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光纤光缆市场目前正处在微妙的转折点——全球光纤入户大规模部署带来的需求逐渐被数据网的网络扩容和5G网络带来的光纤需求所替代。中国五大光纤光缆生产厂商总裁,包括长飞公司总裁庄丹、烽火公司总裁戈俊、亨通公司执行总裁钱建林、中天科技总裁薛驰及富通集团总裁肖玮,将于今年11月1日—3日齐聚武汉的CRU世界光纤光缆大会,共话未来全球光纤光缆市场供应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届时,中国互  相似文献   

2.
《中国光学》2014,(2):345
正我国自2009年3G发牌以来,国内光纤厂商一扫自2000年光通信泡沫破灭以来的低迷,迅速发展壮大,并在市场竞争中击败了外资光纤巨头,占据了国内光纤市场超过70%的份额。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光纤市场,中国光纤企业世界排名也跃上新高。相关数据显示,世界前十大光纤厂商中,中国厂商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就在光纤市场一片繁荣、厂商争相扩产的局面下,也有专家不断高呼"狼来了",警告光纤  相似文献   

3.
《中国光学》2015,(1):161-162
2013年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市场市值达到了5.85亿美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据光纤传感器集团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18年,这个市场总值可能将达到14.58亿美元(约合90亿元人民币),其中有70%来自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在70年代末提出的,它是随着现在光纤工程中仍应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4.
《中国光学》2013,(2):278-278
近日,marketsandmarkets发布了一份新的市场报告,题为“2013-2018年光学成像技术市场报告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声层析成像、超光谱图像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临床诊断、临床研究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分析”。该报告预测,光学成像技术的市场大约从2012年的9.16亿美元,到2018年预计可达到的19亿美元,并且从2013年到2018年期间的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11.38%。该报告还指出美国是主要的光学成像设备市场,其次是欧洲。未来,亚太和中东这些新兴经济体将是这个市场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光学》2014,(2):345-346
正毫无疑问,4G是第一个蓝海市场。在国内,4G的诱惑让收入下滑的光纤厂商在2013年仍抱有希望。4G基站的建设、射频与基站的连接、基站之间的互联,都对光纤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而且4G所采用的接入频段比2G、3G更高,基站覆盖半径减小,必然需要更多的基站,光纤需求量相比3G建设可能更大。随着4G牌照将在年内发放,预计2014年中国将迎来4G建设的高潮,中国移动首批20.7万个4G基站的建设将给光纤产业带来大量商机,最近甚至爆  相似文献   

6.
《中国光学》2014,(3):517-518
正据市场研究公司ASDReports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全球光电/红外传感器市场规模到2024年将达到100亿美元,与2014年预期7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相比,其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22%。该项研究称,"过去该行业的增长来源于新兴的采购的增加,由于美国和西欧国家预算国防削减导致市场萎缩,光电/红外传感器的采购增长变缓。虽然这些变化没有显著影响光电/红外传感器行业,然而却阻碍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光学》2013,(2):277-278
近日据市场研究公司0.VUM表示,在经过2012年3%的市场下滑后,2013年光学元件市场将迎来温和反弹。O-VUM预计该年度市场将会增长4%,达63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随着输电电压升高到超高压、特高压,传统的基于电磁感应机理的电流互感器技术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内在的、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用电子电流互感器取代传统的电流互感器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目前在电力系统大力推进智能电网技术的形势下,电力系统对全光纤电子电流互感器技术的需求日趋增长。此外,在高频电流及微弱电流测量方面全光纤电流传感技术也有重要应用。在简要介绍全光纤电流传感技术的概念、基本分类之后,阐述了目前全光纤电流互感器技术实用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技术障碍,探讨了可能的解决办法,介绍了光纤Bragg光栅、量子点掺杂光纤及光纤纳米线/微米线等新兴技术在光纤电流传感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Flack国际公司机构报导,预计北美单模光纤连接器的销售额将由1990年的3600000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06000000美元,平均每年以18%的增长率增长。预计多模光纤连接器的销售额将从34800000美元增加到5700万美元,每年增长16%。预计整个北美互连器件(包括连接器、适配器/耦合器及光缆组件)的销售额将从1990年的19500万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48500万美元,平均每年递增37%。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光学》2014,(1):178-179
2013年光器件和模块的市场报告数据有喜也有忧。一些市场板块2013年几乎翻番,但是别的板块减少了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光纤通讯是光纤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它的发展速度很快。据市场预测光,纤通讯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将从1982年的5.2亿美元  相似文献   

