变化过程。诱导期过后,玻璃中的各组分以分子化学比形式溶解,这是一个选择性溶解过程,溶解度较高的组分将优先溶解。溶液分析结果表明,玻璃的侵蚀是一个扩散控制的过程。引入难溶组分是提高非氟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一种远红外辐射涂料,由水溶性磷酸盐和陶瓷系远红外辐射材料组成。其在450℃时的分波段发射率可达0.92,与金属基村结合牢固,并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抗热震性、耐水性、耐酸碱性和机械强度,可在450℃下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豆等物料干燥特性的分析,利用传导、辐射、对流三种传热方式的原理,研制成蒸汽远红外热板式烘干机。测试结果表明,性能指标达到:能耗量3996KJ/kg·H_2O,干燥能力30300kg·%/h,干燥强度4.2kg/m~2·h。  相似文献   

4.
远红外线辐射干燥型芯技术,现已被列为我国重点推广的一项新技术。此项新技术以其烘干速度快、耗能低、工艺简单、易于操作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和广泛使用。 我厂在应用这项技术的过程中发现,远红外线型芯烘干炉排气系统的设置形式,即排气孔安放的位置、排气孔内径的大小及排气孔的数量等因素同  相似文献   

5.
PbI2可以单独形成玻璃。PbI2-PbBr2-KCl三元系统玻璃具有良好的玻璃形成能力。通过恰当的热处理,不仅可获得透红外性能与原始玻璃一致的微晶玻璃,同时还克服自发析晶倾向和大幅度地提高玻璃的显微硬度。以此三元系统为基础,有望开发出一类具有实用前景的透红外玻璃材料。  相似文献   

6.
系统研究了含有一价碱金属卤化物的Ga2S3-GeS2-KCl系统玻璃的制备与形式区,某些典型玻璃的光学和物理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7.
以MnF_2-BaCl_2玻璃为例,首次估计了混合卤化物玻璃的最低损耗。先对玻璃的Rayleigh散射因子进行理论估算,然后采用实验外推的方法测量了玻璃的多声子吸收参数,最后得到(MnF_2)_(60)(BaCl_2)_40玻璃的最低损耗约0.0011dB/km(λ_(min)=3.8μm)。从低损耗角度证明了MnF_2—BaCl_2玻璃是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红外光纤材料。  相似文献   

8.
应用红外反射光谱、激光拉曼光谱和C-射线■射分析。对■Se-Te系统硫系玻璃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玻璃的基本■元为[GeX_(4/2)]和[AsX__(3/2)](X=Se、Te,下同);还可能存在X■As_2X_(4/2)、GeX_(2/2)和GeTe结构单元,它们的相对含量取决于玻璃中各部分(?)加入量。据此提出了该系统中几种玻璃的结构模型。此外,还对玻璃经热处理后的稳定性作了探讨,发现Te取代Se后,玻璃的稳定性下降。易于析晶、■出的晶体有GeTe、Te和As_2Te_3。  相似文献   

9.
泡沫玻璃与微晶泡沫玻璃的研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泡沫玻璃和微晶泡沫玻璃作为新型建筑材料,国内研究较少.笔者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之上,研制出了容重小、强度大的微晶泡沫玻璃和泡沫玻璃产品.其中,微晶泡沫玻璃的强度足以使其作为轻质的承重墙体材料,泡沫玻璃产品可作为轻质的非承重墙体材料.并且,笔者在对它们的结构、性能进行测试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其形成机理,为工业化生产及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新型透红外硫氮玻璃的性能与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As20Ge20Se40TGe20硫系玻璃为基础玻璃,以Si3N4为引入氮的添加剂,制备了不同Si2N4含量的硫氮玻璃试样。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基础硫系订比,硫氮玻璃的转变温度和显微硬度明显提高,热膨胀系数略有降低,密度则在Si3N4加入量较小的某些一组成点上呈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以石英玻璃片为基底,通过碱腐蚀的方法得到一层Na2O型硅酸盐玻璃,通过与铜氨络合物溶液发生离子交换,用Cu取代Na形成硅酸铜玻璃层,然后经过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严格控制的成核晶化过程,形成Cu2O的微晶玻璃.通过扫描电镜方法观察所得样品的表面形态,并用X射线、吸收谱分析得到所制备的Cu2O微晶玻璃的一些物性,并对其结构物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玻璃/铝基复合材料的新型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液态挤压法,将铝液加压渗入由玻璃颗粒制成的预制件中,制备出玻璃/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玻璃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基体中;与合金基体相比,复合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得到提高,摩擦性能优于合金基体。  相似文献   

