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清白蛋白的铜(Ⅱ)-乙酰丙酮络合吸附波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石英  罗登柏 《分析化学》2004,32(4):456-458
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血清白蛋白与铜(Ⅱ)-乙酰丙酮络合物反应作用生成一种在汞电极上吸附性很弱的铜(Ⅱ)-血清白蛋白惰性络合物,使铜(Ⅱ)-乙酰丙酮络合物在-0.28V(vs.SCE)络合吸附波还原峰电流降低,电流降低值与1~30mg/L范围内牛血清白蛋白(BSA)或1~32mg/L范围内人血清白蛋白(HSA)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5和0.6mg/L。运用该法测定了人血清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在pH 3.80~4.20的Clark-Lubs缓冲介质中,蛋白质与Cu(Ⅱ)-ARS络合物作用,其吸收光谱发生大幅度变化,生成的深红色三元复合物,λmax为538 nm,比试剂本身红移118 nm,比络合物λmax红移30 nm。研究了有生物大分子参与的三元复合物反应体系的光谱性质及其影响因素,解释了初步机理,在确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建立了以Cu(Ⅱ)-ARS络合物为光谱探针光度法测定人血清蛋白质的新方法。蛋白质在0~300 mg/L的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5ε38=2.37×105L.mol-1.cm-1(人血清白蛋白)。用于实际人血清样品的测定基本无干扰,灵敏度比茜素红S探针法高23.7倍。  相似文献   

3.
以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HL)及2,2′-联吡啶(2,2′-bipy)为配体合成了一个双核铜(Ⅱ)配合物[Cu2(L)4(2,2′-bipy)2]·H2O(1),并对其进行了晶体结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12 57(15)nm,b=1.312 5(2)nm,c=1.317 0(2)nm,α=82.985(2)°,β=76.437(2)°,γ=88.290(2)°,V=1.688 7(4)nm3,Dc=1.391 g·cm-3,Z=2,F(000)=732,GooF=1.027,最终偏离因子R1=0.037 5,wR2=0.091 4。在配合物分子中相邻的2个铜(Ⅱ)离子通过2个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根桥联配位连接起来,其端位各与1个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根和1个2,2′-联吡啶分子配位,整个分子形成了双核结构。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荧光和磁性,结果表明:当激发波长为608 nm时,配合物在472和476 nm处有2个较强的荧光发射峰;在2~100 K,配合物具有顺磁性。  相似文献   

4.
合成并通过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失重以及荧光光谱技术表征了含有4-(1,2,4-三唑-1-基)苯酚(hptrz)配体的2个过渡金属配合物{[Ni(H2O)2(hptrz)2(tp)]·2DMF}n1)和[Cu(hptrz)2(SCN)2]·2H2O(2)(H2tp为对苯二甲酸)。配合物1中八面体的Ni(Ⅱ)离子由tp2-阴离子拓展形成线性的一维链状结构;而配合物2则呈现中心对称的单核结构。配合物中,中性的hptrz配体呈现端基配位模式,并通过形成O-H…O氢键相互作用将低维结构拓展为高维超分子网络。此外,配体内的电荷转移使这2个配合物均在紫外区发射出强的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5.
基于镉(Ⅱ)与ZnSe/Cu量子点之间的荧光猝灭作用,提出了用ZnSe/Cu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测定镉的方法。通过微波辅助加热,在水溶液中合成了巯基丙酸修饰的ZnSe/Cu量子点。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研究了ZnSe/Cu量子点与镉(Ⅱ)的相互作用。在pH为7.4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和1.5×10-4 mol·L-1 ZnSe/Cu量子点溶液中测定镉(Ⅱ)。镉(Ⅱ)的质量浓度在0.025~0.40mg·L-1范围与ZnSe/Cu量子点荧光猝灭强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k)为0.021 6mg·L-1。方法应用于水样的测定,回收率为98.0%,102%。对0.15mg·L-1镉(Ⅱ)标准溶液测定11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7%。  相似文献   