12.
光纤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性能优异、应用潜力巨大,而光纤陀螺是其中研究最为活跃的一种传感器。美国的瓦利(V.Vali)和肖迪尔(R.W.Shortill)于1976年提出的光纤陀螺引起广泛关注。光纤陀螺因其体积小、抗电磁辐射和冲击能力强、寿命长、易于集成、成本低等优点而飞速发展,广泛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中国光纤传感器(OFS)近40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回顾了该技术领域发展的三个阶段:迅速发展和制定国家规划阶段,技术和市场不成熟陷入低谷阶段和进入市场走产业化道路阶段。从典型OFS技术及其应用、新型OFS技术与仪器发展这两个方面,概述了中国学者所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包括:光纤Sagnac干涉仪及其在陀螺领域的应用;光纤迈克耳孙、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在水声探测、石油勘探、地声探测方面的应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及其在火灾报警中的应用;分布式OFS技术及其在智能结构与建筑领域的典型应用;光纤法布里-珀罗传感技术与应用以及新型OFS传感技术和生物医学应用。阐明了中国OFS研发交流平台的发展及其对OFS学术发展与技术促进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目前中国OFS技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宏观上总结了OFS发展的经验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回顾日本光纤光缆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中国光纤光缆产业的发展过程,并分别总结为"顺向"和"逆向"过程。最后,论文分析了导致不同过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空分复用光纤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媒体和数据应用程序快速扩展和驱动骨干网带宽需求量迅速增长的网络背景下,时分、波分、偏分复用技术与多级调制方式结合,使得大容量传输系统中单模光纤容量快速接近香农理论极限。空分复用(SDM)技术可以突破该限制,为未来光纤容量增长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讨论多芯光纤、少模/多模光纤和少模多芯光纤三种SDM技术方案,详细介绍了SDM光纤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同时对三种光纤方案进行对比,阐明了各种方案的优劣性。  相似文献   

16.
<正>光纤传感是光传感领域的重大技术革命,光纤传感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已成为现代传感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光纤传感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技术科学,所提出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已取得了诸多辉煌的成就。同时,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光纤传感对现代光传感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  相似文献   

17.
李杰  郭晓宏  姜亢 《应用声学》2014,33(3):274-282
为了解世界声学研究总体产出和分布情况。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SCI收录的31种期刊数据从文献语言、类型分布、发文时间趋势以及研究时间及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声学文献的主要是以英文为主的Article类型文献,声学文献整体上呈直线增长的趋势;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日本、加拿大以及德国是世界声学研究的主要产出国,且在时间序列上美国在声学上独具优势;进一步的机构分析显示了美国海军声学研究机构、俄罗斯科学院、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以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声学研究上具有绝对优势,而机构论文产出的时间分布得到俄罗斯科学院在近20年声学研究上独具优势。就我国而言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在声学研究上表现突出,但与国际重要研究机构仍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光纤激光器,其光输出光束性能的好坏与反馈回路中的光纤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就光纤激光器用光纤做出阐述,综述了光纤的基础知识,介绍了稀土掺杂光纤、光纤激光器与放大器平台,最后对新兴的光纤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和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光学》2013,(2):278-279
工业激光器市场(包括集成到材料加工系统中的激光器)已经从2008/2009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中快速苏复,其中用于打标的光纤激光器和用于微电领域(主要是平板显示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DPSS激光器起到了领航作用。2010~2012年问工业激光器的收入情况,  相似文献   

20.
《物理》2015,(3):202
"声子学"作为物理学前沿的一个新兴热门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声子学研究机构:"同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声子学和热能科学中心"成立于2012年5月。本中心是按2011工程精神与国外知名大学协同创办的创新基地。中心以同济大学为基地,协同新加坡国立大学,为物理学、数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进行跨学科协同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