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锌盐与二甲氧基嘧啶配合物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水乙醇中回流制得ZnCl_2和ZnSO_4与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AMP)的1:2和1:1固态配合物,用化学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它们的组成分别为Zn(AMP)_2Cl_2(A)和Zn(AMP)SO_4(B);用IR,XPS和~1HNMR研究了它们的成键情况。IR光谱分析说明配合物中,配体通过氨基N原子及嘧啶环上一个N原子与Zn~(2 )双齿配位,配合物B中SO_4~(2-)参与了配位;XPS谱证明配合物A中和B中SO_4~(2-)均参与了配位,并且N→Zn~(2 )键中有不同程度的反馈键;~1H NMR说明配合物A中有2个配体参与配位,配合物B中只有1个配体参与了配位。由此推测了它们的可能结构。  相似文献   

2.
用羧甲基壳聚糖分别与硝酸铕和硝酸铽反应,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铕和羧甲基壳聚糖-铽稀土配合物。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对配合物配位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配合物中羧甲基壳聚糖中不仅羧基参与了配位,氨基上的N原子和羟基氧原子也参与了配位。  相似文献   

3.
用壳聚糖(CTS)分别与硝酸亚铈,硝酸锆,硫酸镉和硝酸铅在酸性介质中反应,制备了壳聚糖-Ce(Ⅲ)、壳聚糖-Zr(Ⅳ)、壳聚糖-CA(Ⅱ)、壳聚糖-Pb(Ⅱ)四种壳聚糖-重金属离子配合物(用通式M-CTS表示).用红外光谱(IR)、X-ray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光谱分析手段对M-CTS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壳聚糖-Cd(Ⅱ)配合物中的配位原子是壳聚糖-NH2上的N原子,而在壳聚糖-Ce(Ⅲ)、壳聚糖-Zr(Ⅳ)、壳聚糖-Pb(Ⅱ)配合物中不仅壳聚糖-NH2上的N原子参与了配位,同时OH上的O原子也参与了配位.说明不同的重金属离子与壳聚糖之间形成配位键的配位原子是不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孙成涛 《光谱实验室》2012,29(3):1781-1785
用1,2-二(邻氨基苯氧基)乙烷分别与AgClO4和AgBF4进行配位反应,得到了两个配合物1,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和2的每个Ag(Ⅰ)离子的配位环境均为扭曲的平面三角型,每个Ag(Ⅰ)离子与同一配体两端的氮原子配位,形成11元环状结构;然后,配体苯环上的碳原子与Ag(Ⅰ)离子配位,从而形成穴状双核配合物。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稀土离子与三脚架配体N,N-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N-(2-吡啶亚甲基)胺(L)和安替吡啉(L′)形成的二元稀土及三元稀土固体配合物的制备. 配合物在不同溶液中的1H NMR,并结合配合物晶体结构、IR及电荷布居计算,探讨了配体在溶液中的配位形式.在CH\-3CN中,配体L以四齿配位,L′用羰基氧 配位,稀土离子在二元与三元配合物中的配位数分别为10和7.在三元配合物中,由于三个L′的空间位阻作用,将阴离子与溶剂分子排斥出稀土离子的配位层.在DMSO中,由于强极性的溶剂分子参与Ln3+的配位竞争,配合物发生了解离.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五种轻稀土高氯酸盐与苯基乙酰甲基亚砜(L)的配合物RE(C1O4)·L5·2H2O(RE=La,Pr,Nd,Sm,Eu),该系列配合物可溶于水,红外光谱及摩尔电导表明,配体通过亚砜基团上的氧原子与稀土离子配位,羰基氧不参与配位,3个高氯酸根离子有2个在内界与稀土离子配位,另1个在外界不参与配位。测定了配体的磷光光谱,并对配合物进行了热重和核磁共振氢谱等表征。铕(Ⅲ)配合物荧光光谱表明,Eu3+处于无反演对称中心格位上,且该配合物的发光机理属于M→M型发光。  相似文献   