6.
洛美沙星-铜(Ⅱ)-DNA三元络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姚武  高峰  章丽  王伦 《分析试验室》2004,23(11):70-73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洛美沙星与铜(Ⅱ)、小牛胸腺DNA之间二元、三元络合物体系的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铜(Ⅱ)和DNA均能与洛美沙星作用而猝灭洛美沙星分子的内源性荧光。依据荧光强度的变化,计算出了各二元、三元体系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得出铜离子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对洛美沙星与DNA的结合过程起到不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洛美沙星药物的抗菌杀菌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HL)及2,2'-联吡啶(2,2'-bipy)为配体合成了一个双核铜(Ⅱ)配合物[Cu2(L)4(2,2'-bipy)2]·H2O(1),并对其进行了晶体结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1257(15)nm,b=1.3125(2)nm,c=1.3170(2)nm,α=82.985(2)°,β=76.437(2)°,γ=88.290(2)°,V=1.6887(4)nm3,Dc=1.391g·cm-3,Z=2,F(000)=732,GooF=1.027,最终偏离因子R1=0.0375,wR2=0.0914。在配合物分子中相邻的2个铜(Ⅱ)离子通过2个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根桥联配位连接起来,其端位各与1个2-(4-甲基苯甲酰基)苯甲酸根和1个2,2'-联吡啶分子配位,整个分子形成了双核结构。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荧光和磁性,结果表明:当激发波长为608nm时,配合物在472和476nm处有2个较强的荧光发射峰;在2~100K,配合物具有顺磁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银胶活性基质上获得了Cu(Ⅰ)的中位-四(4-N-氰甲基吡啶)卟啉络合物Cu(Ⅰ)NACN的表面增强喇曼光谱(SERS)光谱,并与其RRS光谱作了比较,讨论了pH值和Cu(Ⅰ)NACN的浓度对其SERS光谱的影响,研究了小牛胸腺双链DNA及其变性DNA与Cu(I)NACN的复合物的SERS光谱,指出Cu(Ⅰ)NACN是通过吡啶氮和卟啉核共同与银胶作用的,Cu(Ⅰ)NACN是斜向吸附在银表面上的,最佳pH范围在5~6,最佳浓度在大约10~5mol/L;双链DNA和变性DNA的加入不能改变Cu(Ⅰ)NACN在银胶表面上的斜向吸附,在银胶体系中双链DNA的磷酸根通过静电力与Cu(Ⅰ)NACN起弱相互作用,Cu(Ⅰ)NACN可能部分插入变性DNA单链并与之存在同双链DNA一样的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在pH 4.35~4.45的缓冲介质中,由于核酸与表掊儿茶素棓酸酯-铜(Ⅱ)配合物之间的相互反应导致配合物所发射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在激发波长330 nm和发射波长659 nm处测得的荧光增强程度与核酸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荧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方法.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测得对小牛胸腺DNA(ctDNA)、鱼精DNA(fsDNA)及酵母RNA(yRNA)的线性范围依次为0.3~10.0 mg·L-1,0.4~4.8 mg·L-1及0.4~30.0 mg·L-1,其检出限(3S/K)依次为0.22,0.15,0.14 mg·L-1,加入3种不同浓度的ctDNA、fsDNA及yRNA标准溶液作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7.0%~104.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5)等于小于2.0%.  相似文献   

10.
王鹏  舒火明  朱果逸  周子南 《分析化学》1999,27(9):1043-1046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研究了电化学探针六氟磷酸二(2,2′-联吡啶)(2,2′-联吡啶-4,4'-二羧酸)合钌(Ⅱ)的立体结构,并通过二维1H-1H同核相关及1H-13C异核相关技术对其氢谱和碳谱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高灵敏的meso-四(4-乙酰氧基苯)卟啉[T(4-AOP)P]-铜(Ⅱ-乳化剂OP体系。在酸度为pH5.0~5.6范围内形成的三元络合物可引起T(4-AOP)P-OP荧光强度的定量熄灭,其Ex=413nm,EM=656.9nm,Cu(Ⅱ)浓度在0~0.150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F=25.51-8.45m,试验了14种离子的干扰影响,并用此法测定了小球藻中Cu的含量,回收率达96~104%。  相似文献   

12.
由3-甲酰基-9-乙基咔唑和吡啶2-甲酰肼缩合制备了一种基于咔唑的结构简单的探针分子1。探针1在CH3CN-H2O(9/1,v/v,HEPES 0.02 mol·dm-3,pH=7.0)溶液中对Cu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且表现为荧光增强。除了Co2+具有轻微干扰外,其他金属离子如Ni2+,Hg2+,Ba2+,Mg2+,Ag+,K+,Ce3+,Mn2+,Pb2+,Na+,Sr2+,Zn2+,Cd2+,Cr3+和Fe3+对Cu2+的识别无显著干扰。  相似文献   

