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峰 《南昌高专学报》2006,21(3):44-46,49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并不是符合国际法准则的“治外法权”,而是一种违背国际法的不平等的片面特权,它使得在华外国人规避了中国的法律管辖,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领事裁判权也客观上促使清政府进行变法修律,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此外,领事裁判权还对中国诉讼模式和司法程序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报刊史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种类也极其众多,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报刊史料能很好地弥补相关史料的不足,因而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项史料。利用近代报刊史料研究中国近代史,需要加强对近代报刊史料的研究工作,要将报刊史料和其他史料结合起来利用,此外利用报刊史料也要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限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雅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雅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更为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新科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上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引入和尝试,在时间上并不晚于日本。日本吸收欧美的财政制度起步于明治维新,形成于二战之后。我国分税制的引入起步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时期,但开始实行分税制却在民国初年,要比日本早得多。但遗憾的是没有坚持下来,到1994年又开始正式实施,至今仍处在完善之中。现分析分税制引入中国的时间和原因,认为西学东进是分税制进入中国的载体,行省制度的变革是分税制尝试的契机,政府财政困难是分税制实施的现实。并考察民国初年分税制实施的进程、税收和支出的划分及其特点,分析分税制被取消的原因、民国初年分税制在制度创新上的意义和分税制中所存在的缺陷,指出目前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无产阶级的解放要由无产阶级自己去争取;各国人民的命运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主宰;各国走什么道路以及如何走,应由各国人民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中国人民在迎来中国共产党70岁生日之时,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自己作出的两大选择是何等正确和伟大,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7,(1):75-77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和李侃等人的《中国近代史》是学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本文对两个文本加以比较,其中包括对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界定和书的主线、人物和事件评价以及方法论的详细对比,试图探究造成诸多差异的原因。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所使用的历史研究方法对这些差异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875年以后,英帝国主义根据《烟台条约》中的有关条款,不断派人以游历、通商的名义,欲染指我国西藏地方。1886年,为阻止英国人入侵,西藏地方军队在隆吐山设卡,但英帝国主义诬称藏军越界设卡,挑起战端。为维护我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西藏僧俗民众万众一心、奋起抵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抗英斗争。隆吐山战役虽以失败告终,但对近代以来西藏地方和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更为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大学历史教育是一种无性别的教育,在教材编写、教师态度、教学活动等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差。以中国近代史课程为例,其教学中的女性缺失的原因比较复杂,应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材内容、加强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等来重构两性历史。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近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中国封建制度没落衰亡的时期。百年间,帝国主义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又一批的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的权益,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却受尽了蹂躏欺辱。这段历史素有“百年痛史”之称。  相似文献   

11.
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多少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前仆后继。他们以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富于时代气息的进取精神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一页页的光辉篇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君主立宪奋笔疾书,奔走呼号;孙中山、邹容、陈天华……为民主共和殚精竭力,出生入死。  相似文献   

12.
外资银行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湘云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60-60,216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近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经济也相应地卷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表现在各个方面。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角度出发,对外资银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出现、发展和功能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同时说明近代外资银行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和中国的社会性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3.
轮船曾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和落后国家权益的重要工具。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和随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使列强在华攫取到了更多航运特权。随之,以新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航运势力的争夺,列强间不同国家以及不同轮船公司间的争夺,帝国主义列强航运势力彼此间的消长冲突,构成这一期间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多个场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就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本文就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探讨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轮船曾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和落后国家权益的重要工具。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和随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使列强在华攫取到了更多航运特权。随之,以新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航运势力的争夺,列强间不同国家以及不同轮船公司间的争夺,帝国主义列强航运势力彼此间的消长冲突,构成这一期间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多个场景。  相似文献   

16.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线,《中国近代史》课程考试改革采取非试题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从重一次性答题行为的终结性评价向重学习过程中的智慧行为优化或提高的形成性评价转变,学生考试成绩由出勤(10分) 作业(20分) 读书心得(70分)构成。对近代史的感悟与体会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考核重点,以促成学生主体深层地、个性化地建构自身的内在文化价值,同时使考试体现真正具有教育旨趣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革命史教材必须适应中国变革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因此,中国革命史教材的编写如何找到与这一理论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是这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同时 ,他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最有影响力的报人 ,对近代中国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与康有为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政党报刊 ,对冲破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严厉的结社、新闻出版禁令 ,有开山之功 ;主笔《时务报》风行天下 ,宣传了维新变法的主张 ,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 ;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 ,宣传西方先进思想 ,提倡民主民权。他所创办、主笔的这几份报刊在各自生存的有限时间内充分发挥了报纸的宣传、鼓动、引导的职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人权派的人权思想激烈批评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表达了对人道、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认同。他们提出要建立一个治安的、普遍繁荣的、文明的、现代的统一国家,用自由、民主、人权培养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仍是我们今天希望能得以实现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著名科学家来中国讲学、访问、工作,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远方来的播火者——20世纪上半叶世界著名科学家入华记》通过研究个案,从史料和文化角度记述了20世纪20—30年代来中国的数理学科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在中国的学术活动.该书主要依据这些世界著名科学技术专家来中国期间,中国各种报刊的报道、介绍和评论文章,以及这些科学家的传记和档案等资料.从国家图书馆、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和一些大学档案馆的报纸、档案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厘清了他们来中国的缘起、在中国的行程、学术活动内容及组织,以及他们与中国学术界的交往等.20世纪上半叶来中国的20余位科学巨匠,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既有理论科学家,又有技术应用和实验科学家.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科研机构负责人、知名大学校长、主任、教授等.这些大师的到来不仅受到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而且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也都表现出一定的热情.该书希望从这一角度丰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展示这个时期的中外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本文对该书所述内容做一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