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虾白斑症病毒体内外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SSV可经注射、投喂或共居感染克氏螯虾和日本沼虾,病毒感染的组织匀浆物注射后发病很快,但蔗糖介质纯化的WSSV注射后发病较慢,Ficoll-400介质纯化的WSSV注射后发病时间介于前二者之间。中国对虾细胞内WSSV一般每个囊膜只含一个核衣壳,但此毒种经克氏螯虾反复增殖后,多粒包埋的病毒粒子明显增多。从病虾的每克鳃可提出约0.66mg的WSSV。含WSSV的血淋巴或组织匀浆液感染8种昆虫细胞后,传代2次仍未观察到病毒在其中复制。  相似文献   

2.
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虾白斑症的病程及病症特点,方法:对健康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感染,同时用套式PCR检测感染后斑节对虾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相对含量,结果: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症病毒后,依次表现出厌食,不活动、体色变红、甲壳出现白斑,反应迟钝直至侧卧死亡,濒死对虾的典型症状为空胃、红体、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及甲壳易剥离;感染对虾出现拒食后,其血液中白斑症病毒(WSSV)DNA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加。结论甲过同步不肿和甲壳易  相似文献   

3.
套式PCR检测斑节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剖患白斑症斑节对虾的鳃组织,制备成不同释放倍数的模板,对其进行白斑症病毒(WSSV)的PCR扩增,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套式PCR的灵敏度大约为一步PCR的10^4倍;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期的斑节对虾进行PCR检测,发现感染早期经一步PCR检测为WSSV阴性的样品,套式PCR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对发病虾塘中的几种甲壳类动物进行PCR检测,发现经一步PCR检测为阴性的长臂虾、秉氏厚蟹和褶痕相手蟹等宿主,套式PCR的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所建立的WSSV套式PCR检测法较普通的一步PCR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虾白斑症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取患白斑症的濒死斑节对虾 (Penaeusmonodon)的表皮、鳃和胃 ,匀浆后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和蔗糖垫层差速离心两种方案 ,提纯出WSSV ;两种方案比较 ,蔗糖垫层差速离心操作简便 ,不需使用超速离心机 ,所得病毒纯度较高 ,损失少 .负染观察发现 ,纯化的病毒核衣壳 2个末端结构不同 ,其中一端呈圆形 ,高约 2 1nm ,另一端较平 ,高约 15nm ;完整核衣壳的两个末端结构间的螺旋单位一般为 15圈 ,但也偶见个别较长的核衣壳 ,其螺旋单位数达 2 3圈 .  相似文献   

5.
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对蟹类的感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病发生期间,养殖虾池内的蟹类也往往出现异常甚至死亡.通过WSSV对三疣梭子蟹(Portumus trituberculatus)的人工感染证实了其感染性.三疣梭子蟹在注射感染后第9天全部死亡,注射后第6天死亡率最高;经口感染,三疣梭子蟹在感染后第25天全部死亡,在15~20d死亡率最高;在浸洗感染和对照组30d内无蟹子死亡.在感染死亡蟹子和发病虾池内病蟹的鳃、上皮组织的细胞核内电镜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其形态特征与在对虾上观察到的一样.用PCR和单克隆抗体的FAT法在注射感染和投喂感染的蟹子都得到了WSSV感染阳性结果,浸浴感染的蟹子和健康蟹子都得到了WSSV感染阴性结果.蟹类(三疣梭子蟹)对WSSV的敏感性较对虾低,为此蟹类有可能是WSSV的携带者或传播者.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球形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对虾进行病毒的检测,发现一种新的球形病毒,这种病毒直径约80-100nm,具有包涵体,形态上有两种电子密度,球形病毒数量较多,分布在细胞质中,细胞核中没有发现,主要侵染对虾的肠、鳃、肌肉、肝胰腺等组织;宿主细胞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内质网水种,线粒体内嵴肿胀及局部溶解,酶原颗粒和粘蛋白原变性等;球形病毒与杆状病毒混合感染是对虾爆发流行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7.
浙江地区凡纳滨对虾苗3种对虾病毒携带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过程中病毒病的频发是导致对虾养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对虾的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和对虾桃拉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每年给海水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2009-2010年间浙江地区近22家对虾苗种生产场的对虾苗种携带WSSV、IHHNV和TSV病毒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采用携带病毒的苗种进行养殖的3个对虾养殖场进行后期跟踪调查.调查共采集凡纳滨对虾苗种样品118份,其中80%样本来自福建,10%来自海南,10%来自广东.检测方法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被检样品中32份呈现WSSV阳性结果,占27.1%;46份呈现IHHNV阳性,占38.98%; WSSV和IHHNV同时呈现阳性的有20份,占16.95%,而TSV均未分离到.后续跟踪调查发现采用携带WSSV病毒苗种进行养殖的对虾养殖塘均在8月上中旬陆续爆发对虾白斑病,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洵教授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攻关,终于成功地测定了造成多年来虾病爆发与流行的"罪魁祸首"--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BV)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从而在世界上率先破译了虾病病毒的遗传密码,而国际同行仅完成了对虾病毒1%的测序工作.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基因组研究从人到动物、到农作物之后,又向海洋生物延伸,而且为防治虾病和发展对虾养殖业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几年来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研究的进展情况,就WSSV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引起的症状和病理变化、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和防治等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an)亲虾的致病力强,其致病性特征与对未成熟个体的致病性特征相同;经WSSV感染的斑节对虾亲虾的死亡率为100%.感染了WSSV的亲虾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到明显的组织病变,电镜观察发现病变组织(包括卵巢)的细胞内有大量病毒粒子;原位杂交结果证明,患白斑综合症的斑节对虾亲虾的卵巢中不仅卵母细胞感染上病毒,卵细胞也感染上了病毒.这些结果表明,WSSV在斑节对虾中具备垂直传播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重组多表位蛋白制备疫苗的方法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利用目前有研究证实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与致病力相关的重要决定因子囊膜蛋白VP28、VP19和被膜蛋白VP26,从这三种蛋白基因中筛选表位基因,将这些筛选到的抗原表位通过最优化的方式组合以及密码子优化,组成新的表位基因序列,命名为Y1798G,长度为509 bp。将该基因克隆到p ET-32a原核表达载体,生产抗原表位蛋白。将纯化的抗原蛋白注射到小白鼠体内,获得抗体;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验证获得的抗体能否识别结合WSSV。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抗原表位重组蛋白对WSSV具有特异抗原性,可见此种制备对虾白斑病毒疫苗的策略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从苏州市某淡水养殖池塘中采得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病虾,从病体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纯化的病毒粒子经电镜观察发现其大小(50nm×375nm)、形态特征(杆状)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简称WSSV)极其相似,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回归试验及病毒分离、观察实验,初步表明采集的病料为对虾白斑综合症病虾.  相似文献   

