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水溶液中对二甲氨基苯甲(DMABA)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的胶束效应.胶束能促进DMABA的TICT过程,并导致DMABA的总荧光量子产率提高和TICT荧光峰的显著蓝移,DMABA的TICT荧光强度与正常荧光带的强度之比与DMABA的浓度之间有线性关系,胶束存在时该直线的斜率提高,认为DMABA的TICT激发态涉及两个DMABA分子,并且影响DMABA的TICT激发态相对布居的主要因素是其与相应的三重态和基态的能隙.讨论了DMABA的TICT激发态的可能结构及胶束效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胶束中的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研究可在更近层次上模拟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的原初过程[‘,’].因J已考察外加物对胶束中TICT的影响对于人。调节植物的光合作用以至植物的生长均有潜在的指导意义.显然了解外加物对胶束中uCT的影响情况并阐明其影响途径是。作的两个重要环节.这类。作迄今尚少见报导.前文问我们曾考察了无机盐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溪化接(CTMAB)胶束中对二甲胺基苯甲酸(DMABOA)的TICT的影响,从胶束界面反离子结合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了盐效应的本质.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利用TICT的rt重荧光(dualfluorescenc…  相似文献   

3.
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水溶液中,对二甲氨基苯甲酸(DMABOA)的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带随着胶束的形成而显著蓝移,同时伴随着TICT荧光与正常荧光带强度比Ia/Ib和总荧光强度If的增大;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LS胶束的形成并未引起TICT荧光带位置和Ia/Ib的变化,仅使If提高(较在CTMAB胶束中的小)。实验发现的胶速疏水核中的TICT行为与纯有机溶剂中不同,DMABOA与  相似文献   

4.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体通常具有典型的双重荧光发射,其中短波荧光带(b带)对应正常激发态,长波荧光带(a带)对应TICT激发态。由于TICT态涉及一个完整的电荷转移,具有较大的偶极矩,其荧光发射体现出明显的溶剂极性相关性,因此适于作为一种新的荧光探针。前文已报道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DMABA)的TICT荧光性质研究β-环糊精(β-CD)和胶束的微环境效应。本文利用DMABA的TICT荧光性质研究了β-CD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混合介质的性质,旨在阐明二者相互作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对二甲基胺基苯甲醛(DMABA)的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的微环境效应。在纯水及β-CD水溶液中均观察到了DMABA的TICT的典型的双重荧光发射,β-CD对DMABA的TICT荧光性质有显著影响。实验还观察到TICT荧光带与正常荧光带强度比与DMABA浓度有线性关系,β-CD的引入使该线性斜率提高。结合吸收光谱结果讨论了DMABA的TICT激发态性质,DMABA与β-CD的作用方式和β-CD微环境效应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宗李燕  方云  夏咏梅  刘雪锋  陶可鑫 《化学学报》2004,62(23):2292-2296
用表面张力和稳态荧光猝灭技术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乙烯(n)醚(AEO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团簇化体系,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建立AEOn与BSA的团簇化热力学模型.从ΔH°>0,ΔS°>0及ΔG°<0可以推知,AEOn束缚胶束与BSA形成软物质团簇是熵驱动的超分子自组装过程,其间的超分子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团簇化过程的(ΔG°)clu与表面活性剂自由胶束化过程的(ΔG°)mic皆小于零,且c1<cmc,可以圆满解释在团簇化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形成束缚胶束并与大分子经超分子自组装形成软团簇在先,而表面活性剂分子自组装形成自由胶束在后的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7.
选用对二乙氨基苯甲酸钠(SDEAB)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酸钠(SDMAB)作为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荧光探针, 表征了甲基修饰化所引起的β-CD空腔微环境的变化, 得出环糊精的非极性空腔有利于对二烷氨基苯甲酸型分子的TICT态形成的结论。以甲醇的测定为例, 展示了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作为荧光探针的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8.
DMABN在表面活性剂胶束水溶液中的荧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对二甲氨基苯甲腈(DMABN)在各种胶束水溶液中的荧光光谱性质, 发现不同胶束栅栏层区域的不同性质影响了探针的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特性. 对离子型胶束, 头基电场是主要影响因素, 促进了DMABN分子TICT态的形成, 反离子解离度琢越大, 胶束溶液中的Ia/Ib越强. 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中, 聚氧乙烯链环外壳包裹的大量水使其氢键影响明显, 而很短的聚氧乙烯链还可能带来端基氢的氢键作用. 从DMABN的光物理特性看, 欲将胶束作为分散载体利用其TICT态特性, 选择反离子解离度较大的阴离子胶束(例如SDS或SDSO)较好.  相似文献   

