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垢层对碳钢腐蚀影响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测定比较碳酸钙(分析纯)、碳酸钡(化学纯)、三氧化二铁(分析纯)、皂土(化学纯),四氧化三铁(化学纯)和滤渣几种垢层的自腐蚀电位,偶接后的电偶电流来研究它们对A3碳钢腐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铆钉法”制备了Al/Cu曲面接触扩散偶,用彩色金相、显微硬度测试方法对其界面区域进行了观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相层数量起主要作用,并和保温时间一起影响扩散溶解层厚度。在873 K,823~723 K,623 K扩散偶的扩散溶解层分别由4个,3个,1个相组成,在Al/Cu扩散偶中各相层的硬度由铜侧相向铝侧相逐渐增大并在出现硬度峰值后减小。  相似文献   

3.
通过偶极场理论和密度算符公式相结合推导同核双组分核自旋体系在CRAZED脉冲序列作用下非线性演化的理论表述.采用粒子随机行走模型与偶极场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模拟自由扩散的核自旋体系在偶极场作用下非线性演化的特殊性质.模拟与理论预测的结果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4.
固相扩散Cu/Al界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铆钉法"制备了界面为曲面的Cu-Al扩散偶.用光学显微镜和彩色金相技术,研究了烧结过程中界面的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界面迁移过程受原子的扩散控制;温度是影响界面迁移的主要因素,保温时间是次要因素;试样烧结过程中Cu/Al界面双向迁移并且向Al侧迁移的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铆钉法”制备了界面为曲面的Cu-Al扩散偶。用光学显微镜和彩色金相技术,研究了烧结过程中界面的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界面迁移过程受原子的扩散控制;温度是影响界面迁移的主要因素,保温时间是次要因素;试样烧结过程中Cu/Al界面双向迁移并且向Al侧迁移的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铆钉法”制备了含有Al/Fe/Ni和Fe/Ni两相界面和Al/Fe/Ni三相交接点的扩散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背散射技术和微区能谱分析技术对扩散偶的界面反应区域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两相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新相的生成受扩散动力学和热力学双重因素的控制,Al/Ni和Al/Fe两相界面均生成富Al金属间化合物,Fe/Ni界面上只存在界面模糊的固溶体组织,Al/Fe/Ni三相交接点附近没有三元金属间化合物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寻求钢基底最佳抑制电偶腐蚀的热浸镀层材料,研究2种镀层合金与碳钢组成的电偶是否发生危害极大的极性逆转现象。【方法】选择Zn-55%Al-1.6%Si合金和Zn-5%Al-0.2%RE合金,分别与碳钢组成耦合电极,测试其在天然海水及不同浓度Cl-介质中的电偶电流等。【结果】海水体系以及Cl-浓度为0.005%,0.01%,0.5%体系中,2种镀层合金与碳钢组成的电偶均未出现极性逆转现象。对于同一种镀层合金与碳钢组成电偶,其偶合电流在不同浓度的Cl-中电流值不同,随着Cl-浓度的增加,其偶合电流也增加。【结论】钢基底热浸镀Zn-55%Al-1.6%Si合金或Zn-5%Al-0.2%RE可以有效抑制电偶腐蚀。  相似文献   

8.
静电理论中摩擦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静电理论中的“偶电层”模型,研究了静摩擦与动摩擦的微观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摩擦的分子-机械理论。给出了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的公式。  相似文献   

9.
运用三元扩散偶技术测定了Ni-Pt-Ta三元系1 423 K的等温截面,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Ni-Pt-Ta三元扩散偶的相区成分,并对其相关系进行了研究.测得Ni-Pt-Ta三元扩散偶中有6个二元化合物Pt3Ta, Pt2Ta, Ni3Ta, Ni2Ta, NiTa和NiTa2.Ni3Ta与Pt3Ta形成了一个有较小固溶度的线性化合物(Ni,Pt)3Ta,未发现三元中间化合物.实验发现Ni-Pt-Ta三元系1423K的等温截面有4个三相区,即Pt2Ta+(Ta)+NiTa2;Pt2Ta+NiTa2+NiTa;Pt2Ta+(Ni,Pt)3Ta+NiTa;(Ni,Pt)3Ta+NiTa+Ni2Ta.  相似文献   

