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三十年代以来三明治型的二层和三层金属(稀土金属Sc,Y,Ln、锕系金属Th,U,Pa,Np,Am、前过渡金属Ti,Zr,Hf、主族金属In,Sn,Bi)酞菁(Pc)配合物化学研究的进展,并根据其三维共轭电子结构性质阐述了其作为新型分子电导、电致变色、气体传感、非线性光学材料和液晶等功能材料的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三明治型金属卟啉、酞菁配合物功能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论述了三明治型(二层和三层)金属[稀土金属(Sc,Y,Ln)、锕系金属(Th,Pa,U,Np,Am)、早期过渡金属(Ti,Zr,Hf)、主族金属(In,Sn,Bi)]的卟啉、酞菁配合物在气体传感、电致变色显示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结果表明,Mo(W)S^2-4与铜表面的Cu2O反应,形成了Mo(W)-S-Cu键。簇合物膜由Mo(W),S,Cu,O元素组成,分别呈+6、-2、+1、-2价,膜为多分子层结构并保持,MoS4或WS2单元,膜表面只有Cu,O而不存在Mo(W),S,膜层厚度与反应时间有关,时间越长,膜越厚,膜为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  相似文献   

4.
采用FTIR、XPS和AES研究了金属铜表面M-S(M=Mo,W)簇合物膜。结果表明,Mo(W)与铜表面的Cu_2O反应,形成了Mo(W)-S-Cu键;簇合物膜由Mo(W)、S、Cu、O元素组成,分别呈+6、-2、+1、-2价,膜为多分子层结构并保持MoS_4,或WS_2单元,膜表面只有Cu、O而不存在Mo(W)、S.膜层厚度与反应时间有关,时间越长,膜越厚。膜为多组分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分统计分布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1,6-二溴己烷将Schiff碱镍金属配合物和吡啶杂环分子联接起来,合成了一类新的六亚甲基桥链化合物(LNi(O(CH2)6Py)Br2),并进行了表征和溶解度测定。这类桥链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脂溶性,从而提高了这类Schiff碱金属配合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为进一步研究这类金属配合物的反应性能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6.
结合光谱测定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INDO/S)结果探讨了在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下以O_2作氧源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子O_2与催化剂分子的键合及荷移方式.循环伏安测定表明催化反应过程中O_2与催化剂分子结合,且被活化;ESR及IR光谱显示O_2被活化后的形式为;吸收光谱则表明催化剂在活化氧后其中心金属离子由M(Ⅱ)变为M(Ⅲ).INDO/S计算结果表明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具有两种稳定结构M(Ⅱ)Pc──PcM(Ⅱ)和M(Ⅰ)Pc──PcM(Ⅲ),且后者相对更稳定.分子O_2与催化剂分子的键合方式为端配位,就M─O键强度和对O_2分子活化性能的比较而言存在顺序:O_2─M(Ⅰ)Pc>O_2─M(Ⅱ)Pc>O_2─M(Ⅲ)Pc.  相似文献   

7.
苏文煅 《大学化学》1994,9(5):34-38
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分子模型发展苏文煅(厦门大学化学系361005)有关两相界面层性质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末,其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和理论模型)十分广泛。迄今,除金属/溶液界面外,已深入到诸如熔盐,两不互溶液/液,半导体以及绝缘体/电解质溶液界面等各个...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H_2S液相氧化反应的催化电池电子转移机制,即借助于催化剂分子自身歧化所形成的催化电池M(Ⅰ)Pc-PcM(Ⅲ)实现底物(HS~-)与分子氧间的电子转移,其反应过程为阴极反应:O_2+M(Ⅰ)Pc→O_2~-+M(Ⅱ)Pc,阳极反应:HS-+M(Ⅲ)Pc→HS·+M(Ⅱ)Pc。这一电子转移过程也是决定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从而导致催化反应按自由基历程进行。  相似文献   

9.
Zr(SO4)2·4H2O的层状结构、插层及催化性能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李峰  何静  杜以波  孙鹏  Evans  段雪  王作新 《催化学报》1998,19(6):583-587
利用XRD,TPDE,PED和TG-DTA等为主要研究手段,深入分析了Zr(SO4)2·4H2O的层状结构特性和插层性能,并以乙酸与乙二醇单醚的酯化反应普目标反应考察了其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Zr(SO4)2·4H2O是一种具有中等强度酸性的层状化合物,位于层间的结晶水是产生B酸中心的来源;有机胺类分子具有较强的插层能力,胺的插入可将层板撑开并使层间距增大,从而进一步证实存在层间结晶水所产生的B  相似文献   

10.
Schiff碱类芳香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XP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乙二胺(或丙二胺)缩乙酰丙酮Schiff碱三齿配体与咪唑(或苯并咪唑)及金属离子M(Ⅱ)配位,合成了12种Schiff碱类类芳香金属配合物,对这类配合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结果表明,配位后,金属离子的2p电子结合能降低,配位N原子的1s电子结合能增大;这类配全哦分子中的电荷移行径是以L→M为主,其配位键以σ键为主。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H_4SiW_(12)O_(40)·24H_2O(SiW_(12))在水、乙醇、乙酸、乙酸丁酯中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得出,活性炭微孔结构对SiW_(12)在其表面的吸附起着分子筛作用。水溶剂化的SiW_(12)分子可顺利进入活性炭1.7nm左右的微孔,而其它溶剂化的SiW_(12)分子,则需较大的孔径。提出了SiW_(12)在活性炭表面吸附的微孔中孔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12.
V2O5—SiO2表面复合物金属催化剂载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VOCl2的盐酸溶液等体积浸渍SiO2载体的表面反应方法制备了键联型V2O5-SiO2(VSO)表面工外光谱法(IR)研究了其表面结构状态以及对C2H6的化学吸附性能;并利用程序升温还原技术(TPR)考察了该表面复合物载体对负载金属Pd、Cu氧化物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VSO具有类同于载体SiO2的孔结构和机械强度;VSO对C2H6有一定的化学吸附能力,C2H6分子C-H键中的H吸附在VS  相似文献   

