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型尾式卟啉-三乙胺和吡啶季铵盐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新合成的三个尾式卟啉季铵盐的红外光谱吸收带进行了归属和总结。讨论了红外吸收频率随取代基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不同链长时的诱导效应对=C-O-C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合成了4种新的N-甲基麻黄素或奎宁手性季铵盐-卟啉化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确定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型尾式卟啉吡啶季铵盐对锌离子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尾式卟啉吡啶季铵盐5-「4-(4-吡啶丁氧基)苯基」-10,15,20-三(4-氯苯基)卟啉溴化物与锌的反应条件。PH=10.0,在吡啶存在下于沸水浴中加热15min,其与Zn^2+形成1:1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428.6nm,在此条件下试剂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18.2nm,相差10nm,配合物摩尔吸光系数4.64×10^5L·mol·cm^-1,锌在0-1.2μg/10mL  相似文献   

4.
新型卟啉吡啶季铵盐与铜(Ⅱ)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在不使用表面活性剂情况下,新型卟啉试剂溴化5-[4-(4-吡啶丁氧基)苯基]-10,15,20-三(4-甲氧基苯基)卟啉与铜(Ⅱ)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pH=5-7时,铜(Ⅱ)与此卟啉形成了稳定配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37×105L·mol-1·cm-1,铜浓度在0-1.2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配合物组成的摩尔比为Cu∶卟啉吡啶季铵盐=1∶2,本方法应用于环境水样中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尾式卟啉-三乙胺和吡啶季铵盐的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善卟啉显色剂对金属离子选择性较差的缺点,新合成了尾式卟啉-三乙胺季铵盐和吡啶季铵盐六种化合物,对新化合物进行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用NMR和IR研究其化合物的结构,并讨论六种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关系特征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卟啉显色剂对金属离子选择性较差的缺点,新合成了不同链长尾式卟啉--三乙胺季铵直力吡季铵盐六种化合物,对新化合物进行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用NMR和IR研究其化合物的结构,并讨论六种化合物核磁共振谱关系特征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7.
用已合成且确证其结构的吡啶卟啉季铵盐,合成了它们的金属配合物,通过IR,UV表征了它们的结构.探讨了它们的合成、分离条件及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志华 《光谱实验室》2007,24(2):206-208
研究了在不使用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新型卟啉吡啶季铵盐溴化5-[4-N-(甲氧基)苄铵基吡啶基]-10,15,20-三(4-N-吡啶基)卟啉对铜(I)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1.2时卟啉与Cu2 形成了稳定的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23nm,试剂与Cu2 络合比为1: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24×105L·mol-1·cm-1,铜含量在0-0.8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该方法应用于环境水样中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尾式卟啉吡啶季铵盐对锌离子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尾式卟啉吡啶季铵盐5-[4-(4-吡啶丁氧基)苯基]-10,15,20-三(4-氯苯基)卟啉溴化物与锌的反应条件。pH=10.0,在吡啶存在下,于沸水浴中加热15min,其与Zn2+形成1∶1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428.6nm,在此条件下试剂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18.2nm,相差10nm,配合物摩尔吸光系数4.64×105L·mol-1·cm-1,锌在0—1.2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相关系数r=0.9888,本法是目前报道的分光光度法测定锌的最灵敏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三种新型不同链长尾式卟啉 -吡啶季铵盐与Cu2 的显色反应条件 ,其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 4 13nm(Ⅰ ) ,(Ⅱ ) ;4 14nm(Ⅲ )。在相同条件下 ,试剂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 4 4 3 5nm(Ⅰ ) ;4 4 4nm(Ⅱ ) ;4 4 6nm(Ⅲ )。对比度大约 30nm。试剂与铜络合比均为 1∶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Ⅰ ) 3 4× 10 5,(Ⅱ )2 9× 10 5;(Ⅲ ) 2 5× 10 5L·mol-1·cm-1,铜含量分别在 (Ⅰ ) 0~ 0 5 μg·( 10mL) -1;(Ⅱ ) 0~ 0 6 μg·( 10mL) -1;(Ⅲ ) 0~ 1 0 μg·( 10mL) -1内符合比尔定律 ,可用于痕量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种新型水溶性卟啶卟啉季铵盐即溴化5-[(4-N-芐基)吡啶基]10,15,20-(4-N-吡啶基)卟啉,研究了该试剂与锌的显色反应.在pH2.5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盐酸缓冲溶液中,形成了配位比为1:1的配合物,基最大吸收波长λ=424nm,表现摩尔吸光系数ε=2.03×105L·mol-1·cm-1.在0-1.2μg/10mL范围内吸光度与锌质量浓度关系符合比耳定律,该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本法应用于环境水试样中痕量锌离子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几种新型手性季铵盐-卟啉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钦  韩士田 《光谱实验室》2000,17(1):91-93,94
本文合成了四个新的N-甲基麻黄素或奎宁手性季铵盐-卟啉化合物,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确定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合成了 4种新的 N-甲基麻黄素或奎宁手性季铵盐 -卟啉化合物 ,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 -可见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确定了其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魔芋葡甘聚糖为载体,以硝酸铈铵作引发剂,用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为活性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季铵盐型魔芋葡甘聚糖衍生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DSC和激光粒度Zeta电位仪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和测定,用悬菌定量实验研究了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1)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铵通过其双键接枝到魔芋葡甘聚糖表面,接枝率随着季铵盐单体的用量增加而提高;(2)魔芋葡甘聚糖的零电位在pH 4.5,魔芋葡甘聚糖季铵盐衍生物的零电位在pH 9.9,季铵基的引入使其零电位发生了较大的位移;(3)所制备的魔芋葡甘聚糖季铵盐衍生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在振荡作用15 min后,平均杀菌率分别为99.99%,99.99%和98.13%。  相似文献   

