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根据2010—2016年在靖海湾与五垒岛湾进行的三疣梭子蟹放流前本底调查和放流后跟踪调查结果,对比分析靖海湾与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苗种的贡献率及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靖海湾与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资源量均较低,2010—2016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放流群体资源贡献率分别为50%,80%,90%,60%,81. 25%,76. 36%和92. 31%,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放流群体资源贡献率为分别为60%,50%,75%,75%,95%,85. 71%和72. 73%,放流群体贡献率较大.近7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苗种成活率分别为12. 86%,16. 33%,14. 24%,11. 37%,24. 87%,70. 32%和68. 88%,五垒岛湾苗种成活率分别为6. 86%,3. 42%,5. 68%,5. 84%,37. 76%,23. 85%和30. 86%,靖海湾放流苗种成活率略高于五垒岛湾.通过靖海湾与五垒岛湾三疣梭子蟹放流效果对比分析得出,增殖放流对三疣梭子蟹资源有极大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增殖放流后山东石岛近海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遗传特征的变化情况,对采自石岛近海2016年和2020年两个年份三疣梭子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均较高,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显示群体内部遗传差异大于群体间,且统计检验不显著,表明两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和单倍型邻接系统发育树(NJ)也显示两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由此可得,经增殖放流,石岛近海2016—2020年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并未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种质资源较好。  相似文献   

3.
增殖放流对山东半岛南部中国对虾资源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1—2016年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的本底调查及跟踪调查,初步掌握了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中国对虾的资源量在1 097. 75 t左右.结果显示:本底调查中,中国对虾的相对资源密度为0. 43尾·网~(-1)·h~(-1);放流10 d后的跟踪调查中,其相对资源密度为2. 60尾·网~(-1)·h~(-1); 6年内中国对虾的平均放流群体比例达到了97. 16%,平均回捕率为1. 64%,平均可捕量为832. 88 t.数据表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中国对虾自然资源量均较低,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通过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资源量显著增大,有效缓解了渔业生产对中国对虾自然资源的捕捞压力,对山东南部的中国对虾资源补充和资源修复方面均起到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两个方面研究了三疣梭子蟹的雌性生殖系统。卵巢壁薄,由外膜和内生殖上皮构成。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和薄层肌肉构成,它有许多延伸物伸入卵巢中把卵巢分成一个个小区。内生殖上皮不断增产生生殖带,其中含有卵原细胞等各阶段雌性生殖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原细胞较小,核圆形,核仁不明显。初级卵母细胞核开始增大,由于核质增多而逐渐呈空泡状,核仁圆形。卵母细胞胞质内的卵黄逐渐积累增多而发育为成熟卵母细胞。卵  相似文献   

5.
对五垒岛湾2010—2015年的海蜇增殖放流前本底资源量和增殖放流后资源增加量进行调查,采用扫海面积法进行估算,并对每年的海蜇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比例及放流苗种的阶段成活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10—2015年,海蜇增殖放流10 d后,放流群体占总资源数量比例分别为74.95%、94.68%、100%、94.45%、90.46%、92.58%,五垒岛湾海域海蜇自然群体资源量较低,放流群体海蜇资源起到了明显的补充作用;放流苗种在放流10 d后的阶段成活率分别为0.31%、0.44%、0.73%、0.88%、0.69%、0.96%,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成活率仍偏低.  相似文献   

6.
三疣梭子蟹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组织学、组织化学二个方面研究了三疣梭子蟹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的组织结构都由基本的四层构成,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是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基膜构成的.除中肠外,其余部分管壁上皮表面分别被有弹性蛋白、胶原蛋白、粘蛋白和几丁质骨片等结构.在食道和后肠壁结缔组织中分别有食道腺和后肠腺,其分泌物为酸性粘多糖.肌层均为横纹肌.消化管的外膜均主要由疏构结缔组织构成.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由无数的肝小管组成,每一小管均由位于基膜上的一层细胞构成.根据形态和功能,可把这些细胞分为四种类型:即分泌细胞(B细胞)、吸收细胞(F细胞)、储存细胞(R细胞)和胚细胞(E细胞).  相似文献   

