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距离,高精度二维动态位移测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何小元  衡伟 《实验力学》1996,11(4):468-479
本文介绍了基于CCD位置探测技术的远距离位移测量系统。将一明亮光标固定于被测目标位置上,用望远显微成象系统将光标成象于CCD的光靶上,CCD摄像机将靶面上的光信号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利用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可以精确地确定光标的位置。通过与初始位置的比较,可以测量被测目标所产生的微小位移。在6m的测量距离上可获得0.01mm的测量精度,而且通过改变光学系统可使测量距离扩大到100m甚至更远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永磁电机多极化和磁场正弦化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单片跟踪型轴角数字转换器(RDC)——2S80构成了无刷直流电动机直接驱动系统,重点分析了2S80抑制转矩波动的机理。实验表明,该系统满足了精密离心机对其驱动系统大转矩、低转矩波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含参数常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改进COLSYS算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常微分方程求解器COLSYS的算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改进,使其能够对参数方程和常微分方程的联立体系直接求解,一方面,免除了目前不得不采用的平凡常微分方程技巧所带来的大量不必要的计算,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减小了问题的规模,使条件数降低,从而改进了数值稳定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4.
弹性动力学反问题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弹性动力学反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对本学科的当前发展,重点介绍了Born近似的线性化方法和利用弹性波的层析成象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一些实验技术作了简要介绍。对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注意解决的问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层建筑设计计算的回顾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铜生  包裕昆 《力学进展》1996,26(2):214-229
本文综述了近40年来国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的进展.回顾了以手算为基础的各种算法;以杆件为单元的矩阵位移法;以解析、半解析方法为基础的常微分方程求解器方法;多种单元组合的有限元方法;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动力时程分析;高层建筑CAD研究;高层建筑结构力学分析中急待解决的专门问题等.此外对高层建筑力学分析近期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闫立勋  周鸿  彭超  龚兴龙 《实验力学》2015,30(5):556-566
为了扩大吸振器的工作频带,减小吸振器的阻尼,最终提高吸振器的减振效果,本文设计了一种自适应主动共振吸振器。文中对几种不同种类吸振器的减振原理、动力学特性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比较,集成自调谐吸振器和主动吸振器的优点,完成了一种自适应主动共振吸振器的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变步长、双寻优的控制算法。在振动台上测试了吸振器的动力学特性并理论分析了吸振器的移频特性和阻尼特性。在两端固支梁上对吸振器的减振效果进行了实验评估。实验结果显示,相比自调谐吸振器,加入主动力控制后,自适应主动共振吸振器的阻尼比从0.04减小至0.02,减振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象差函数对光学传递函数的性态影响,指出在用白光主观散斑法测量曲面变形时,由于成象系统不能对曲面上各点同时对焦,各物点有不同程度的离焦,而造成光学传递函数对频率响应的下降,有效截止频率的降低,从而影响其测量灵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四个敏感器的冗余系统为例,对采用冗余敏感器的惯导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对四个敏感器构成的捷联惯导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冗余敏感器可以提高系统可靠性结论的正确性。中给出非正交敏感器测量值向惯导系统正交坐标系转化的方法和转换矩阵。最后对冗余敏感器的配置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仿真实验,得到敏感器最佳配置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非线性碟簧动力吸振器的宽带数值优化设计,推广了前人在非线性动力吸振器领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计算耦合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主系统的稳态响应的平均法,然后采用数值优化法详细的研究了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宽带优化设计,系统讨论了质量比、主系统阻尼比、吸振器阻尼比、系统频率比、激励频率比、位移比、吸振器刚度非线性系数和吸振器阻尼非线性系数与抑振带宽的关系;最后考虑了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应用实例,指出非线性动力吸振器可以显著拓宽抑振频带.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理论研究所和哈尔滨来安汽车附件厂协作研制的“WLSC-861型白光散班成象系统”,于1988年3月18日在哈尔滨通过省级技术鉴定。鉴定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祖光、洪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云大真主持。来自7个单位的16位专家、教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起爆器的基本设计和硬件电路的构成;对起爆器的起爆能力和雷管准爆三个条件作了简要介绍;对起爆器进行了检验性的有意超负载情况下的考核试验;从试验结果得到了较完好的数据,证明起爆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自发光流场显示与测量十分有效的方法菲涅尔透镜间接阴影方法。根据该方法组成的光学显示与测量系统具有成象清晰度高,能排除自发光的影响,并且造价低,易于操作和使用,可广泛应用于弹道学、高速碰撞、燃烧和爆轰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单层平面DE作动器的控制电压,提出了一种层叠式平面DE作动器,并开展了基于层叠式平面DE作动器的柔性薄壁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结合介电弹性体(DE)材料的力电耦合模型,基于哈密顿变分原理,建立了含层叠式平面DE作动器的柔性悬臂梁系统振动控制微分方程。