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铝(Ⅲ)—桑色素—含氧有机溶剂荧光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统研究了醇、酮等7种含氧有机溶剂对铝-桑色素络合物荧光反应的溶剂化效应。研究发现,上述有机溶剂对荧光体系均有增敏作用,以乙醇的效果最佳,使络合物的荧光强度增加6倍多。据此,本文建立了测定微量铝的高灵敏度荧光分析方法,线性范围为0~1.0μg/10ml,检测限为1.6×10~(-9)g/ml。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化学试剂中的微量杂质铝进行了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并对有机溶剂化效应的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桑色素荧光光度法测定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 4.0的缓冲体系中,铊与桑色素具有较灵敏的荧光反应,在λex=426 nm,λem=489 nm处,铊(Ⅰ)的质量浓度在0.25~3.0 μg/25 mL范围内与ΔF呈线性关系,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95%.对合成水样的测定,其回收率为96.1%~102.2%之间.采用活性炭吸附分离消除其它共有离子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4.
混合增效试剂对铟—桑色素荧光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桑色素荧光法测定铟,在混合增效试剂Brij-35和β-环糊精存在下,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铟在0~240ng·ml~(-1)范围内与F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下限为5.5ng·ml~(-1),相对标准偏差为1.13%,方法采用TBP萃淋树脂色谱法分离干扰后,可用于地质试样中铟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6.
以桑色素为络合剂,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10种中药材中铝的含量。结果表明,样品中铝在0.25~2.50μmol/L的范围内荧光强度与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该法准确、简便,适用于中药材中铝含量的测定。各中药材之间对铝的累积存在明显差异亦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桑色素—镓(Ⅲ)荧光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混合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Triton X-100存在下,Ca(Ⅲ)与桑色素的荧光形成反应。在pH为0.7的HCl-NaAc缓冲溶液中,镓的检测限为1.7ng/ml,线性范围为2-120ng/ml,本法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采用适当分离方法消除干扰后可用于地质试样中镓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以各种醇为溶剂测定了丙酮和环己酮的羰基紫外吸收能量ΔE,讨论了ΔE与醇分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ΔE与醇分子中烷基的极化效应指数PEI有良好的线性关系:ΔE=a+bPEI。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三种新荧光试剂,5-(4'-氯-2'-羧基苯偶氮)绕丹宁(CRACP.2).5-(4'-溴-2'-羧基苯偶氮)绕丹宁(BRACP,3)及5-(4'-碘-2'-羧基苯偶氮)绕丹宁(IRACP,4).研究了它们的吸收光谱及荧光性质.探讨了分子结构与荧光性能的关系.建立了铜(Ⅱ)的荧光分析方法.在pH5.3时.CRACP与铜( Ⅱ) 形成荧光螯合物, λ~ e~ x/ λ~e~m=310nm/408nm.检测限为5×10^-^4μg/g.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发现的荧光增敏效应.在7-(8-羟基-3,6-二磺基萘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硼(Ⅲ)配位反应体系的非平衡状态下加入微量Mn^2+,体系荧光强度大为增加,三元体系特征荧光峰波长与原二元体系相同.研究表明,荧光增敏同Mn^2+参与形成杂多核配合物有关.据此建立了Mn^2+的高灵敏分析方法, Mn^2+线性范围0~2.9×10^-7mol.L^-1,检出下限3×10^-9mol·L^-1.方法选择性亦好,大多数共存离子的干扰都比较小.以此法测定合成样和粮食试样中的微量锰.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meso-四(N-甲基-3-吡啶基)卟啉测定锌痕量锌的荧光光度法, 其灵敏度较其它水溶性卟啉衍生物测定锌的分光光度法要高, 检出量为1ppb, 线性范围为0-1.0μg/25mL. 方法已用于测定自来水和头发中的微量锌,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混合配体配合物单晶[Pd(bpy)(L-asp)·]3.5H_2O(bpy=2,2'-联吡啶, L-asp~2=L-天冬氨酸根)。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的成键及组成进行了表 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CCD)测定配合物的结构,晶体属四方晶系,为P4(1) 2(1)2空间群。配合物为平面四边形结构,分子内存在氢键作用,其晶胞靠氢键 和芳环堆砌等弱相互作用力形成。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配合物稳定常数lgK[Pd~ (2+)+bpy+L-asp~2<->Pd(bpy)(L-asp)]、表征常数△lgK[Pd(bpy)~(2+)Pd(L-asp) <->Pd(bpy)(L-asp)+Pd~(2+)]和lgX[Pd(bpy)_2~(2+)+Pd(L-asp)_2~(2-)<->2Pd (bpy)(L-asp)],各常数均大于相应的统计期望值,从分子内d-pπ电子效应和电性 中和角度对配合物额外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酯化硅胶的物理结构和表面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正庚醇或正辛醇与硅胶表面羟基反应制备了酯化硅胶。测定了酯化硅胶的物理结构、水蒸气吸附等温线、润湿热、差热分析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 (1)所有酯化硅胶的真密度(dT)、比表面(S)和比孔体积(V)均减少, 而有观密度(dA)增加, 但平均孔半径(r)变化不大; (2)酯化硅胶是憎水的, 其对水蒸气吸附, 以及对水和环己烷的润湿热均显著减少; (3)酯化硅胶的表面酯基在空气中于235-350℃破坏; (4)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硅胶表面酯基在水中大约可水解41-47%。 相似文献
18.
氰基亚甲基三苯基胂(1)与2-全氟炔酸甲酯(2)反应,生成加合产物2-三苯胂基-3-全氟烷基-4-氰基丁烯-3-酸甲酯(3)通过3的水解,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3-全氟烷基-4-氰基-3-丁烯酸甲酸甲酯[5(Z),6(E)],Z:E约为95:5.氰基亚甲基三苯基膦(7)与2亦可反应,生成加合产物2-三苯基膦叉-3-全氟烷基-4-氰基丁烯-3-酸甲酯的顺式和反式异构体(8)和(9).总产率在90%左右.8与9的比例受反应介质极性的影响,若溶剂极性增大,则有利于8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