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安庆长江公路大桥区域稳定性及预选桥位线方案是大桥建设前期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是利用航、卫片地质解译调查 ,分析研究拟选桥址区及其外围的地质构造特征 ,新、老断层的分布情况及其活动性 ,并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 ;利用5 0至 90年代的航、卫片资料 ,分析评价了拟选桥址区长江岸带变迁及稳定性 ;对预选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优选桥位线方案进行比较与论证。  相似文献   

2.
彭建兵 《力学学报》2002,10(2):118-123
以黄河黑山峡河段区域稳定性研究为例 ,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区域稳定性的神经网络分区评价的程序与方法。结果表明 ,这一评价方法比其他方法更简洁 ,也更准确  相似文献   

3.
大范围区域复杂地形风场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具复杂地形地貌区域架设桥梁,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风环境参数的问题.本文针对某一具有复杂地形地貌的大范围区域(区域大小23km×27km)复杂地形的风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地理信息处理系统(GIS)中的数字地面模型所获得的高程数据,通过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及流体动力学建模软件Gambit完成了流体网格的建模工作,对其整体和局部的流场(内层区域的速度场、压力场,越山流动迹线及监控点处的风剖面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不同的网格划分方式也进行了分析比较.本文的工作也为今后同类大范围区域风场模拟提供了参考.除此之外,用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也为今后大尺度区域建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区域地壳稳定性发展历史及现状。区域稳定评价应和工程实际要求紧密结合 ,逐步实现由场地评价—场地利用—地质工程设计的转变 ;在理论上紧密结合“岩石圈动力学” ,“大陆动力学”等当代地球科学发展前沿 ;在分析评价上 ,考虑内外地球动力作用的耦合 ,将地球内外动力地质灾害统一起来分析 ,建立统一地质灾害动力学模型 ,最终实现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系统化和定量化  相似文献   

5.
金沙江流域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与定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思敬  李国和 《力学学报》1998,6(4):289-300
金沙江中、下游横穿横断山南北构造带, 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震活动频繁, 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 该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服务于金沙江水电工程规划建设和减灾防灾的需要, 本文对金沙江流域沿江地区进行了地壳稳定性的评价与分区。文中依据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地质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地震以及地球物理等指标, 并将地壳稳定性划分为四个等级:稳定、基本稳定、次稳定和不稳定。然后按照上述系统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最后, 综合各项研究资料来确定各区的定量评价指标, 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各区地壳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优势面等级灰色聚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往的优势面分级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对控制大型工程区域稳定性的优势面等级进行了评价,使优势面等级分类的定量化更为可靠和可信。与以往的评价方法相比,灰色聚类方法克服了严格数值界限的弊病,是一种有价值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电站料场高边坡具有高度大、坡度陡、卸荷速度快等特点,因多按临时边坡进行设计,故施工期变形破坏事例频发。基于这一现状,依托瀑布沟水电站两岩质料场边坡,通过两年多跟踪施工过程的支护设计工作,总结出一套操作性强的料场高边坡稳定性及支护设计方法。针对料场边坡存在的受软弱结构面控制的边坡整体稳定性、浅表层块体稳定性、碎裂岩体稳定性三种工程地质问题,在跟踪施工过程开展岩体结构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稳定性评价思路,开展高边坡稳定性评价。施工期动态支护设计按照“保证整体稳定,控制局部变形,顾全潜在失稳区域”的理念,通过定性评价确定不稳定区域并优先设计提交施工;针对施工中最易出现的块体变形和碎裂岩体变形,建立了合理的支护设计原则和严格的施工规定;对稳定性差、施工风险高、支护造价大的潜在不稳定区域,应及时地调整开挖方案,减少工程造价。实践表明,这套方法保证了料场高边坡的快速施工安全,减少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磁场计算的磁体力理论模型,对处于均匀横向周期时变磁场中的非线性铁磁悬臂梁式板动力分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定量研究,首先建立了铁磁悬臂梁式板的非线性动力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线性分析的多尺度法研究了铁磁悬壁板的共振分岔,最后,采用Floquet理论研究了该动力系统周期轨道的稳定性问题,数值给出了周期轨道的稳定性区域,Floquet理论研究了该动力系统周期轨道的稳定性问题,数值给出了周期轨道的稳定性区域,并分析了稳定区域与不稳定区域分界线上解的分叉情形。  相似文献   