13.
钢铁表面W—S簇合物彩色钝化膜的组成和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NH4)2WS4溶液浸渍,在钢铁表面获得了具有良好装饰效果和耐蚀性能的彩色W-S簇合物膜.FT-IR、F-IR、FT-Raman、XPS和AES分析结果表明,簇合物膜中存在W—S—Fe、端基W—S和端基W—O键,膜层由W、S、Fe、O元素组成,膜外层各元素价态分别为+6、+6(+4)、+3、-2,膜内层其价态则分别为+6(+4)、-2、+2、-2.膜为多分子层结构,从AES深度分布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了元素的相对原子分数和膜层厚度.反应时间越长,膜越厚.在250℃空气中加热2h后膜层所含元素种类和价态不变,但各元素的分布和膜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原子力显微镜研究APS化单晶硅衬底及单层MD膜表面张希,高芒来,王力彦,沈家骢(吉林大学化学系,长春,130023)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APS修饰表面,分子沉积膜以静电相互作用为成膜推动力的各种功能体系分子沉积(MD)超薄膜已有报道[1 ̄4].对MD...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聚苯乙炔(PPA)LB多层膜,将其作为电荷产生层首次应用于机能分离型光电导体领域.从π A曲线发现,PPA单分子膜具有表面压力的各向异性和松弛特性.TEM照片显示,PPA分子链在LB膜中有序排列.转移比和XPS的研究表明,复合膜沉积均匀.与PPA涂膜相比,以PPA LB多层膜作为电荷产生层的光电导体表面充电电位V0=1345V,光照1s后的光衰百分比ΔV1s=6505%,半衰时间t1/2=058s,具有更优异的光电导性能.  相似文献   

16.
胡长文  张旭  许林  牟柏林 《催化学报》1998,19(6):613-616
过渡金属取代型Keggin结构杂多金属氧酸盐(HPOM),由于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催化氧化活性,被誉为“无机金属卟啉”[1].将这些HPOM阴离子嵌入类水滑石层间,不仅可提供一种HPOM的固载化手段,而且以层空间作为反应场,使反应物分子能够选择性地进...  相似文献   

17.
用失重和表面腐蚀层厚度的测定以及借助于X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吸收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研究芳烷基酚树脂在浓硫酸中的腐蚀行为。探讨耐浓硫酸腐蚀机理模型。结果表明试样经一定时间浸泡后表面腐蚀层厚度对温度和作用时间没有依赖关系,该材料耐浓硫酸腐蚀。腐蚀机理为:浸泡过程中,试样表面形成了一层结构致密的耐腐蚀物质,阻止了硫酸分子进一步向试样内部扩散渗透,使试样内部免遭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18.
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热脱咐谱(TDS)在140K—700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清洁和氧改性Pd(100)面上CH_3OH的吸咐与分解机理。HREELS结果表明:在140K吸咐甲醇能形成分子吸咐层;当加热甲醇分子层时,甲醇在185K先分解为CH_3O_(ad)和H_(ad),在200K以上温度CH_3O_(ad)逐步分解为CO_(ad)和H_(ad);预吸咐氧后表面有甲酸物种生成。TDS研究表明;除有少量甲醇在185K脱咐外,甲醇分解的主要脱咐产物为H_2(320K)和CO(440K);次要脱附产物为甲烷(200K—210K)。综合HREELS和TDS研究指出,在清洁表面甲醇主要通过O—H键断裂,经甲氧基中间物种分解为CO和H_2,还有部分甲醇通过C—O键断裂分解为甲烷,预吸附氧后甲醇的分解除了存在以上两种方式外,氧的存在一方面能够转移CH_3O_(ad)中的氢原子在表面形成一定量的甲酸中间物种,另一方面能够稍许提高少量CH_3O_(ad)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Fe_3(CO)_(12)与5个2,4-二硫代乙内酰脲SCNHC(R_1)(R_2)C(S)NH反应制得通式为Fe_3(CO)_8(u3-S)_2(L)含卡宾配体的5个新铁羰基联合物(1~5),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和MS表征,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簇合物3的晶体和分子结构,表明2,4-二硫代乙内酰脲分子片配位基:CNHC(CH_3)_2C(S)NH的卡宾碳具有sp~2成键特征,其C卡宾-Fe键长0.1898nm,3的分子几何构型维持母体物Fe_3(CO)_9(u_3-S)_2的形状,其中卡宾取代了四方锥分子骨架基底平面Fe(1)S(1)Fe(3)S(2)的Fe(1)原子上轴向位置的一个端羰CO。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90年代以来不对称三明治金属(主要是稀土)卟啉、酞菁配合物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根据其三维共轭电子结构性质、阐述了其作为新型光电热磁力功能材料的巨大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