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蛾黑基啮小蜂寄主接受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在徐州地区主要寄生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蛹。在小环境中,它搜寻寄主蛹平均耗时(93.12±66.53)s。搜寻到寄主后,多数小蜂从寄主蛹腹部爬上蛹体并产卵,只有少数小蜂在蛹的头部和胸部爬上寄主蛹并产卵。1~3 d龄小蜂寄生能力无差异,其寄生率均为100%,4 d龄小蜂寄生能力开始显著下降,5 d龄的寄生率已降至20%。白蛾黑基啮小蜂能寄生杨小舟蛾老熟幼虫、预蛹、1~5 d龄蛹,不能寄生6 d龄蛹。1 d龄杨小舟蛾蛹被寄生率最高,达(92.59±12.83)%,随着蛹龄的增长,小蜂对寄主蛹的寄生能力逐渐下降。在增加寄主蛹密度的情况下,小蜂的寄生能力并不能显著提高。随着雌蜂密度的增加,寄主蛹的被寄生率和每头寄主子代出蜂量也相应提高,当蛹蜂比为1∶5时开始出现过寄生现象,并随着雌蜂数量的增加,过寄生现象呈上升趋势。速冻蛹(蛹动)对白蛾黑基啮小蜂接受寄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以蛹蜂比为1∶100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测定室内人工繁蜂的最适交配期和接蜂暴露期。结果表明:当小蜂羽化出蜂后交配48~72 h时,寄生率(93.3%~94.2%)、羽化率(87.5%~90.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010.4~1 213.3头)等寄生指标,均高于或显著高于24 h时的值(p<0.05),极显著高于0 h和96~144 h时(p<0.01)的值;当寄主蛹暴露给寄生蜂2~3 d时,寄生率(87.5%~95.8%)、羽化率(86.7%~95.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274.5~1 365.6头)等繁蜂指标也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暴露期处理(p<0.05)。综合考虑蜂龄对寄生效果的影响,选择白蛾黑基啮小蜂人工繁殖的最适交配期和暴露期分别为羽化出蜂后2 d和2~3 d。  相似文献   

3.
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Tetrastichus howardi species group)属膜翅目,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Hymenoptera,Eulophidae:Tetrastichinae)。笔者详细介绍了该种团的识别特征和8种寄生蜂的地理分布、寄主种类、食性及生物学特性,系统综述了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和白蛾黑基啮小蜂(T.nigricoxae)2种重要寄生蜂的生物学、行为学、人工繁殖与释放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分析这些寄生蜂生物学共性与区别的基础上,还探讨了今后应用白蛾黑基啮小蜂防治杨树人工林食叶害虫的研究方向与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白蛾周氏啮小蜂气味结合蛋白CcOBP5与其寄主挥发物的结合特性,根据转录组测序数据,获得CcOBP5的全长CDNA序列,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初步筛选能够与CcOBP5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原核表达和纯化CcOBP5蛋白,利用荧光结合实验检测重组CcOBP5与寄主挥发物的结合情况.结果显示,CcOBP5具有6...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针对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过程中出现的小蜂滞育现象,对其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及敏感光照虫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地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属长日照型昆虫,以老熟幼虫进入滞育状态,但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不同,在18℃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处于13L∶11D和14L∶10D之间;在21℃和24℃时诱导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变短,处于12L∶12D和13L∶11D之间。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诱导的敏感光照虫态为幼虫期,且以幼虫的后期最为敏感,但整个幼虫期接受短光照对滞育的形成更为有利。通过观察白蛾周氏啮小蜂滞育后在18℃,21℃,24℃和30℃的恒温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由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60&#177;0.31℃和209.38&#177;8.72日.度。这些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种蜂长期保存技术和指导商品蜂生产,正确把握放蜂时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分子嗅觉机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能够与美国白蛾取食后的泡桐叶片的互利素成分正十三烷、十四烷结合的气味结合蛋白OBPs(OBP19和OBP23),研究此类互利素进入白蛾周氏啮小蜂后的嗅觉通路.通过Swiss-Model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气味结合蛋白CcOBP1~CcOBP25进行同源建模,获得蛋...  相似文献   

7.
2003~2004年研究了上海地区为害杨树的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该虫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1,2,3,4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08±0.02)mm,(0.14±0.13)mm,(0.17±0.01)mm,(0.26±0.02)mm.雌雄性比1:1.32.初孵幼虫耐饥力平均为(1.50±0.80)d.在室外喷雾2000倍20%杀灭菊脂、3000倍30%乙酰甲胺磷、1000倍25%灭幼脲三号和6000倍1%阿维菌素7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在91.24%,91.78%,82.30%,81.87%.  相似文献   