9.
某高拱坝工程, 坝肩抗滑稳定的侧裂边界主要受与河流呈小角度斜交的随机结构面 (基体结构面 )控制。查明这类结构面的工程地质性状, 提出其量化评价指标, 对该高拱坝工程坝肩稳定性评价和相应设计参数的取值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基于大量的现场调查工作, 获取了侧裂结构面数万个现场实测数据。基于这些数据, 作者对侧裂结构面的发育状况和工程地质特征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坝肩抗力体部位侧裂结构面的工程分区。该分区采用结构面的发育密度作为指标, 能简明直观地描述抗力体部位结构面的发育状况和宏观连通特性。最后, 作者根据本文的研究成果, 从抗滑稳定的边界条件特性出发, 对该高拱坝工程坝肩抗滑稳定性条件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岩质边坡稳定性多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工程地质分析法为基础,针对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时评价指标多层次及多人参与的特点,应用系统工程与模糊数学知识,建立了岩质边坡稳定性多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的构成关系入手,构造了描述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的评价指标多层次有序评价树(MOET)结构,建立了MOET中评价指标的知识量化方法:包括4种隶属函数与集成式指标权重获取方法,给出了基于知识的模糊推理算法及其计算机程序框图,研制出岩质边坡稳定性多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系统(SM2FCERS2).实例证明该系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一)——理论与方法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推进到区域稳定动力学的研究层次上, 系统地构建了区域表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浅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深层稳定动力学、区域活动构造动力学、区域地震动力学、区域非稳定动力学过程及机制模式, 以及区域非稳定动力学环境下的地震工程效应、岩体失稳效应、场地失稳效应及建筑物抗断效应的综合研究及分析评价的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建兵 《力学学报》2006,14(1):5-12
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是密切相关的。活动构造可以直接引起地质灾害,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又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地质灾害,人类不恰当的工程活动还可以恶化地质构造环境而加剧地质灾害。在活动构造与环境灾害相关性研究方面,我国急待启动四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工作:基于现代大陆动力学的中国大陆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评价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的工程危害及其防治;地质灾害的内外动力耦合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3.
null     
null 《力学学报》2000,8(2):249-252
Based on the preferred plane theory for regional stability assessment, princIple and method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the model of back propagation (BP) neural network and its algorithm for the preferredfault recogni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Practical examples indicate that the new method using BP neural network to determine preferred fault is effective and the prediction result is good.  相似文献   

14.
区域稳定动力学研究(二)——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建兵 《力学学报》2001,9(1):12-16
区域稳定动力学是一个多源、多层次、多子系统、多影响因素的复合动力学系统, 本文提出了研究这一复合动力学系统的六个基本原则, 即连续性原则、立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非线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及工程实用原则。  相似文献   

15.
陈德基 《力学学报》1993,1(1):19-25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目前已进入关键的建没阶段。本文从区域稳定与地震危险性、水库区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水库诱发地震、坝址及建筑物工程地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五个方面论述三峡工程长期以来所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并着重对三峡工程区的地质地震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最后对这一巨型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AHP原理, 分析了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特点及区域环境因素的递阶结构体系, 指出了复杂条件下适合于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层次分析法, 并以甘肃省拟建的南阳渠水利工程为例, 论述了该方法的应用过程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工程地质学经过 5 0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 ,已由条件工程地质学、问题工程地质学以及随着环境文明时代的到来向着环境和灾害工程地质学发展。近 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带来的地面变形、滑坡、环境恶化和全球悬河化等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使工程地质地位和作用提高 ,学科在拓展。目前 ,我国已拥有一支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并已走向世界的工程地质工作队伍 ,形成了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