9.
戴玉华  吴飞鹏  李妙贞  王尔鑑 《化学学报》2005,63(14):1329-1334
采用粘度法、荧光探针和透射电镜研究了新型疏水缔合聚合物P(AM/POEA)和表面活性剂SDS和CTAB在水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聚合物P(AM/POEA)结构中, 疏水体(2-苯氧乙基丙烯酸酯)呈嵌段状无序地分布在聚丙烯酰胺主链上. 这类聚合物很容易和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 通过疏水缔合, 形成混合胶束状聚集体, 导致溶液粘度剧增. 随聚合物溶液中SDS的加入, 溶液粘度发生大幅度起伏变化, 出现最大值. 粘度最大值对应的表面活性剂浓度cS,max位于表面活性剂CMC附近, 并发现它的位置不随聚合物微结构而变化. 然而它们缔合作用的增粘程度却与聚合物疏水体含量XH及疏水嵌段尺寸NH有关. 在实验浓度范围内, XHNH愈大, 溶液的粘度越高. 此外用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到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体系中聚集体的交联结构形貌.  相似文献   

10.
采用芘作为外源荧光探针,对4种类型表面活性剂(RL,SDS,CTAB和Tween 80)的胶束化过程及其与纤维素酶、漆酶缔合的特征进行探讨。在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01~4倍CMC(临界胶束浓度)条件下,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所引起的芘荧光行为变化存在差异。结果表明:芘荧光强度的变化与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浓度和荧光猝灭因子有关。纤维素酶因与表面活性剂和芘发生疏水性吸附,使芘荧光I1/I3值减小。而在漆酶介入下,芘的荧光强度显著减小,但I1/I3值与不含酶体系的特征相似,这与漆酶中含有Cu2+以及漆酶的强亲水性有关。在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生物表面活性剂RL与酶缔合的稳定性高于SDS。  相似文献   

11.
皮瑛瑛  尚亚卓  刘洪来  胡英 《化学学报》2005,63(14):1281-1287
摘要 采用荧光探针法和电导法研究了正离子偶联表面活性剂(C12H25(CH3)2N-(CH2)6-N(CH3)2C12H25•2Br) (12-6-12• 2Br)和带相反电荷聚电解质聚丙烯酸钠(NaP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由于静电相互作用, 12-6-12•2Br和NaPA之间可以形成类胶束或复合物. 对比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MAB)与NaPA复配体系的荧光光谱, 发现偶联表面活性剂与NaPA的相互作用强于传统表面活性剂. 此外, 还研究了盐和醇对偶联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酸钠的复配体系微极性的影响, 发现盐和醇对表面活性剂在聚电解质上形成类胶束和复合物的溶解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本工作中,我们利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两亲性表面活性剂构型及浓度对Sn(MSA)2类电镀液体相溶液与铜基板周围电镀液微观结构的影响,从分子水平系统考察了主盐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甲醛添加剂的分布和聚集情况,及其与铜基板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A4B12型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链段(A4)协同效应较强,易在溶液中形成胶束,在基板上吸附能力有限;A2B12A2疏水链较短,B6A4B6疏水链居中,该两种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难以聚集,易充分吸附于基板之上;(AB3)4型表面活性剂在体相溶液中充分分散,在基板上的吸附能力有限.A2B12A2及B6A4B6型表面活性剂的充分吸附,有助于金属离子及甲醛添...  相似文献   

13.
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 ,电荷均匀分布在分子长链并形成点静电场 ,容易吸附带异性电荷的探针色体。研究了利用微相吸附 光谱修正 (MPASC)技术分析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与荧光桃红B(PB)的结合反应 ,并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在微量分析中的增效机理。结果表明 ,PB CTMAB作用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 ,产物结合比为 2∶1,结合常数为 3.4 6× 10 5(15°) ,摩尔吸光系数 (5 6 5nm)ε =1.14× 10 5L·mol- 1·cm- 1,胶束聚集态 (PB2 CTMAB) 78,定量测定了样品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 ,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尼罗红在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的荧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翠英  赵剑曦  宋利 《化学学报》2009,67(5):381-386
尼罗红(NR)分子具有大的芳香环和基态时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吸电子基, 它对增溶在表面活性剂胶束栅栏层的环境尤其敏感, 在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2TABr)胶束水溶液中表现为双重荧光, 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位于578和630 nm.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的反离子解离度大于C12TABr胶束, 这不仅增大了NR周边环境的极性, 也增多了溶剂化水, 导致与NR氢键作用增强, 荧光强度低于C12TABr, 但有效促进了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激发态形成, 其布居甚至可达到98%以上, 表观上仅出现了在634 nm的单重荧光峰. NR对环境的敏感特性很好地反映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初始形成胶束的残缺结构信息, 是检测这类具有强烈相互作用两亲分子聚集行为的良好探针.  相似文献   

