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合物驱油作为一种重要的三次采油方法,在国内外油气田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聚合物的注入能力,这一因素直接决定了聚合物驱油的成败.本文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聚合物的分子质量、岩样的渗透率以及注入速度等因素对聚合物注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具有粘弹性,注入速度增大,注入性变差.同时聚合物分子量越大,岩心渗透率越低,聚合物注入性越差.对于孤岛中一区,平均孔隙半径与聚合物分子折算半径之比大于10时,聚合物可顺利注入地层.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现场聚合物的选取,从而有效保证聚合物的注入能力,使聚合物驱油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影响注入器低能强流电子束稳定传输的主要因素出发,提出了注入器二极管区约束磁场匹配设计条件:阴阳极间足够高的磁场梯度和阴极面零磁场发射。阐述了满足匹配条件的磁场配置的设计方法,并利用数字模拟对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数字机械抖动控制是机抖激光陀螺小型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探讨。与模拟机械抖动电路的正弦波驱动方式不同,数字机械抖动电路采用方波驱动方式,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关注数字机械抖动控制系统的两大关键问题,抖动效率问题和随机噪声注入问题。首先,在介绍抖动机构传递函数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抖动控制原理,指出由于附加相位导致谐振频率偏离进而影响抖动效率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通过移相来保证高抖动效率的方法;文中还关注数字抖动系统注入随机噪声的方法,经过计算,指出了向数字抖动控制系统注入抖动随机噪声的特殊性,并给出了一种利用软件对随机数进行处理以注入随机噪声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改进的数字机抖控制回路能够保证陀螺抖动在谐振点且抖动效率提高30%,同时采用新方法注入的抖动随机噪声保证陀螺消除动态闭锁误差。  相似文献   

4.
吴健  张蒙齐  田方宝 《力学学报》2018,50(6):1458-1469
本文对封闭方腔内介电液体电对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方腔的6个边界为固壁;4个侧边界为电绝缘边界;上下界面为两个电极.直流电场作用在从底部电极注入的自由电荷上,从而对液体施加库伦体积力并驱动流体流动形成电对流.为了求解这一物理问题,发展了一种二阶精度的有限体积法来求解完整的控制方程,包括Navier-Stokes方程和一组简化的Maxwell方程.考虑到电荷密度方程的强对流占优特性,采用了全逆差递减格式来求解该方程,获得了准确有界的解.通过研究发现,该流动在有限振幅区内的分叉类型为亚临界,即系统存在一个线性和非线性临界值,分别对应流动的开始和终止.由于非线性临界值比线性值小,因此两个临界值之间有一个迟滞回线.与无限大域中的自由对流相比,侧壁施加的额外约束改变了流场结构,使这两个临界值均有所增大.此外,还讨论了电荷密度和速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电荷密度分布中存在电荷空白区.最后对更小空间尺寸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流动的线性分叉类型为超临界.本文的结果拓展了已有的二维有限空间内电对流的研究,并为三维电对流的线性和弱非线性理论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 C 注入对 Ti、Al和 Ag等 3种金属 /氧化物体系的硬度、膜基结合强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C 注入可以显著提高 Ti、Al和 Ag金属 /氧化物的硬度和膜基结合强度 ,从而改善摩擦学性能 .C 注入使得 Ti膜体相和界面处产生 Ti- C固溶体 ,这是 Ti膜耐磨寿命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前向神经网络中的径向基函数(RBF)网络是一种局部逼近网络,它用局部逼近的总和达到对训练数据的全局逼近,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全局最优.该文利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某一温度段的陀螺标度因数的温度数据进行建模处理,并利用各组数据建立一种两因素RBF网络,这两个输入因素选择为温度以及各个温度值对于所属组初始温度的增量.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两因素RBF网络可以精确地拟合各温度下的标度因数温度数据,仿真数据的误差与均方差比用BP网络训练的数据效果要好,在数值上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7.
卢斌  胡小方  许峰  蒋锐  袁清习 《实验力学》2011,26(6):686-691
滤波反投影法和迭代法是SR-CT重建算法中的两大类算法,松弛迭代法是迭代法中的一种;本文主要研究滤波反投影方法和松弛迭代法.为了研究两种方法的影响因素,讨论了滤波反投影法中滤波函数的选取,分析了松弛迭代法中重要参数,如松弛因子、迭代次数对重建效果的影响,给出了重建效果和这些参数的影响关系;对比了两种方法在处理噪声和残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在注入器设计中目前常见的三种绝缘支撑,即电阻分压形式的绝缘支撑、整体式绝缘支撑和分块式绝缘支撑。详细介绍了三种绝缘支撑的制造工艺及各自的优缺点。指出了在设计中首先考虑了三相点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杨帆  刘亚平  张家瑞  仲政 《力学季刊》2020,41(4):613-621
金属玻璃的晶化对提高其力学性能尤其是延展性有重要意义.除了温度效应,大量文献证实应力是导致晶化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金属玻璃铜在温度和应力两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晶化行为,分别研究了温度和应力两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晶化比例随温度和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应变硬化与晶化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证实了金属玻璃的应变硬化一定程度上由晶化引起.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直线感应加速器2MeV、3kA、60ns注入器测控系统。这是一个基于局域网的分级分布式测控系统,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处理慢信号、快信号和对束输运场供电电源的测控。系统硬件、软件的模块化结构和严格的抗干扰措施,使系统扩展容易,运行稳定。虚拟仪器操作面板的使用,使系统人机界面友善,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1.
YL12铝合金铁离子注入层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 YL12铝合金进行了铁离子注入 ,用俄歇电子能谱 (AES)分析了注入层剖面元素分布 ,同时考察了注入层的表面显微硬度、脆性和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对磨痕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铁离子在注入层中沿剖面呈高斯分布 ;注入层表面显微硬度有所增加 ,摩擦系数显著降低 ;当注入剂量为 7× 10 1 6 Fe / cm2 时 ,注入试样的耐磨性为未注入试样的 3 80 0倍 ;随着铁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大试样的表面脆性增加 ,耐磨性降低 ;注入前材料的磨损机制以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 ,注入后磨损机制则以氧化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12.
垂直向上气液两相流中两相斯托拉赫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三角形、T形两种形状4种规格的物体,在垂直上升气液两相流中,发生气液两相涡街时,气液两相斯托拉赫数的变化规律,在测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了发生气液两相涡街时,气液两相斯托拉赫数的通用关系式,研究表明,气液两相斯托拉赫数在两相工况下为一变数,其值与来流截面含气率、涡街发生体形状和特征尺寸、来流方向等因素有关,应用此关系式,根据测得的两相涡街频率可将涡街发生体作为测量两相流流量与组分的测量元件。  相似文献   

