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异脱氧青蒿素3是从 10R( )-香草醛4所得的失碳倍半萜内酯5经图式1所示的反应合成的。  相似文献   

2.
青蒿酸(1)与抗疟新药青蒿素(2)共存于植物青蒿中,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它的结构和立体化学已经确定,并被用作合成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原料。本文报道以R-(+)-香草醛(3)为原料合成1。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青蒿素降解产物失碳倍半萜内酯2及其立体异构体11的全合成。合成的原料为10R(+)-香草醛3.产物的结构和构型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圆二色散和X射线衍射测定。  相似文献   

4.
青蒿素1是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的抗疟有效成份,它具有与其他抗疟药完全不同的独特结构,近年来,李英等已报道了从青蒿素合成得一系列疗效更高的衍生物,而Schmid等和许杏祥等曾分别独立完成了青蒿素的合成。由于合成其它青蒿素衍生物的需要,我们计划发展较为实用的方法。鉴于目前易于获得天然的青蒿素,因此我们在研究全合成的同时,也探索利用由青蒿素获得接力中间体重组青蒿素和合成青蒿素衍生物。通过酸性降解研究,我们从青蒿素经两步可制得双酮酯化合物3,产率较高。该化合物保持青蒿素中原有的构型,因此是一个理想的接力中间体,本文报道由此化合物重组青蒿素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前文中曾报道了在青蒿植物(Artemisia annua L.)体内以3,5-二羟基-3-甲基戊酸(MVA)为初始前体生物合成青蒿酸(1).本文报道以1为前体用青蒿匀浆体系进行青蒿素(2)和青蒿素B(3)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6.
青蒿素(1)是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它是一个由过氧基团组成缩酮的新倍半萜内酯。本文报道按图式1所示的1以及脱氧青蒿素(2)的立体控制合成。烯醇甲醚酮酸甲酯3是合成的  相似文献   

7.
青蒿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蒿素是由中草药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中提纯的倍半萜内酯类低毒、高效抗疟药~([1-4])。本文报道了其水溶性衍生物,青蒿素琥珀酸酯钠(简称QHS)对体外小鼠胸腺细胞及部分白血病人外周血细胞~3H-TdR自动掺入以及分裂原刺激下小鼠脾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3H-TdR掺入的显著抑制及抑制作用的特点,并讨论了QHS抑制淋巴细胞DNA合成的机理。本文还报道了QHS在体内对小鼠抗体细胞介导的红细胞溶血作用的影响,并对体内外的不同效应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青蒿酸与抗疟新药青蒿素共存于植物青蒿中, 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它的结构和立体化学已经确定, 并被用作合成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原料, 本文报导以R-(+)-香草醛为原料合成青蒿酸。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从青蒿素(2)转变为△~(11(13))-脱氢青蒿素(1)的结果。青蒿素(2)在 LDA 存在下,与溴苯硒反应,得到11-苯硒基青蒿素(3)(27%)、11-溴代青蒿素(4)(15%),△~(11(13))-脱氢青蒿素(1)和△~(7(11)-脱氢青蒿素(5)(46%)。用二苯二硒的硒化反应只回收原料青蒿素。3用30%H_2O_2氧化,生成天然的1,产率95%。根据CD 光谱,推定3中的苯硒基和4中的溴原子均处于α-构型。  相似文献   

10.
周维善  许杏祥 《化学学报》2000,58(2):135-143
青蒿素和鹰爪素A是从中药中分离的两个含过氧基团的抗疟活性组分。特别是青蒿素已成为新型的抗疟药物,因而引起合成化学家的极大兴趣。现对该两个化合物的全合成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青蒿素类似物的立体专一性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杏祥  黄大中  朱杰  周维善 《化学学报》1982,40(11):1081-1083
青蒿素(1)是从青蒿中分离到的一个具有独特结构的抗疟新药.它的结构包含一个C—O—O—C基团并连接着C—O—C—O—C的交替排列,这种特殊的结构可能与其抗疟活性有关.我们曾用青蒿酸(2)进行光敏氧化,经由⊿5-烯-4-氢过氧化物3合成了天然青蒿素B(4)[1].因而若从5得3的双氢化合物6,再经臭氧化和内分子缩酮反应,似可在C4和C6位之间架一个过氧桥,从而得到一个类似青蒿素结构的化合物.根据这一设想,我们已成功地合成了这个化合物.具有这种独特结构的过氧化物还是首次被合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结构和合成。青蒿素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本文即设想通过苯硒化合物的氧化消除反应, 将其转变为天然的△^1^1^(^1^3^)一脱氢青蒿素。  相似文献   