7.
合成并表征了有机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L)及其镍(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确定目标配合物组成为C15H21N3O4Ni.H2O,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L和镍(Ⅱ)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谱学性质,进而推断出镍(Ⅱ)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以2个酰胺负离子N和1个吡啶环N原子为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Ni(Ⅱ)通过三齿形式配位;配合物中Ni(Ⅱ)采取dsp2杂化轨道方式与配位原子构成配位键,中心金属Ni(Ⅱ)的配位数为4,1个Ni(Ⅱ)与1个三齿配体L和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平面正方形构型的低自旋镍(Ⅱ)配合物。  相似文献   

8.
李书静  李可  周书群 《光谱实验室》2012,29(3):1663-1665
以2,4-二羟基苯甲酸和8-羟基喹啉为配体,以Ni2+作为中心原子,合成了一种新的三元固体配合物H[Ni(C7H4O4)(C9H6NO)]·2.5H2O,并采用元素分析、IR光谱和TG-DSC分析对它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该配合物中,2,4-二羟基苯甲酸配体以羧基O原子和一个羟基O原子与中心原子配位,8-羟基喹啉配体以羟基O原子和喹啉N原子与中心原子配位,配合物的配位数为4。  相似文献   

9.
用XPS技术表征了吲哚-3-羧酸与钕离子的配合物,结果表明吲哚酸分子通过羧基的两个氧以双齿配位的形式与钕离子形成配合物;加入含氮的中性配体邻菲咯啉后,它们的配位形式明显改变,配位的3个吲哚酸分子中有部分(1或2)仍以双齿形式配位,其余分子以单齿形式配位,吲哚环中的氮未能与配位,邻菲洛啉中的两个氮原子参与配位,与钕离子形成五元环。  相似文献   

10.
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析(XAFS)方法分析Cu(His)2复合物的配位模式,通过测定不同pH值下的铜的K边XAFS吸收谱,研究Cu(His)2第一配位壳层的结构.为了更准确地验证Cu(His)2配位结构,对组氨酸的羧基和咪唑分别进行了化学修饰.研究结果明确了在不同pH环境下组氨酸的羧基、氨基和咪唑的配位情况.对于争议最大的在生理pH值下组氨酸的配位方式,其结果更支持六配位模式,同时可能有少量的五配位模式配合物平衡存在.  相似文献   

11.
以苯氧乙酸和邻菲啰啉为配体,不同比例铽钇为中心,在无水乙醇中合成了一系列铽掺钇配合物?素分析和稀土络合滴定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为TbxY1-x(POA)3phen·1/2H2O(POA-=C6H5OCH2COO-,x=1.0,0.9,0.8,0.7,0.6,0.5,0.4,0.3,0.2,0.1)。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苯氧乙酸的羧基氧及苯氧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邻菲啰啉的两个氮原子也与稀土离子配位;热分析表明:该系列配合物在274℃附近失去配位水,温度高于576℃发生氧化分解。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该系列配合物都可发出较强的特征荧光,在一定比例范围内,钇可以增强铽的发光,组成为配合物Tb0.7Y0.3(POA)3phen·1/2H2O荧光最强;荧光寿命与荧光强度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2.
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Cu2 离子和2,2'-联吡啶在溶液中组装得到标题配合物[Cu2(Pida)2(2,2'-bipy)2](H2pida=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标题配合物为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根桥联的双核结构,配体pida中的N原子没有参与配位.中心铜离子为五配位畸变的四方锥构型.  相似文献   

13.
水热法合成了新的配位聚合物,[Eu(2-stp)(2,2’-bipy)(H2O)]·H2O (2-stp=2-磺酸对苯二甲酸根,2,2’-bipy=2,2’-联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为一维平行双链结构。Eu3+与2-磺酸对苯二甲酸根的六个氧原子,2,2’-联吡啶的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荧光性质的研究,发射光谱中出现了Eu3+的五个特征峰,分别位于581,594,619,654和698 nm,对应于Eu3+的5D0→7FJ (J=0~4)跃迁。位于619 nm的最强发射峰是由5D0→7F2跃迁产生的。不同有机溶剂对该配合物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苯甲醛对该配合物具有显著的荧光猝灭效应,故该配合物可作为苯甲醛的荧光感应探针。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两个含邻甲氧基苯甲醛Schiff碱配体的单核过渡金属配合物:Ni (C15H13N2O3)2 (1)和Zn (C15H13N 2O3)2(2).采用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制备的晶体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这两个配合物属于异质同晶,晶体属四方晶系,空间群为P41212,Z=4.镍原子和锌原子都形成了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体的酚氧原子(O1和O1A)未与金属原子配位,而甲氧基的氧原子(O3和O3A)却与金属原子配位.  相似文献   