15.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3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S)与茜素红(Alizarin red,AR)间的相互作用.在pH 6.6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当CS的浓度较低时,CS的加入使AR的荧光猝灭,而高浓度时却使荧光增强.因此认为低浓度时CS单体与AR形成稳定离子缔合物使体系荧光猝灭,而高浓度时则形成胶束抑制缔合物的形成而表现出胶束的增溶增敏特性.在0.1~30.0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变化与CS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018 mg/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0.025mg/L(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和0.032 mg/L(氯化十四烷基二甲基苄铵,Zeph).该方法用于水样中CS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9%~103%.  相似文献   

16.
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研究已有170余年历史, 其结构和性能随着合成方法和应用需求的发展而不断革新, 已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标记、探针和生物成像中.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对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的亮度、稳定性和开关性能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为染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当前, 化学工作者也将更多精力聚焦在染料结构改造提升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的亮度与光稳定性. 激发态扭转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是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中主要的非辐射衰减途径之一. 因而, 抑制TICT能够很好地提升染料的亮度和光稳定性, 并成为目前针对超分辨成像技术发展高亮度和光稳定性的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的主要方法. 本综述首先简要回顾了TICT的机制和发展过程, 而后重点介绍近些年通过抑制TICT策略来提升不同结构有机小分子荧光染料光谱性能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荧光分子芘在磺基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聚集体中的增溶现象.结果表明,芘分子自发地自溶液中增溶进入胶束疏水内核的栅栏层区域.当胶束溶液中芘分子的局部浓度增大时,两个芘分子可以同时增溶进胶束的栅栏层区域,此时两个芘分子形成π-π共轭堆积的激发态络合物.但是由于荧光分子之间的弱兀.兀相互作用,激发态络合物在胶束中是不稳定的,表现为两个芘分子的多次结合和分离.模拟表明,分子动力学方法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荧光探针分子在表面活性剂胶束中的增溶位点,解释荧光分子在胶束中的动力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采用1HNMR弛豫、自扩散系数和二维相敏(2DNOESY)实验研究了正十四烷基硫酸钠[n-CH3(CH2)13OSO3Na(STS)]和正十四烷基聚氧乙烯醚(3)[n-CH3(CH2)13O(C2H4O)3H(C14E3)]在溶液中的自聚集以及二者混合后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TS与C14E3混合后存在相互作用,并形成混合胶束;弛豫实验表明,混合胶束中STS疏水链质子运动更加受阻,C14E3的α-(4″)和β-CH2(3″)处链堆积紧密.C14E3的亲水端(CH2CH20)3链卷曲紧贴在疏水壳表面外链堆积较紧密处.自扩散系数测量表明,混合胶束比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大.单一非离子型胶束和混合胶束的亲水端(CH2CH20)3(5″)链构成相应较软和松散的外壳.单一C14E3在极性溶剂氯仿溶液中,质子运动比在水中自由度大,但2DNOESY谱中出现了少量分子间的交叉峰,也可能形成了一些小的聚集体.  相似文献   

19.
用光谱法研究了荧光分子4-二氰乙烯基-N,N-二甲基苯胺(DCV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氧乙烯(23)月桂醚(BRIJ35)、十二烷基三甲溴化铵(DTAB)胶束间的相互作用.与在水中相比,在上述3类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探针的荧光强度分别增加到3.3、5.4和5.1倍;最大发射波长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分别蓝移了5、11和9nm.由此可知,DCVA在DTAB和BRIJ35胶束中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相似,而在SDS胶束中DCVA所处微环境的极性较大.通过DCVA在3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荧光强度,计算出了DCVA与其胶束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103、1.4×103和8.8×102.  相似文献   

20.
交叉共轭型烯酮化合物分子内的电荷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有关分子内电行转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光谱、光物理并为的研究引起^们极大的兴趣[1-4].这类化合物在激发态时常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性能,如出现扭曲的分子内电行转移(TICT)现象,并在荧光光谱中出现奇特的K重发光和在荧光强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上出现反常等[5].TICT态的形成强烈的依赖于化合物分子本身的结构,屯依赖于化合物分子所处环境的极性、温度和粘度等因素同.带有强给电子基(CH3卜N烁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有效的光敏剂.它广泛的应用于如光引发聚合、全息成像[7-8]等不同领域.同时其光谱及光物理行为的研究也已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