基于比例反馈控制策略,利用不同层数的层叠式平面DE作动器对悬臂梁系统进行了振动主动控制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层叠式平面DE作动器对柔性薄壁结构具有良好的振动控制效果,同时相比于单层平面DE作动器,控制所需电压可以降低30%以上,从而为DE作动器的低电压驱动应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考虑车厢中弹性波传播影响的列车分布式吸能系统的简化理论模型。基于一维应力波理论,对碰撞过程中各吸能器的响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相关的控制方程并求解。观察到各吸能器界面上典型的阶段性、平台样的速度响应,并分析了其机理,进而对如何合理设置和排布吸能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相邻的吸能器,碰撞前端吸能器的压垮强度应高于后端,否则后端吸能器无法同时发挥作用;各吸能器的平台应力的大小和排布是决定吸能系统作用效果的控制参量,能够决定各吸能器的吸能时长和吸能总量。具体分析了相邻吸能器的平台应力分布对系统吸能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在所研究的情况下使总吸能量最大的优化设计参数。该研究可为列车分布式吸能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振动控制作动器的数目和位置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确定作动器的数目和优化设计作动器位置的方法。以独立模态最优控制方法为基础,将模态控制力和作动器作动力处理为随机变量,建立了模态控制力能量的自相关矩阵和作动器作动力能量的自相关矩阵。进一步通过作动力能量的自相关阵包含的能量确定了作动器的数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控制系统作动力消耗能量最小,优化设计控制系统的作动器最优位置。通过数值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将电磁作动器集成至气囊隔振器内部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宽频隔振与线谱控制,但由于气囊内的空间有限,作动器在有限的空间内其体积要尽可能小的同时,还要输出足够大的主动控制力,这对主动控制用大输出力电磁作动器的优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了电磁作动器的理论模型与漏磁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中的优化模块对电磁作动器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获得了符合结构尺寸与主动控制输出力要求的作动器;分析了电磁作动器的可控输出力与最大磁饱和密度随电流变化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电磁作动器在满足空间尺寸的前提下,通入6A交变电流时其输出的主动控制力能够达到646N,满足设计指标,有助于作动器的研制。  相似文献   

17.
具有粘弹性电磁式主动动力吸振器主动控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磁作动器是吸振器的常见形式,其设计多种多样,本文研制了一种粘弹性电磁式主动动力吸振器,与常见电磁作动器的设计上在电磁铁和永磁铁之间采用弹性元件不同,这种新型作动器在电磁铁和永磁铁之间采用的是粘弹性材料,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计算了电磁铁和永磁铁之间的作用力,制作了作动器模型,设计了实验,并将此作动器附着于铝质悬臂梁的自由端,利用这种作用力作为控制力对悬臂梁的振动进行控制,证明了此吸振器具有良好的吸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建筑结构的SMA被动振动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刚  李黎  唐家祥 《力学季刊》2003,24(2):250-256
文章根据Robery K等研制的SMA中心牵引型耗能器的基本原理,设计出一种具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新型耗能器,并建立了对应的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Brinson相变发展的本构模型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出发建立了耗能器的热力学平衡方程式,为了探讨耗能器在结构中的被动控制效果,文章以三层单跨框架结构为例建立了结构在耗能器作用下的动力学方程式。最后,文章分别对耗能器与框架结构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耗能器的耗能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通过温控器的调节或改变相变温度点,可以使耗能器处于最佳耗能状态;SMA耗能丝材愈短,在相同的耗能器行程下,丝材应变愈大,相变发展愈充分,耗能量愈大,但最大应变不能超过材料的最大可恢复应变;SMA耗能器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具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位移的峰值衰减率约50%一70%。  相似文献   

19.
吸振器在浮筏上减振应用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筏隔振系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减振降噪装置,但它在低频减振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研究表明通过安装吸振器可以改善原系统的隔振性能。本文针对吸振器在浮筏系统中减振应用的问题,采用有限元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安装吸振器前后浮筏系统频响特性的变化情况,对吸振器在实际浮筏上的减振效果进行了模拟计算;同时采用自行研制的磁流变弹性体半主动吸振器进行了吸振器在浮筏上的减振实验。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值的对比,验证了用该方法对吸振器在实际浮筏上的减振效果进行预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个层叠式PVDF压电作动器用于壳结构的振动控制。考虑压电层、粘接层、壳体耦合关系,推导了表面局部粘贴层叠式PVDF压电作动器的圆柱壳的振动控制方程,给出了作动力与压电层和粘接层层数、厚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动力与作动器粘贴位置之间的关系。针对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圆柱壳,进行了振动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层叠式PVDF压电作动器作动力与作动器层数近似成线性关系,增大作动器层数能有效增大作动力,在低控制电压下能显著抑制圆柱壳振动,作动器周向不完全粘贴时,在径向产生的径向作动力对壳体横向振动控制非常有利。说明了层叠式PVDF压电作动器是一种可用于壳体结构振动并具有良好作动效果的作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