15.
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Cu2 离子和2,2′-联吡啶在溶液中组装得到标题配合物[Cu2(pida)2(2,2′-bipy)2](H2pida=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衍射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标题配合物为N-苯基亚氨基二乙酸根桥联的双核结构,配体pida中的N原子没有参与配位,中心铜离子为五配位畸变的四方锥构型。  相似文献   

16.
以4-乙烯基吡啶(4VP)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共聚物为配体,并以邻菲洛啉(Phen)及2,2′-联吡啶(Bipy)小分子配体协同反应,与Eu(Ⅲ)配位,合成了稀土高分子配合物;通过FTIR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通过紫外光谱与荧光光谱的测定,较充分地研究了稀土高分子配合物光致发光的光物理过程,实验结果表明,4-乙烯基吡啶共聚物通过吡啶环上的氮原子与稀土离子可直接配位;小分子配体的协同配位,可使稀土离子配位数趋于满足,且由于小分子配体能有效地加强能量吸收及分子内的能量传递,大大增强了配合物的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17.
原子吸收光谱法间接研究组氨酸锌的配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程计算了不同pH条件下的组氨酸和锌离子的各种存在形式并分析了拟合分布图,研究了在硫化锌法原子吸收间接测定组氨酸时的pH值对原子吸收响应的影响及络合反应的机理。指出在pH 9.5左右最佳测定条件下,所形成的可溶性组氨酸锌配合物是由电中性的组氨酸基His+- 和带负一价电荷形态的组氨酸基His-与Zn(OH)2共同形成的Zn(OH)2·(C6N3O2H9)2,Zn(OH)2·[(C6N3O2H8)-]2,Zn(OH)2·(C6N3O2H9)·[(C6N3O2H8)-]。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分析的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确定了硫化锌法原子吸收间接测定组氨酸时的配合物反应机理及配合物的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 4种茜素黄R稀土配合物 ,通过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 ,确定它们的组成为 :Na[REL2 ]·2H2 O(RE =Sm ,Eu ,Tb ,Y ,NaHL =茜素黄R)。红外光谱表明 :配体以羧羰基的氧与稀土离子以单齿配位 ;配体的酚羟基离解 ,脱去质子后羟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 ;即酚氧和羧羰基的氧与稀土离子形成一个六元螯合环。配体的吸收峰 398nm在形成配合物后移于 35 1~ 35 5nm ,发生了较大位移 ,这说明稀土离子与配体成键 ;配合物IR在 4 15~ 4 35cm-1之间出现的新吸收峰归属为RE—O键的伸缩振动 ,佐证了配合物的形成 ;硝基中的氧和偶氮的氮原子未参与配位 ;IR还说明有两个水分子配位于稀土离子。紫外灯下可以看到Eu(Ⅲ )的配合物很强的红色荧光 ;荧光光谱测定 :Na[EuL2 ]·2H2 O有两个荧光发射峰分属于Eu的 5D0 → 7F1和5D0 → 7F2 跃迁。  相似文献   

19.
以异烟酸为配体合成了Cd(Ⅱ)、Co(Ⅱ)、Cu(Ⅱ)3种配合物,用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了其结构,3种配合物具有类似的六配位结构,由于Jahn-Teller效应使Cu(Ⅱ)的配合物的结构为一伸长的八面体;3个配合物的配位原子均为4个水分子的氧原子和两个异烟酸根的氮原子,羧基仅参与形成氢键。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对Cd(Ⅱ)配合物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方程和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动力学补偿效应方程与数据拟合方法无关。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Schiff碱配体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缩乙二胺(L)及其与La(Ⅲ)形成的新的固体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及摩尔电导等表征可知,配合物属于1∶1型的电解质,La(Ⅲ)和来自2个Schiff碱配体的4个N原子以及来自2个硝酸根离子的4个O原子配位,中心La(Ⅲ)离子的配位数为8,配合物可能的结构式为[LaL2(NO3)2]NO3.2H2O。通过琼脂扩散抑菌法测定了产物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