8.
影响美洲大蠊人工养殖的蜚卵啮小蜂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报道了影响美洲大蠊人工养殖的蜚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hagenowii (Ratzeburg))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美国白蛾在秦皇岛市的生活史、生活习惯、各龄期幼虫的特性、卵的发育速度、各龄期幼虫的耐饥力等生物学特性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类 ,以及美国白蛾蛹重与携卵量的关系 ,并建立了蛹重与携卵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杨小舟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杨小舟蛾是为害杨树人工林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江苏徐州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第一代是种群基数的积累阶段,第二代是种群数量的增殖阶段,第三、四代为成灾阶段。笔详细报道了该虫的年生活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和天敌情况等。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中华微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中华微蛾在河北省昌黎县一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在虫瘿内越冬,翌年春季3月下旬开始钻出虫瘿,在虫瘿外部结茧化蛹,成虫于6月中下旬开始羽化,卵单产于新梢中部,幼虫7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幼虫钻入新梢内为害,形成大量虫瘿,严重影响新梢发育和树冠成型,影响杏树的产量和品质。试验采用3种不同药剂进行树干注射防治,虫口减退率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转Bt基因杨树(NL-80106)对杨小舟蛾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转Bt抗虫基因杨树(NL-80106)的大田移植苗为材料,在室内控制和自然条件下测定其对畅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d校正死亡率高达84.3%;其杀虫活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动态,3个抗虫转基因杨树无性系FIN5、FB51和FB56对1龄幼虫12d的抗性由6月的56.9%~84.3%下降至7~8月的35.6%~45.1%,9月又回升至59.4%~80.8%;不同龄期幼虫对转基因杨树敏感性不同,1~3龄幼虫6d校正死亡率为19.8%~25.4%,与对照存在显差异,而4~5龄幼虫6d校正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转Bt基因杨树对大部分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取食量、体重增长速率显低于对照,并导致幼虫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是一种嗅觉相关的蛋白,该蛋白参与大多数气味分子的识别过程,并与气味分子相结合。获得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OBPs以明确其特性。【方法】选择羽化后健康的杨小舟蛾触角为模板,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克隆杨小舟蛾MtroOBP1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研究其基因序列和蛋白结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MtroOBP1的组织表达模式。【结果】利用RT-PCR技术从杨小舟蛾触角总RNA中扩增得到MtroOBP1基因(GenBank登录号:MN056510),序列分析表明,MtroOBP1开放阅读框为777 bp,一共编码了258个氨基酸残基,且翻译的氨基酸序列仅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表明得到的OBP基因的编码蛋白不属于典型气味结合蛋白家族,而是属于Minus-C家族。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显示:MtroOBP1蛋白的分子量为29 664.57 u,等电点为6.23,有18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没有明显的跨膜区,疏水指数为-2.011~3.078,有一个由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说明为分泌型蛋白。组织表达模式表明MtroOBP1在杨小舟蛾的各部位都表达,但在触角中表达量最高。【结论】首次克隆得到杨小舟蛾MtroOBP1基因,在触角中高表达,推测其蛋白具有运输气味分子的功能,在杨小舟蛾的嗅觉识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比氏康螽(CononaluspielicTinkham)是直翅目螽斯科昆虫,主要生活在海拔1000m左右的浅山地带,以捕食竹林中其它昆虫及小型动物为生.经过1986—1987年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对比氏康螽进行的生活史系统观察,发现此种昆虫在这个区以卵越冬,一年仅发生一代,若虫有五龄.雌性成虫喜将印产在杂草的根基部.  相似文献   

15.
苜蓿蚜在西宁1年发生10 ̄14代,主要为害蚕豆,以卵在蜀葵,酸模,苦苣菜等杂草根茎处或地表干枯的草籽荚壳上越冬。翌年4月温度达10 ̄12℃开始孵化,每雌平均产蚜量为30头,15℃左右完成一代需8 ̄10天,20℃左右只需3 ̄4天,取食为害季节无翅胎生雌蚜平均存活7天左右,孪斑瓢虫和蚜茧蜂是其主要天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杨义先生从结构、时间、视角、意象、评点家五个方面观照中国的叙事资源,形成独特的叙事理论。十多年后,杨义先生增补)日作,一方面,增加了耗时十余年收集的插图,这些插图,意趣盎然,不但能配合文字论证,还具有独立的论证功能。另一方面,对意象、叙事结构等概念源流的追溯,均比旧作深化不少。杨义先生的叙事学理论根植于他对作品不辍的阅读,对今天的叙事学研究,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宁夏银川室内自然条件下研究了突角漠甲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突角漠甲3 a发生1代,以成虫和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沙土中越冬;成虫于4~9月份交尾产卵,卵期为10~14 d;幼虫一般为7龄,幼虫期长达1.8~2.0a,幼虫经过2次越冬于第3年6月中旬至8月下旬化蛹,蛹期为10~12 d;羽化成虫经210~280 d性成熟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