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少学生反映,课上也能听得懂,就是自已不会做,或者以为做得对,老师一改才知错.这种现象很普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懂了又忘,懂了又错,甚至懂了也不会做呢?笔者在教学中对此留心多年,现将点滴体会作一介绍,欢迎同行指导.1是否真懂由于教与学两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2014年4月笔者所在学校初三年级进行了一次数学测验,学生从考场出来,在教室的走廊上边走边谈,笔者听到一个学生说“最后一题上周老师才讲的,就是想不起来”;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讲时我都懂,不知怎么就是做不出来”;第三个学生答道“这次又要挨老师骂了,老师讲的知识方法,我用不起来”。学生简短的几句对话,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克服这种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笔者发现改变上述现象的关键还是备课时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现在结合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图像”第2课时的内容,就如何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优化教学设计,改变学生“懂而不会”现象,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数学大王》2011,(11):28-30
哎呀,贝卡,你堂堂一只蚂蚁,怎么老是不敢承担责任呢?犯了错就应该敢于承担后果,怎么能找借口逃避呢?没有是非感和责任感.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不该做,连起码的责任心部没有,作为你的队长,我都替你汗颜!  相似文献   

4.
布置一次课堂练习,批改一次作业或进行一次考试测验,我们总会遇到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时对学生的错误感到不解,由此引起了思考,它使我认识了不曾注意的东西.在初三几何复习测验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在△ABC和△A’B’C’中,若AB=A’B’,BC=B’C’,(1)∠C=∠C=80°,(2)∠C=∠C=120°,则△ABC≌△A’B’C’吗?为什么?结果有85见的学生(1)(2)两题都判断为错误.都写上由“边边角”条件不能判定三角形金等.在试卷分析中,我问答案正确的那些学生,为什么(2)“边边角”的条…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提出:谁能为美丽的蜂窝构造解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蜂窝构造非常精巧,由许多个大小、形状都相同的房孔紧密而无空隙组成,房孔都是正六边形,每个房孔都被其它房孔包围,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墙.它们为什么由正六边形组成的呢?是为了省材料?还是为了美观?还是为了实用?或者都兼有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展开了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在上高中数学选修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和标准差》这节课时,一节课快结束了,在做练习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大部分学生做出了一个一般性答案的同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一个同学得到的结果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但却非常接近,这是怎么回事呢?他错了吗?  相似文献   

7.
王旭文 《数学通讯》2014,(3):50-51,53
能不能使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上复习课?部分教师对这个问题做了否定的回答,理由是高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用这种形式上课会浪费时间,另外高三数学的难度比较大,不好控制,效果可能不好.果真是这样吗?我特地上了一节实验课,对这个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不少学生反映,课上也能听得懂,就是自已不会做;或者以为做得对,老师一改牙知错这种现象确很普遍比如,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生是不懂的,而且无论哪个教师都会反复强调:等比数列求和,一定要注意公比为巨这一特殊情况可一到学生独立做时,这种疏漏又会不自觉地产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懂了又忘,懂了又错,甚至懂了又不会做呢?笔者对此留l心多年,现将点滴体会作一介绍,仅供同行参考1是否真懂由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原因,常使学生自以为已懂,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浮于表面,似是而非.所谓教的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人才了不起 中国的数学前途无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程表上最后一个项目,是由我做总结报告,感到很惶恐.因为在这几天的会上有那么多的精彩报告,五花八门.报告会分成三个小组,我当然不能一分为三,好多都不能听,即使听到的懂得也很少,不懂的倒很多很多,要让我来作总结,我不知如何总结好,感到很为难.我想把这个题目改一改,不是总结报告,就谈谈我的感受体会.第一个感受是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委对数学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做数学,做基础数学、做核心数学,没有国家基金委基金的支持,我看我们是没法工作了.特别是许忠勤同志在争取增加数学基金方面…  相似文献   

10.
“比喻”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众所周知,“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形象、直观、生动地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如能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并能增强记忆效果.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使学生产生误解,影响教学效果.本文用具体实例对此作粗浅的探讨.范例1球冠讲球冠的概念时,我带了一只小皮球,问学生:这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皮球,有的说是球,我问:是球吗?如果我们不计球皮的厚度,应该叫什么呢?学生:球面.然后请学生说明球面与球的区别.接着,我取出一把…  相似文献   