10.
采用"铆钉法"制备了Al/Cu曲面接触扩散偶,用彩色金相、显微硬度测试方法对其界面区域进行了观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相层数量起主要作用,并和保温时间一起影响扩散溶解层厚度.在873 K,23~723 K,623 K扩散偶的扩散溶解层分别由4个,3个,1个相组成,在Al/Cu扩散偶中各相层的硬度由铜侧相向铝侧相逐渐增大并在出现硬度峰值后减小.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子探针传感器在不施加探针电压情况下,仍可测出气液两相流中的液滴粒度及其分布,这是由于气液两相物质的喷射流动作用造成液滴带电所致。如能得知液滴尺寸与其带电量的关系,对于液滴粒度及其分布的测量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提出一种液滴尺寸与其带电量的关系及其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层换热理论为基础,重庆某示范楼工程土壤源热泵系统为对象,建立实验系统,测试了实际运行状况下的地埋管换热器供回水管不同深度的水温.从地埋管不同时刻的平均水温和换热能效两个方面分析了实测数据,研究了回水管保温与不保温时垂直双U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情况.结果表明,在冬季,保温地埋管典型日不同时刻的换热能效比不保温的高出14.09%,月平均换热能效比不保温的高出23.08%,季平均换热能效比不保温的高出40.54%.在夏季,保温地埋管典型日不同时刻换热能效比不保温的高出10.76%,月平均换热能效比不保温的高出28.57%;季平均换热能效比不保温的高出41.48%,回水管保温有利于加大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大空间气流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高大空间气流组织的两类典型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在对郑州市的工程地质相关资料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区工程地质特点,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认为研究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敏感工程地质因子主要有淤泥质土、液化土、湿陷性黄土、钙核富集层。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为了研究工程地质敏感因子可能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对淤泥质土、液化土、湿陷性黄土、钙核富集层的分布范围进行精确刻画,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防护工程中分配层的设计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分配层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认为理想的分配层应满足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工艺可行、结构和材料可靠等条件,应具备足够的抗静压强度和一定的抗冲击载荷强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削弱入射应力波强度并充分吸收爆炸产生的能量,并且具备抵御二次或多次爆炸冲击的功能。对今后分配层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分配层的材料还是以混凝土、普通砂土等为主,分配层结构应采用分层结构和含空壳结构相结合的结构。研究结果为今后防护工程中分配层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速差射流引射型喷吹清灰方法,可以引射更多的清洁气体到喷吹系统中,提高清灰效率,由于其喷吹气流平顺,均匀地喷吹滤袋,避免了滤袋极易被吹坏,延长了滤袋的使用寿命.采用三维稳态可压缩标准κ-ε湍流模型,对脉冲袋式除尘器速差射流引射型喷吹管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做了传统脉冲喷管流场对比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带速差射流引射型喷吹管在气流流量均匀性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可用于袋式除尘器脉冲反吹系统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能源进口日益扩大。其中,管道运输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运输方式。埋地金属管道由于工艺、运输和安装等问题,常常存在着漏点,而漏点对管道的腐蚀以及管道的防护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管道漏点的影响对研究地磁暴侵害埋地管道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漏点的物理模型,建立了管道漏点的数学模型,并通过ANSYS软件仿真进行对比,验证了管道漏点模型的正确性。将漏点模型与管道的分布参数模型相结合,通过仿真分析,初步分析了管道漏点对地磁暴侵害管道系统时管道上地磁感应电流(geomagnetic induced current,GIC)以及管地电位(pipe-soil potential,PSP)分布的影响。通过仿真结果数据表明,即使是遭受中、小型地磁暴侵害,管道漏点对管地电位的分布也很有影响,管道漏点处的泄露电流密度也远远超过正常情况下的杂散电流密度,会对管道的绝缘层以及保护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圆管螺旋流局部起旋器与出口段流速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圆管螺旋流的局部起旋器,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对圆管螺旋流局部起旋器出口段周向流速和轴向流速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其形成的机理,研究表明,受水流惯性与黏性的作用,周向流速分布由部分断面渐变为全断面线性分布;轴向流速分布则受周向旋转水流运运作用,流速分布坦化为类对数分布,这对进一步研究圆管螺旋流输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因缺水造成产值损失的估算方法进行了新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根据“边际效用相等”的优化原理给出了产值损失最小时水量分配优化数学模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