13.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研究了电化学探针六氟磷酸二(2,2'-联吡啶)(2,2'-联吡啶-4,4’-二羧酸)合钌(Ⅱ)的立体结构,并通过二维~1H~1同核相关及~1H-~(13)C异核相关技术对其氢谱和碳谱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4.
芸香苷铜(Ⅱ)络合物的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对黄酮苷类化合物——芸香苷与二价金属铜的络合物在软电离质谱条件下的络合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所形成的1:1、2:1、2:2和3:2等不同化学计量比的芸香苷铜离子(Ⅱ)络合产物,分别用[R—H Cu]^ ,[2R—H Cu]^ ,[2R-3H 2Cu]^ 和[3R-3H 2Cu]^ 表示。在多级串联质谱实验中,主要得到糖苷键断裂丢失寡糖链末端的鼠李糖基与苷元连接的葡萄糖基及整个寡糖链等中性碎片,同时也有寡糖链开环断裂和失水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氨苄西林与铜(Ⅱ)形成配合物,减弱了铜(Ⅱ)对核固红的荧光猝灭作用,导致体系荧光增强,据此提出了一种测定氨苄西林含量的荧光光谱法。考察了缓冲溶液、试剂加入顺序、核固红和铜(Ⅱ)的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离子强度等对体系的影响。在最佳试验条件下,氨苄西林的质量浓度在0.50~26mg·L-1范围内与增强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0.40 mg·L-1。将方法用于氨苄西林胶囊中氨苄西林含量的测定,回收率在98.1%~101%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1.7%~2.1%之间。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1-(2-苯并噻唑)-3-(3,5-二溴吡啶)三氮烯(BTDPT)的合成及其与Cu(Ⅱ)的荧光反应研究。在pH 9.16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Cu(Ⅱ)形成2:1的稳定络合物,体系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59和401 nm。Cu质量浓度在0.5~80.0μg/L范围内与△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ΔF=-0.178+0.209ρ(μg/L),相关系数r=0.9956,检出限为0.2μg/L,用于测定环境水中痕量Cu,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符。样品6次测定值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加标回收率为98.5%~103.0%。  相似文献   

17.
钡(Ⅱ)-偶氮氯膦Ⅲ络合物探针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pH 1.0~1.5的酸性介质中,蛋白质与Ba(Ⅱ)-偶氮氯膦Ⅲ络合物发生作用,导致络合物溶液褪色,其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的降低值与蛋白质的浓度成正比.基于此建立了以Ba(Ⅱ)-偶氮氯膦Ⅲ络合物为光谱探针,分光光度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蛋白质(以牛血清白蛋白为例)的浓度在0~40 mg/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656=6.47×105 L·mol-1·cm-1.生物体内常见物质均不产生干扰,直接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蛋白质总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铜(Ⅱ)与反式丁烯二酸根和2,2'-联吡啶形成的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反射光谱和变温磁化率等研究,确定其组成为[Cu_2(fum)(bipy)_4][fum]·12H_2O,其中bipy=2,2'-联吡啶,fum=反式丁烯二酸根.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Cu_2(fum)(bipy)_4][fum]·12H_2O晶体属三斜晶系,P1(#2)群;晶胞参数:α=1.0697(2)nm,b=1.2820(2)nm,c=1.0470(3)nm,α=101.88(2)°,β=101.93(2)°,γ=79.41(1)°;Z=1,最终偏离因子R=0.033.分子为反式丁烯二酸根桥联两个Cu(Ⅱ)单元的双核结构,每个Cu(Ⅱ)具有畸变的三角双锥配位环境.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配合物中存在弱的铁磁性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单扫描极谱法研究了8-氮鸟嘌呤(8-AG)与Cu2+形成络合物的条件,测定了该络合物有关的特征常数。在pH 3.00的HAc-NH4Ac缓冲溶液中,8-AG与Cu2+可以形成1∶1的络合物。该络合物产生一个不可逆吸附还原波,有1个电子和1个质子参与了电极反应,该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为5.73×105,反应活化能为12.1 kJ/mol,电极反应速率常数为1.04×10-4cm/s。  相似文献   

20.
王鹏  袁艺  景晓燕  朱果逸 《分析化学》1999,27(11):1337-1340
用1H NMR和13C NMR谱研究了新型电化学发光探针六氟磷酸二(4,4'-二甲基-2,2'-联吡啶)·(4,4'-二羧酸-2,2'-联吡啶)合钌(Ⅱ)的立体结构,通过1H-1H COSY、13C-1H HETCOR谱对其氢谱和碳谱中的各谱峰进行了归属,并给出了氢谱和碳谱峰的化学位移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