13.
白斑综合征中国对虾肝胰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白斑综合征中国对虾肝胰腺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以患白斑综合征中国对虾的肝胰腺为研究对象,健康中国对虾肝胰腺为对照组,探索2种蛋白质组学差异蛋白的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4~7固相pH梯度干胶条,10%SDS-PAGE)分离蛋白质组,银染显色,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蛋白,胶上扣点,处理后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OLDI-TOF)得到肽质量指纹图谱,软件分析后应用Mascot数据库搜索软件鉴定蛋白. 分别获得中国对虾患白斑病组及对照组正常肝胰腺蛋白质组表达图谱. 分别识别出203和107个蛋白质点. 筛选并尝试鉴定数个差异蛋白. 对各方法步骤进行了技术探讨,对实验过程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建立了双向电泳及生物质谱方法研究中国对虾白斑病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 该体系拓宽了对虾免疫生理研究的途径,以从蛋白质水平探讨对虾发病机制,寻找有效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4.
沙滤对白斑综合症病毒和细菌的过滤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沙滤对游离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细菌的过滤效果.以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作为感染对象,用游离病毒2.4×105拷贝/mL浸泡感染对虾(感染初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17 d内死亡率100%,第1尾对虾死亡时间为36.5 h,最后1尾死亡时间为402 h,平均死亡时间124 h;相同浓度的游离病毒经沙滤后人工浸泡感染对虾,16 d内死亡率100%,第1尾受感染对虾60h死亡,最后1尾死亡时间为374 h,平均死亡时间168.6 h;病毒沙滤后平均死亡时间延长26.8%.1.2×104拷贝/mL游离病毒浸泡感染对虾,18 d内受感染对虾死亡率100%,第1尾死亡时间为111 h,最后1尾死亡时间为415 h,平均死亡时间274.7h;相同浓度游离病毒经沙滤后浸泡感染组养殖18 d,仅1尾死亡,时间为448 h.1.2×103拷贝/mL病毒组和1.2×102拷贝/mL病毒组直接感染和沙滤后感染养殖20 d,均未出现死亡.对细菌沙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从2003年8月11日-12月28日连续27次检测,细菌过滤率最低为30%,最高为98.14%,平均为63.33%;其中弧菌最低为5.26%,最高为97.2%,平均为66.46%.研究结果认为沙滤对游离病毒和细菌过滤有一定的作用.为防止对虾从海区海水污染感染病毒病和细菌病,建议对虾养殖过程中,外海水采用沙滤加蓄水池中间沉淀消毒以保证养殖用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人工感染 ,获得具典型白斑综合症的病虾 ,取病虾的鳃和胃组织冰浴匀浆 ,通过 3次冷冻差速离心 ,获得大量较纯的病毒核衣壳 ,其大小为 (5 8~ 75 )nm× (36 0~ 42 0 )nm。  相似文献   

16.
After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life sciences have entered a post-genome era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gene functions on a large scale[1]. Because of its similarity to humanity in genomic se-quences, biochemical metabolism an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Mus musculus is the ideal model animal in the study of functional genome. A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draft map of mouse genome sequences in December 2002, studying gene functions by mouse enters a new stage[2]. So far, there …  相似文献   

17.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又称白斑综合症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体,至今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充分了解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分子致病机理,是病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了解病毒的动态增殖特征是该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定量PCR技术,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人工注射感染后,早期的增殖规律以及感染致死对虾的病毒累积.并对对虾感染病毒后存活时间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初期感染病毒含量有短期下降,然后才呈现递增的过程.死亡对虾病毒累积量大于1011病毒粒子/毫克组织(P<0.01).而在4.6~11.6g范围内,感染对虾存活时间与对虾质量不存在相关性(P>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