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硫酸介质中,以亚砷酸还原高锰酸,探索锰的氧化数.1.亚铁溶液滴定高锰酸钾溶液.2.亚砷酸钠溶液滴定高锰酸钾溶液,再以亚铁溶液滴定.3.亚砷酸钠溶液滴定高锰酸钾溶液后,补加亚砷酸钠溶液,使其加入总量为还原高锰酸钾Mn(Ⅶ)→Mn(Ⅲ)的理论值,再以亚铁溶液滴定.通过亚铁溶液消耗量,计算锰的氧化数.本文证明:亚砷酸还原高锰酸后,锰的氧化数为 3.0,而不是70年以来,文献[1~3]一直认为的亚砷酸还原高锰酸,锰的平均氧化数 3.3.  相似文献   

2.
结合可见光促进氧化还原和镍催化的碳碳键合成研究,是对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重要补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是近年来有机光化学合成的前沿热点领域之一。本文依据反应设计的模式划分,小结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热重分析及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独居石精矿的C还原行为,考察了REPO4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独居石精矿中的REPO4能被C分解为稀土氧化物,P以单质形式被还原挥发出去,其中CePO4的分解过程与LaPO4,NdPO4等的分解过程不同步。  相似文献   

4.
5.
对电化学还原处理过程中碳纸的形貌和电容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结果显示电还原使碳纤维分解为碳颗粒, 并且表面粗糙度增加. 拉曼光谱结果显示ID/IG的比值在还原处理1 min后即出现改变, 表明碳纸无序度增加. BET测试结果显示电还原处理后碳纸的比表面积明显增加. 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还原处理后碳纸表面羟基的数量随之增加. 此外, 在-1.6 V下还原5 min后碳纸电容增加到原来的15倍, 并在1500个循环的稳定性测试中保持不变, 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水平管式炉中用石墨还原锑掺杂二氧化锡(ATO)纳米颗粒的方法制备了ATO的实心球和空心球, 并用EDX和XRD等技术分析了产物的物相和元素组成; 用FE-SEM和TEM观察了其形貌; 用HRTEM分析了其晶格结构. 结果表明, 产物为直径0.2~5 μm的ATO实心球和直径为2~20 μm的ATO空心球. 通过控制Ar流速和沉积位置控制了ATO实心球的尺寸和产量, 用Ostwald Ripening分析了ATO实心球的生长过程. ATO空心球的制备在具有较高氧浓度、长度稍长于刚玉管的陶瓷管中进行, 对其生长机理进行了讨论, 分析了相同条件下使用不同材质的管子生成不同形貌产物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碳材料催化硝基苯还原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碳材料(主要是碳纳米管)催化硝基苯的还原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热重分析、程序升温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物理吸附以及拉曼光谱等表征,发现碳材料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在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比表面、孔结构、形貌、结构缺陷以及可能存在的铁杂质对反应没有显著影响.羰基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羧基和酸酐对反应不利.除此之外,材料的π电子体系也很关键,因为它可以传递电子,并且利于硝基苯的吸附.硝基苯还原按照直接路径进行,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中间体亚硝基苯可以迅速转化为苯胺.  相似文献   

8.
钟辉生  严康华 《化学教育》2015,36(19):71-72
分析了碳还原氧化铜实验难以成功的因素,介绍了各种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改进的方向及取得的成果。设计出通过滤纸来巧做碳还原氧化铜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LiAlH4和NaBH4对αβ不饱和醛酮的12还原及14共轭还原;探讨了既还原羰基又还原碳碳双键的机理;概括了只还原羰基而保留碳碳双键的选择性还原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3种不同阳极(铜丝,镀锌铁丝和镍丝)材料对在熔盐中电化学还原CO_(2)制备的碳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并探究了制备的3种碳材料,中空四面体碳(HQC,Cu作为阳极时的还原产物)、碳纳米片(CNS,Fe作为阳极时的还原产物)和海绵状多孔碳(SPC,Ni作为阳极时的还原产物),对2电子氧还原反应(2e;ORR)的电催化性能。研究表明,使用镀锌铁丝作为阳极材料制备的CNS由大量的碳纳米片构成,且该纳米片上具有丰富的孔洞结构以及较大的I_(D)/I_(C)(Raman光谱中D峰与G峰的强度之比,其比值反映材料的缺陷程度)值(0.996)。与HQC和SPC相比,CNS表现出最高的2e;ORR电催化活性和H_(2)O_(2)选择性(接近90%)。CNS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归因于其高的I_(D)/I_(C)值和高C—O/C=O比值,说明结构缺陷和C—O/C=O官能团对CNS催化性能至关重要。此外,CNS还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催化稳定性,在长达14 h的恒电压电化学催化测试后,环电流几乎无衰减。这种以CO_(2)为碳源合成可用于电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的碳材料的方法,不仅可以作为缓解温室效应的潜在选项,也为CO_(2)衍生碳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13.
稠环烯烃芳香性的碳数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稠环烯烃芳香性的碳数规则张强黄伟杰石磊黄荣彬郑兰荪(厦门大学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61005)1Hckel规则与其应用范围Hückel规则是判断环烯烃芳香性的重要规则。这个规则是:π电子数为4n+2个的环烯烃是芳香性的,而π电子数为...  相似文献   