13.
曹瑞波  高倩 《实验力学》2016,31(2):231-237
开发实践表明,聚合物驱采用单一段塞注入方式,暴露出了易发生剖面返转的问题。鉴于此,研究了通过交替注入方式改善吸液剖面的新型驱油方法。应用渗流力学基本定律,结合实验数据,论证了单一段塞注入剖面返转及交替注入抑制剖面返转的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注聚合物过程中高、低渗层阻力系数表现规律不同,而交替注入方式能够使高、低渗层阻力系数表现规律趋同,是单一段塞注入方式发生剖面返转、交替注入方式抑制剖面返转的根本原因。本文建立了用低、高渗层累积阻力系数的比值作为吸液剖面改善效果的评价方法,该比值越小,低渗层吸液比例越高,吸液剖面改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2MeV有箔注入器的束流调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20MeV LIA建造的2MeV注入器的束流技术指标经过一年多实验调试已达到能量2MeV、束流3kA、亮度大于或等于10^8A/(m.rad)^2。建立了二维数字模型,对注入器的电子发射和束流传输过程进行了模拟,用模拟结果指导实验调试,并同实验结果进行对照,重点分析了有箔情况下自有的聚焦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结构分析的广义可靠度及其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政良  张圣坤 《力学季刊》1999,20(2):184-190
结构系统的可靠不仅与其影响因素随机不确定性有关,而且与安全准则的模糊不确定性有关。考虑到以上两种不同定性的影响,对结构可靠函进行深入地剖析。并导上应的计算公式,同时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7.
王永亮  张辛  朱天赐  张晴 《力学季刊》2021,42(2):263-271
水力压裂形成复杂裂缝网络是致密储层油气开采的重要技术,掌握水压裂缝扩展机理是控制压裂行为和优化压裂效果的关键.水压裂缝动态扩展行为涉及储层岩体、注入压裂液、压裂实施工艺等方面,其中水力压裂扩展时间、压裂液流体动力粘度系数、压裂液流体注入流速、储层岩石剪切模量成为决定裂缝扩展长度和裂缝开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KGD、P...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现有的两种混凝土损伤评估模型的分析,本文以刚度退化和累积滞回耗能两个指标来描述在低周反复荷载下再生混凝土的损伤累积过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再生混凝土柱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通过24 组文献数据拟合出模型参数的合理值与耗能因子β 同再生混凝土多因素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同时对再生混凝土柱的损伤量化标准进行了细分.最后将本文提出的损伤模型同另外两种模型作了比较.对比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损伤模型计算出来的损伤值标准差较小,离散性较低,能够更好地反映再生混凝土柱的累积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9.
气体压力是煤吸附/解吸瓦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实验室通过改变压力差,进行了一次升压/降压和等梯度逐次升压/降压方式吸附/解吸试验。通过比较分析了两种吸附/解吸方式煤变形量大小,研究了两种吸附/解吸方式下煤残余变形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等梯度逐次升压吸附煤膨胀变形量大于同一压力水一次升压吸附煤膨胀变形量,而两种解吸试验中煤收缩变形量大小关系与之相反,残余变形量大小关系与之相同;同一压力水平下,变压力梯度降压解吸好于等梯度逐次降压解吸。  相似文献   

20.
针对混凝土两点爆炸起爆参数选择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参数优化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方法设计试验方案, 运用AUTODYN软件进行了不同起爆参数组合条件下的静爆试验, 计算了起爆参数与爆坑直径、爆坑深度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 进行了单目标因素优化和多目标因素优化, 确定了一组各因素的优选组合, 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优化的起爆参数时, 爆坑直径增大(4~42)%, 左爆坑深度增大(0~29)%, 右爆坑深度增大(0~32)%, 两点爆炸混凝土靶体的毁伤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