11.
是否有“等号”?472300河南义马市高中王鸿民题已知,证明对任意不等的X1和X2,总有证明对任意X∈R,总有以上证明散见于各种复习资料,此题我让学生做过,也有类似现象,其实上述证明是不严密的,是错误的.让我们取X1=1,X2=-1,(1)式两边相等...  相似文献   

12.
我爱珠心算     
记得上幼儿园大班时,爸爸给我报了一个珠心算的兴趣班。当时,我并不明白,什么叫珠心算?在开课前,老师叫来了一位大姐姐给我们做了演示。只见她一双灵巧的手在算盘上不停地飞舞,老师把一组组数字刚报完,她把答案随即也报了出来。接下来是心算,老师在上面不停地报数字,她不停地眨巴着眼珠,有时指头还在飞快地动。  相似文献   

13.
张思明 《数学通报》2006,45(12):9-13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想我的报告和前面的报告可能不一样,前面的报告人都是我非常崇敬的数学家,他们的报告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数学和数学的新进展.我自己是一个中学老师,所以我只想讲一些我自己教数学,带着学生做数学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哎呀,贝卡,你堂堂一只蚂蚁,怎么老是不敢承担责任呢?犯了错就应该敢于承担后果,怎么能找借口逃避呢?没有是非感和责任感.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不该做,连起码的责任心部没有,作为你的队长,我都替你汗颜!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教师这样埋怨学生:“这道题不就是类似于上次讲过的某某题,怎么题目稍微一变化你就做不出来呢?”同样,许多学生在解题时也会经常出现“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无撩开雾纱之法”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许建平 《珠算》2008,(5):13-13
我在宏源证券CFO这个位置上.一干就干了11年。这11年中,先后经历了3个大股东、4任董事长、6任总经理。如果用世俗的话来说.大家觉得我很圆滑,为什么呢7因为每一个大股东、每一个董事长、每一个总经理换了以后,来的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要换CFO,但我一直坐着这个位置。如果让我从内心里来说,原因只有两个字,就是“忠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和大股东、董事长、总经理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我的一个特点,就是“忠诚”。这个忠诚,不是对大股东、董事长的忠诚,也不是对总经理的忠诚.而是对企业的忠诚。他们需要的CFO就是一个对企业忠诚的人.而我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17.
苏立志 《数学通讯》2008,(11):33-33
从名称上看,圆锥曲线的准圆与准线名称都含“准”字,那么它们是否有某种关联呢?对此,笔者做了一点探究,得到了它们的一种关联性质.首先介绍一下圆锥曲线准圆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一直都在思考怎样的课堂教学能使目标达成度最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在,考试测评优秀等)?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扫平障碍,设置基于学生的初始能力的课前预习题.这样做,可以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问题征解     
张松 《数学通讯》2003,(18):47-47
问  题我是一名即将升入高三的文科班的学生 .作为一名文科班的学生 ,我深感数学的重要性 .关于数学学习 ,我有如下两个问题请教 .1)我的数学成绩不是挺好的 ,每次想赶上去都没有成功 .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我一听就懂 ,但做中高档题时却不知怎么下手 ,特别是课外参考书上的一些题目 ,有时看了以后还不知怎么下手 ,看了答案提示以后 ,有时还弄不清楚 .有时只看所作的辅助线就知道后面具体的该怎样做 ,可是过了几天后 ,又不会做了 .我很着急 ,不知该如何克服这现象 .2 )人教社新版高三数学课本 (上 )“随机变量”这章的第 6节“线性回归”…  相似文献   

20.
高一新生一般都很重视数学这门课,都想学好它.可无论教师做怎样的统一要求,过一段时间,这些高中数学学习起点几乎相同的一班学生,由于学法的不同,数学成绩就会出现差距.若教师不能采取相应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以后的课堂教学.怎样发现学生学法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以减小差距呢?笔者认为学生的提问能给教师提供发现差距的良机.学生的提问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几乎不提问有些学生初中数学成绩较好,高一前几周的数学学习并不觉得困难,看书做作业中也会产生点疑问,但对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