14.
任运来 《分子催化》2016,30(5):401-408
这里发现锰化合物能够催化芳香碳-氧键的还原断裂.就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锰催化芳香碳-氧键断裂方面的报道.以二苯并呋喃为底物,对各种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较佳反应条件为5% Mn(OAc)2,3当量Li-A1H4,140 ℃温度,四氢呋喃溶剂.在这个反应条件下,多种芳香碳-氧键能够发生还原断裂.甲醇钠的添加能够有效地促进二苯醚等底物的反应.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可能经历自由基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丁炜  张雪  李莉  魏子栋 《电化学》2014,20(5):426
开发替代Pt类高活性、低成本的非贵金属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催化剂是实现燃料电池商业化的必由之路. 研发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价格便宜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是当务之急. 碳纳米材料,尤其杂原子掺杂的碳纳米材料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催化性能而备受瞩目. 本文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年杂原子掺杂碳纳米材料催化剂燃料电池阴极氧电催化还原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石鸿昌 《化学教育》2000,21(4):31-34
本文概述了氧化数这个氧化还原最基本的概念,阐述了有机化合物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碳的氧化和还原,其结果是碳所形成的两类共价键产生了彼此转换,阐述了如何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考察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并介绍了形式电荷与氧化数在概念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以一氧化硅和蔗糖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和后续热解原位制备硅/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其进行了表征,得到的纳米(小于50 nm)硅颗粒均匀地分散于无定形碳基体中。复合材料电极电化学测试显示,循环50次其可逆容量仍保持在650 mAh·g-1以上,平均每次容量衰减率仅为0.27%。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因于原位生成的纳米硅颗粒处于无定形碳基体中对其体积变化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及纳米硅颗粒周围的石墨相对于导电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用NaH2PO2液相还原方法制得碳载Pt-P(Pt-P/C)催化剂(m(Pt)∶m(P)=5∶1)。 X射线衍射谱测量表明,Pt-P/C催化剂的Pt衍射峰的2θ值稍大于Pt/C催化剂的相应值,表明P进入了Pt晶格,形成了Pt-P合金。 电化学测试表明,Pt-P/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要比商品化的E-TEK Pt/C催化剂好,其还原电位正移了40 mV。 由于Pt-P/C催化剂中Pt-P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相对结晶度与Pt/C催化剂相似,推测Pt-P/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好于Pt/C催化剂的原因可能为P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碳载Pt-P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aH2PO2液相还原方法制得碳载Pt-P(Pt-P/C)催化剂(m(Pt)∶m(P)=5∶1)。 X射线衍射谱测量表明,Pt-P/C催化剂的Pt衍射峰的2θ值稍大于Pt/C催化剂的相应值,表明P进入了Pt晶格,形成了Pt-P合金。 电化学测试表明,Pt-P/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要比商品化的E-TEK Pt/C催化剂好,其还原电位正移了40 mV。 由于Pt-P/C催化剂中Pt-P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相对结晶度与Pt/C催化剂相似,推测Pt-P/C催化剂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好于Pt/C催化剂的原因可能为P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生物质基碳材料作为氧还原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书燕  苏景振 《化学通报》2015,78(8):743-743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其阴极氧还原反应多采用铂基催化剂,但由于贵金属铂的储量稀少、价格昂贵等原因,严重阻碍了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寻找高活性、高稳定性的新材料来替代阴极铂基催化剂成为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碳材料有望成为商业铂基氧还原催化剂的一种理想替代品。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且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