14.
PbO系玻璃的改进及Bi2O3系封接玻璃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氧化铅或氧化铋、氧化钙、硼酸、硫酸锌、二氧化硅和氧化镁为原料,通过高温熔融和微晶化,成功地制备出具有低熔点高膨胀系数的PbO系统微晶封接玻璃和Bi2O3系统微晶封接玻璃.分别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光学显微镜、热膨胀系数分析(DIL)和差热曲线分析(DTA)等方法对样品或原料混合物进行表征,分别讨论了PbO系统和Bi2O3系统微晶封接玻璃在制备工艺过程中对样品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Bi2O3系统和PbO系统都能形成玻璃;都可微晶化;PbO系微晶封接玻璃的熔化温度为365℃,最佳微晶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350~400℃和2 h,膨胀系数为12.68×10-6/℃;Bi2O3系微晶封接玻璃的熔化温度为460℃,最佳微晶化温度和时间分别为440~500℃和2 h,膨胀系数为12.06×10-6/℃.  相似文献   

15.
采用传统的熔融淬冷法制备Ge基硫卤玻璃。通过采用DSC、热膨胀、吸收光谱和Z-扫描等测试手段和技术,对该系统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玻璃具有良好的玻璃稳定性(ΔT110℃)。根据Z-扫描测试原理用钛宝石飞秒激光器测试Ge基硫卤玻璃样品在开孔条件下的透过率曲线,由实验结果拟合得出样品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吸收特性。该系列玻璃有可能成为全光学器件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  相似文献   

16.
利用搅拌铸造法,将废弃玻璃颗粒加入到熔融的铝液中,制备出废弃玻璃/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玻璃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基体中,界面结合良好;与基体合金相比,复合材料摩损性能优于基体合金,硬度得到提高.由于玻璃颗粒存在加工裂纹,形状较尖锐,有碍于大幅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运用XRD、DTA和SEM等分析测试技术,对以TiO2和ZrO2为晶核剂的微晶玻璃的热处理制度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热处理制度、晶相类型与微晶玻璃力学性能之间的变化关系,得到了最佳热处理工艺,该材料在850℃保温2h,1200℃保温2h以上,弯曲强度可以达到350Mpa左右。  相似文献   

18.
用Na~+-Li~+和Ag~+-Na~+离子交换研制变折射率玻璃。用电子探针测定交换后玻璃中的Na_2O和Ag_2O浓度分布,求得互扩散系数。用干涉剪像法测定了玻璃表面的折射率分布。在实验温度下,渗透深度与交换时间平方根成正比。锂镁硅系玻璃在400℃的95%NaNO_3-5%Na_2SO_4盐浴中交换196h后,渗透深度达1.26mm;交换60h后,表面与内部折射率差为-0.026。锂镁铝硅玻璃在420℃的同样溶液中交换180h后,渗透深度达1.40mm。400℃时这两种玻璃中Na~+-L~+互扩散系数分别为10~(-10)~10~(-6)cm~2s~(-1)和2.3x10~(-11)~2.4~10~(?)cm~2s~(-1),它随Na_2O相对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钠铝硅玻璃在490℃的AgCl盐浴中处理124h后,Ag~+的渗透深度达2.70mm,折射率差为0.024,随着Ag_2O相对浓度的增加,Ag~+-Na~+互扩散系数从9x10~9增加到1.8x10~8cm~2s~(-1)。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锂卤钨磷酸盐玻璃态快离子导体的阻抗及介电常数等参量随温度、频率的变化规律,并用阻抗谱法、DTA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160℃时,样品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满足Arrheius方程;高温情况下电导率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基本不变;温度较低时,低频下的电导率基本保持不变。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在150~200℃间变化不大,尔后增加并达极大值后减小;介电常数随频率减小而增大。此外,用AES、XPS、XRD、WF-metre对其薄膜的表面成分、价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得悉薄膜的表面成分接近体的成分,玻璃体系的骨架是由(PO_4)和[WO_4]基团连接而成。文中还揭示了离子迁移机理和微观结构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玻珠材料的反光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上论述了玻璃微珠回归反光的特点和原理 ,用撒播植珠和混合植珠两种方法制备不同折射率玻璃微珠的反光材料样品 ,并通过光谱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其回归反光特性 .定量给出结论 :折射率n越接近 1 93的玻璃微珠因聚焦点落在珠内表面附近其回归反射效果越好 ;撒播植株方法比混合植株方法更容易操作 ,同时得到的样品回归反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