7.
三疣梭子蟹幼体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三疣梭子蟹的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起源于外胚层,腔内有角质衬里,中肠起源 内胚层,腔内玩角质层,消化管壁均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有肠包括口腔、食道和胃,食道壁内褶形成食道嵴的折叠程度以及食道放射肌的排列随幼体发育而增加。胃的结构复杂,其内的角质层特民前部的胃磨徨部的腺滤器。胃磨、腺滤器、贲门胃和幽门胃之间的比例以及贲门-幽门瓣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变化明显。中肠的前端背面有一对前盲囊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试验经110d养殖,收获305.6kg,平均每只增重率87.8%,投入产出比1:2.22,并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年三疣梭子蟹放流前后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借助大型多元统计软件PRIMER的聚类分析、多维排序尺度、相似性分析以及生物量丰度曲线分析功能,对山东半岛南部各放流海湾渔业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时间段内,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R=0.073,P>0.05),各放流海湾的群落优势种在放流以后发生改变,以甲壳类为优势种主体,并成为组群划分的决定性因素,但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基本不变;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的变化表明,增殖放流以及鱼群洄游虽然对群落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
三疣梭子蟹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组织学、组织化学两个方面研究了三疣梭子蟹的雄性生殖系统.其精巢是由无数的生殖小管盘绕成的.小管壁由位于基膜上的大部分生精上皮和少量管壁上皮构成.生精上皮不断向管腔中增殖,产生了不同的生殖带.生殖小管间充填着结缔组织,内有血管和神经等分布.前、中、后输精管壁组织结构相似,均由位于基膜上的单层柱状上皮和其外侧的环形横纹肌构成,上皮细胞具分泌功能.射精管壁亦由单层柱状上皮及内纵、外环两层横纹肌组成.精巢的发育有季节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舟山海域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抱卵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和比较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亲本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生殖力和单个卵重等指标,结果表明:1.人工育苗用野生三疣梭子蟹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蟹(P<0.05);2.野生三疣梭子蟹的平均生殖力(Fecundity,粒/g)和单个卵重也大于池塘养殖梭子蟹,但是由于变异系数较大,并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3.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抱卵量与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相关系数高于野生梭子蟹,无论野生还是池塘养殖梭子蟹的抱卵量与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呈正相关,且抱卵量与甲壳长的相关系数最高。从而,总结出了利用三疣梭子蟹的甲壳长和甲壳宽来预测其抱卵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壳寡糖对三疣梭子蟹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壳寡糖对三疣梭子蟹免疫功能的影响,设置了含壳寡糖0.0、0.5、1.0、1.5和2.0g/kg(分别为T0、T1、T2、T3和T4组)的5组试验饲料饲喂三疣梭子蟹,分别在第10 d、20 d和30 d取血清进行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溶菌酶(LSZ)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试验结束时测定血细胞的密度.结果显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壳寡糖可以显著性提高ACP、T-SOD、LSZ、POD活力(P<0.05),对PO和AKP活力促进效果不显著(P>0.05).壳寡糖可以显著提高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密度(P<0.05),对3种血细胞所占比例有一定的影响(P>0.05).综合考虑,T2、T3组对三疣梭子蟹免疫促进效果较好,建议基础饲料中壳寡糖添加量为1.0~1.5g/kg.  相似文献   

13.
三疣梭子蟹病原菌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患病三疣梭子蟹样本中的病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普通营养琼脂及zobell2216E海水营养琼脂分离患病样本中的病原菌。采用细菌常规生化鉴定方法,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采用16SrR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进一步明确该病原菌的分类学地位。采用人工感染实验的方法,证明分离菌株是三疣梭子蟹致病病原菌。该菌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阳性,葡萄糖发酵型,在低于10 g/L的NaCl胨水中不生长。16SrRNA和gyrB基因与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同源序列具有99%的相似性。分离菌株对三疣梭子蟹有明显的致病性。需钠弧菌是引起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石桥镇九里村三疣梭子蟹严重死亡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的变化.1)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在7~9月间,此阶段卵黄生成以内源性合成为主,卵母细胞核物质外输明显,胞浆内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正在进行卵黄物质的内源性合成;3)卵黄发生后期在10月至第二年4月间,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卵母细胞借助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卵黄物质合成,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间的界线逐渐消失,部分卵泡细胞由于胞质大量输出仅见胞核,此时内源性卵黄合成仍然存在;4)排卵后,由于大量成熟卵细胞的排出,卵巢组织存在大量的基膜,残留成熟卵母细胞中的卵黄物质已经解体,卵黄颗粒自中央向边缘逐渐松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比较2个不同海域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肌肉的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肌肉中的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元素、核苷酸、甜菜碱和胆固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标准进行营养品质评价,并针对营养组成、风味物质含量同产地之间的关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个不同海域的三疣梭子蟹在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甜菜碱等营养组成上差异显著。浙江台州海域野生雄蟹肌肉蛋白质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山东日照海域野生雄蟹,差异显著(P<0.05);浙江台州海域野生三疣梭子蟹肌肉中肌苷酸含量、甜菜碱含量均显著高于山东日照海域(P<0.05)。研究发现,2个海域野生三疣梭子蟹肌肉中营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并对其风味及营养价值产生影响,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基因、摄食饵料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2种三疣梭子蟹居群样线粒体C弘b和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探讨其遗传变异,为种质资源的管理、保存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山东潍坊和福建厦门两个不同居群的三疣梭子蟹样,提取其线粒体DNA.由Genebank获得三疣梭子蟹完整线粒体DNA序列(登陆号:NC_005037),设计扩增Cyt b和S-rRNA基因片段引物,经PCR扩增获得预期产物,纯化后测序.结果:以提取的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特异性强的Cyt b和S-rRNA基因片段,与预期条带长度429bp和465bp吻合;2个基因片段的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Cyt b基因片段有3个位点发生了突变,S-rRNA只有1个位点发生了突变;在两种居群的4个突变位点中,2个位置突变为相同的碱基,且所有突变位点均呈转换方式.结论:Cyt b基因序列比S-rRNA基因序列具有相对高的突变率;研究的2个基因片段的突变位点的碱基置换主要呈转换方式;来自2个三疣梭子蟹居群样本的线粒体S-rRNA基因的突变发生在同一位点且突变为相同碱基,表明2个居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用Max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兔抗人GnRH受体的多克隆抗体,对雄性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神经器官(视神经节、脑神经节和胸神经团)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显示: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物质在雄性三疣梭子蟹视神经节、脑神经节和胸神经团的多个部位都有较为广泛的存在,定位在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和神经髓质中,不同神经器官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强度有一定的差异.三疣梭子蟹神经器官存在GnRH受体的免疫阳性物质,为GnRH参与其神经调节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