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技术在生物药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物及药物分析领域的不断扩展,发展高灵敏度及高选择性的分析手段以解决复杂样品体系中低浓度待测物的分析测试问题是十分迫切的需求.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由于具有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及可控性强等优点,是处理低浓度样品的有效工具.这种方法与免疫传感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实现生物体液等复杂样品中极低含量生化物质与药物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本文综述了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技术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近年来在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中出现的新型固相载体、电化学发光探针和共反应物、以及多组分免疫传感技术等,并对其在生物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发光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分析快速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用于临床诊断、药物分析、食品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本文对近三年化学发光和电化学发光分析在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和肽素以及心脏特异性microRNAs等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3.
宫苗  王晓英  王晓宁 《化学进展》2019,31(6):894-905
血液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主要累及骨髓、血液及淋巴组织。血液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定量检测是实现疾病精细化病理分型以实施靶向治疗进而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对血液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种类、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概述,重点阐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检测血液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血液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电化学传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拟为其深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电化学发光(ECL)分析法构建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背景信号低、操作简单的优点,因此,它在农业、工业、环境、临床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综述了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的应用及其相应的检测性能,分析了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农业传感领域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未来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王蓉  孔丹丹  杨世海  杨美华 《分析试验室》2019,38(11):1366-137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与灵敏度,较低的成本与易于携带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中重金属的实时监测。介绍了4类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医药及临床样本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以期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化学发光传感器近几年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传感器、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及电化学发光的微型化发展。引用参考文献42篇。  相似文献   

7.
作为第3代遗传标记物,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在实现遗传疾病的早期医学诊断以及发病机理研究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当今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具有灵敏、检测装置轻便价廉且易于微型化、自动化等优点,近年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分析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文简述了单核苷酸多态性生物传感检测的识别原理、电化学生物传感检测方法及信号放大策略,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类以DNA为敏感元件或检测对象,将核酸分子特异性识别过程中产生的信号通过换能器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物定性或定量检测的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实现了多领域中重金属、真菌毒素、核酸等的快速实时检测.介绍了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组装单元、电...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发光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化分析手段,具有设备简单、反应可控、多信息化和可视化等优点. 目前,该技术已被用于便携式、微型化、高通量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中,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本文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电化学发光成像技术在阵列传感分析和潜在指纹检测中的应用,并尝试着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镉铅铍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防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对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取其肘静脉血清,用JY-70(Ⅱ)合并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测定微量元素含量,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铍的含量高于对照组, 而血清镉和铅的含量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症调查,探讨用药及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孝感市中心医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用药护理和心理护理。对全体患者用药相关焦虑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用改良版药依从性行为量表(Morisky)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用药依从性高组患者SAS评分(53.74±6.15)分显著低于用药依从性低组(P0.05);护理后,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用Morisky评分(13.52±2.23)分高,SAS评分(42.37±5.24)分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药依从性差与焦虑发生有显著相关,给予用药及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13.
Different lights, different selectivies : Luminescence of a new guanidinium 3,3′‐functionalized bipyridyl–RuII complex has been studied for sensing of several anions. L ‐Glutamate and dihydrogenphosphate are both detected by photoluminescence an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However, the complex displays differential selectivities for these anions depending on the sensing channels (see scheme).

  相似文献   


14.
A label fre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pure titanium oxide and manganese (Mn)-doped titanium oxide (TiO2) nanoparticles are fabricated and characterized for the sensitive detection of myoglobin (Mb) levels to analyze the cardiovascular infarction. Pristine and Mn-doped TiO2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via the sol-gel method and characteriz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structure, morphologies, composition and optical properties.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revealed that the pure- and doped-TiO2 nanoparticles possess different TiO2 planes. FTIR studies confirm the formation of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by exhibiting a well-defined peak in the range of 600–650 cm−1. The values of the optical band gap, estimated from UV-Vis spectroscopy, are decreased for the Mn-doped TiO2 nanoparticles. UV-Vis spectra in the presence of myoglobin (Mb) indic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iO2 nanoparticles and myoglobin. The SPE electrodes were then fabricated by printing powder film over the working electrode and tested for label-fre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myoglobin (Mb)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15 nM Mb. The fabricat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exhibited a high sensitivity of 100.40 μA-cm−2/nM with a lowest detection limit of 0.013 nM (0.22 ng/mL) and a response time of ≤10 ms for sample S3. An interference study with cyt-c and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of the sensors show the selective response towards Mb in 1:1 mixture.  相似文献   

15.
彭倩  张晶晶  房新月  倪杰  宋春元 《化学进展》2022,34(12):2573-2587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病因,安全快速地诊断AMI对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至关重要。因常用的检测方法如心电图(ECG)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寻找并针对AMI生物标志物开展高灵敏检测已成为早期检测AMI重要手段。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是目前公认的检测AMI的重要心肌生物标志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生物传感器被开发出来用于检测心肌生物标志物,其中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心肌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迅速发展,并表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多种心肌生物标志物及其与AMI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概述主要的心肌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的原理、优势及局限性,重点介绍近年来新兴的SERS技术及其在心肌生物标志物传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在AMI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有待突破的瓶颈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心电图结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选取行PCI术的急性前壁AMI患者180例,观察其心电图和NLR水平变化,并应用Cox回归分析心电图变化、NLR水平高低与预后的相关性.180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7.78%;NLR水平>3人数有113人;存在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00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以AMI患者心源性死亡为终点事件,将观察组分为死亡组(n=15)和存活组(n=85)。所有患者均采用飞利浦IU-Elite及EPI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DMS-3004A进行标准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各组患者心率震荡指标[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心率变异性指标[NN间期标准差(SDNN)、QT离散度(QTd)、经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TO、QTd、QTcd、LVE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S、SDNN、LVE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TS、SDNN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TO高于存活组,QTd、QTcd、LVEF、LVEDD均低于存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AMI患者心率震荡(HRT)明显减弱甚至消失,HRV、LVEF明显降低,LVEDD、QTd明显增大,QT间期明显延长。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查对AMI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可造成心功能障碍。为研究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对评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应用价值,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和下壁心肌梗死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超声和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检查,对比检查结果和患者左室心功能。结果显示,相较于下壁心梗组患者,前壁心梗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值明显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降低;基底部、乳头肌水平和心尖部的前间隔和前壁的圆周应变峰值明显减小;基底部和心尖部侧壁的圆周应变峰值明显升高;基底部和乳头肌水平的后壁、下壁的圆周应变峰值明显升高;乳头肌水平和心尖部的后间隔圆周应变峰值明显减小。因此,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评估无创、精准,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丹参滴丸抗急性心肌梗死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建立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模型,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对大鼠血浆样本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AMI大鼠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经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筛选并鉴定出22种与AMI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其中的8种能够被复方丹参滴丸显著调节,分别是硫酸对甲苯、马尿酸、雌马酚葡萄糖苷酸、溶血磷脂胆碱(16∶0)、胆酸、油酸酰胺、棕榈酰胺和鞘脂(d18∶1/16∶0).研究结果表明, 复方丹参滴丸可能是通过调节苯丙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代谢、胆汁酸代谢及鞘脂代谢通路,发挥抗AMI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25例刀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头发锌、铜及血清钾、钙、镁含量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中高发锌者占20%,低发锌者占12%;88%患者的发铜含量减少;约1/4患者的血钾浓度轻度升高,1/3患者血钙增多,而血镁降低者较多,占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