15.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阴离子偶氮染料甲基橙(MO)与3种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远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表面活性剂与染料形成聚集体,反映为吸收带蓝移并伴随着吸收强度下降.继续加入表面活性剂,引起染料在阳离子胶束中的特征吸收.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CMC及以上时,混合溶液的λ<,max>...  相似文献   

16.
两种新型二氯代苯基卟啉-5-氟尿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5-[4-(5-溴戊氧基)苯基]-10,15,20-三(3,4-二氯苯基)卟啉或5-[4-(6-溴己氧基)苯基]-10,15,20-三(3,4-二氯苯基)卟啉与5-氟尿嘧啶反应,合成了1-[5-(4-戊氧苯基)-10,15,20-三(3,4-二氯苯基)卟啉]-5-氟尿嘧啶(A)和1-[5-(4-己氧苯基)-10,15,20-三(3,4-二氯苯基)卟啉]-5-氟尿嘧啶(B),产率分别为29.92%和30.01%。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表征了其结构。对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DMF为溶剂,反应温度为115℃,反应时间2h,产率较高;采用硅胶G(200—300目)装柱,以氯仿和氯仿∶乙醚(V∶V=50∶1)为洗脱液,柱层析,再用氯仿:丙酮(V∶V=7∶1)洗脱产品色带,分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种新型L-丙氢酸尾式卟啉及其锌配合物,测试并研究了它们在4000-400cm^-1范围内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主要谱带进行了经验归属,研究发现,在锌配合物的谱带中3316.9cm^-1、965.8cm^-1和728.cm^-1谱带消失,而在1002cm^-1处出现了四苯基卟啉衍生物所特有的卟啉环骨架的强吸收带,这是Zn(Ⅱ)离子与氨基酸尾式卟啉形成配合物的显著特征。卟啉环的结构敏感谱带出现在1470、1442、1350、1002、994和796cm^-1处。  相似文献   

18.
以丙酸、乙酸、硝基苯为溶剂一步法合成了四-(二甲氨基苯基)卟啉(T(DMAP)P),并采用氯仿-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合成了其与Zn2+,Mn2+,Tb3+三种离子的配合物,考察了溶剂种类、温度、时间对反应的影响,探讨了卟啉与金属盐反应两者用量的最佳比例,在较温和条件下合成了卟啉金属配合物,避免了高温合成金属卟啉不稳定现象。利用元素分析,IR,UV-Vis等方法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考察了不同浓度及温度下卟啉配合物的电导率并计算了其摩尔电导率。实验结果发现,卟啉与铽离子配合物摩尔电导率远大于锌、锰配合物。实验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反应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分子光谱性能的差异。与四苯基卟啉相比,T(DMAP)P及其金属配合物UV-Vis光谱均发生红移,探讨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