13.
张联  周维善 《化学学报》1989,47(11):1117-1119
本文研究了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结构和合成。青蒿素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本文即设想通过苯硒化合物的氧化消除反应, 将其转变为天然的△^1^1^(^1^3^)一脱氢青蒿素。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N-水杨醛腙修饰的11-氮杂青蒿素及去氧类似物.采用紫外、荧光、核磁共振以及分子模拟等技术分析了二聚体(3R,5a S,6R,8a S,9R,12S,12a R)-11-(((E)-2-羟基-5-(4-羟基-3-((E)-(((3R,5a S,6R,8a S,9R,12R,12a R)-3,6,9-三甲基-10-氧代十氢-3,12-环氧[1,2]二氧杂[4,3-i]异喹啉-11(12H)-基)亚氨基)甲基)苄基)亚苄基)氨基)-3,6,9-三甲基十氢-3,12-环氧[1,2]二氧杂[4,3-i]异喹啉-10(3H)-酮(3)的优势构像;探索了它与血红素的作用行为;研究了它与杯[4]咔唑的结合、识别及被增溶性能.结果表明,因水杨醛腙键的OH与席夫碱N原子之间的分子内氢键作用,3呈现分子钳状的优势构像,使其得以识别血红素.此外, 3可被杯[4]咔唑的疏水空腔封装,且结合作用强(结合常数Ka=2.8×105 L·mol-1),因而其水溶性得以改善,这为今后生物活性测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乙醇(1+4)+B R缓冲溶液(pH7.2)中,青蒿素在银电极上有一灵敏的还原峰,无氧化峰,峰电位为-0.64V(vs.SCE)。2 5次微分线性扫描伏安(2 5thLSV)峰电流与青蒿素的浓度在8.0×10-6~1.0×10-3mol 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r=0.9994),检出限为5.0×10-6mol L,该法已用于人工合成样品分析,优于紫外测定法。  相似文献   

16.
青蒿素是一个含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1]),它具有突出的抗疟作用~([2])。本文报道  相似文献   

17.
青蒿素(1)的结构和绝对构型已经确定.由于它有七个手性中心,所以在研究其降解物结构或其全合成时,遇到许多立体化学上的问题.本文报道用核磁共振的去偶和NOE技术研究青蒿素降解物(2、6和8)和青蒿素B降解物(4)以及全合成中间体(3、5、6、7、9、10和11)构型的结果.化合物1~11的化学位移结果见表1. 内酯环构型内酯从六员降为五员时,其氧键应与C_6相连(1→6);核磁共振未见带氧质子信号,  相似文献   

18.
朱杰  许杏祥  周维善 《化学学报》1987,45(2):150-153
本文报道了1,6-醛酮化合物3的选择性保护方法.1,3-丙二硫醇可选择性地保护酮基得5,甲醇可选择性地保护醛基得7.5和7均可转变成2而2是合成青蒿素的关键中间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1,6-醛酮化合物3的选择性保护方法。1,3-丙二硫醇可选择性地保护酮基得5,甲醇可选择性地保护醛基得7.5和7均可转变成2而2是合成青蒿素的关键中间体。  相似文献   

20.
异青蒿乙素(A)可用R(+)-香草醛为原料,通过十步合成3(亦能从2降解而得),然后由3经5得到6,最后用二苯二硒脱氢和间氯过苯甲酸环氧化而成.环氧的构型经~1H NMR及双竖键破环反应证明.α-次甲基γ-内酯的构型用圆二色散测定. 结构和内酯构型最后经X射线衍射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