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3年沃森(Wotson)和克里克(Crick)提出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使人类对生命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进而试图从分子水平上准确无误地复制出与母本完全一致的子代DNA双链。然而,DNA复制的精确性也是相对的。由于种种原因,任何生物的DNA在复制过程中其碱基都  相似文献   

2.
常贯儒  陈国平 《科技信息》2007,198(24):339-340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烷基化试剂对DNA碱基不同位点的修饰、由修饰而产生的DNA损伤机理及相应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研究蜀本草多糖对植物DNA损伤的修复作用,以蜀本草为原料,通过热水提法提取蜀本草多糖。经过浓缩、脱色、脱蛋白获得蜀本草多糖粗品。用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处理生长中的蚕豆幼苗,72 h后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蚕豆幼苗DNA损伤情况;采用不同浓度的蜀本草粗多糖溶液培养受损的蚕豆幼苗,检测其对蚕豆幼苗DNA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20μmol CuSO_4对蚕豆幼苗叶片细胞诱导出了明显的DNA迁移。用蜀本草多糖溶液培养此浓度CuSO_4胁迫受损的蚕豆幼苗,其DNA受损情况得到一定改善,当蜀本草多糖浓度为200μmol时,彗星图像尾部明显缩短,修复效果明显。蜀本草多糖对植物DNA损伤修复存在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具体机制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可用于生物DNA损伤研究的几种方法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32P后标记法检测DNA加合物;碱洗提法检测DAN双链和单链断裂,DNA-DNA交联和DNA-蛋白质交联;单细胞微凝胶电泳检测单个细胞DNA断裂和碱不位点,以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微核实验等于海洋生物DNA损伤检测的方法。对各种方法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渗调修复黄瓜陈种子基因组DNA损伤的RAPD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Vc,CaCl2,PEG及其组合对自然老化的黄瓜种子进行渗调处理,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处理前后的种子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渗调作用可以修复黄瓜陈种子的DNA损伤.修复效果与种子贮藏时间有关,贮藏半年的种子渗调处理前后RAPD产物差异不明显,贮藏1~2a的陈种子修复的效果好,表现为分子量高的DNA重新合成,RAPD扩增条带增多,亮度增加;贮藏3a的陈种子修复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依次电聚合硫堇(PTh)膜、电沉积普鲁士蓝包金纳米粒子(PB@Au)、电沉积纳米金粒子(Au NPs),利用Au NPs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进而固定双链DNA(dsDNA),制备一种电流型DNA传感器(GCE/PTh/PB@Au/Au NPs/dsDNA).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EIS)和循环伏安法(CV)对dsDNA修饰电极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MB)为杂交指示剂,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Pb2+对DNA的损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利用所制备的GCE/PTh/PB@Au/Au NPs/dsDNA可以高灵敏地测定铅金属离子对dsDNA损伤的程度,在2545℃温度范围内,Pb2+对DNA的损伤速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Pb2+浓度越大对DNA的损伤越严重,即使微量的Pb2+对DNA也有明显的损伤.所制备的传感器灵敏准确,可用于其他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以及基因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摘要: 以日本三角涡虫( Dugesia japonica) 为实验材料,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研究Pb2 + 、Cd2 + 胁迫下日本三角涡虫体细 胞DNA 损伤情况以及绿豆浸出液对DNA 损伤的保护和修复机制。采用浓度为120 mg /L 的Pb( NO3 ) 2 和1 mg /L 的CdCl2 溶液分别处理涡虫,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24 h 后三角涡虫DNA 损伤情况。同时增加 由绿豆浸出液进行修复的2 组对照以研究绿豆对于DNA 重金属损伤后的修复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Pb2 + 、Cd2 + 胁迫使日本三角涡虫DNA 交联程度增加,并引起DNA 链的断裂; 绿豆浸出液对于由Cd2 + 胁迫引起的DNA 损伤修 复作用较好。而对于Pb2 + 胁迫,在绿豆浸出液与Pb2 + 同时培养的对照组中,推测该浸出液可能使Pb2 + 形成沉淀从 而减小Pb2 + 浓度,因此使DNA 损伤修复具有较好效果,对已经由Pb2 + 胁迫造成损伤的DNA,修复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8.
生物修复法治理海洋石油污染被认为是最经济、最彻底、最有效的恢复手段.通过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转化过程以及降解机理分析了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溢油生物修复的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的生物修复技术应是多种方法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胆囊腺癌、癌旁组织、腺瘤性息肉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DNA损伤修复蛋白hMSH2和hMLH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胆囊腺癌108例、癌旁组织46例、腺瘤性息肉15例和慢性胆囊炎35例手术切除标本常规作石蜡包埋切片,采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检测hMSH2和hMLH1.结果 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胆囊腺癌分别为50.0%和49.1%、评分分别为2.2±1.9和2.2±1.8,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4.8%和87.0%;评分分别为3.9±1.3和4.2±1.2)、腺瘤性息肉(阳性率分别为80.0%和86.7%;评分分别为3.7±1.3和4.0±1.1)及慢性胆囊炎组织(阳性率分别为88.6%和88.6%;评分分别为4.1±1.1和3.9±1.1)(P<0.05);不同类型良性病变中2种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hMSH2和hMLH1表达阴性的良性病变胆囊上皮均呈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理形态学表现.腺瘤癌变或高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的病例hMSH2和hMLH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均明显地高于低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病例(P<0.05);2种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有无胆囊结石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DNA损伤修复蛋白表达水平均为反映胆囊腺癌发生、进展、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标记物,检测其表达水平对指导预防和早期发现、临床化疗胆囊癌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PARP酶(聚ADP核糖基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对于DNA损伤修复具有重要功能,正常细胞及其癌变细胞的该酶对抑制剂的敏感程度可能会有差异。为此,通过姐妹染色体交换频率,带报告基因的质粒转化频率,以及彗星测定等方法,对DNA的损伤修复进行初步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正常细胞和癌变细胞PARP酶在抑制剂作用下酶活性都会降低,但是癌变细胞的PARP酶对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0 引言 D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在机体的生长过程中,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而产生损伤,从而直接影响DNA的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影响细胞生长、发育、遗传、代谢和繁殖等生命基本过程,还会造成细胞突变、癌变、老化甚至死亡.因此,对DNA损伤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生命体的基本过程,而且还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甚至新的基因治疗药物的发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鉴于日益突出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修复技术的优越性,对滨海湿地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从有机污染及重金属污染方面阐述了生物修复的两大技术应用:微生物修复及植物修复,然后提出最佳的修复技术——植物-微生物联合生物修复,最后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滨海湿地的修复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物修复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系统介绍了生物修复的概念、原理、类型,回顾了国内外生物修复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了国内生物修复在受污染的土壤、水体方面的应用及进展,并指出了生物修复所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曹来发 《甘肃科技》2002,18(6):76-76
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 ;有机构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 ,核酸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即DNA ,由腺嘌呤 (A)、鸟嘌呤 (G)、胞嘧啶(C)、胸腺嘧啶 (T)四种核苷酸组成。处在不同状态下 ,它们可产生有信息和无信息的变化 ,这激起了科学家们研制生物电子元件的灵感———生物计算机 (生物电脑 ) ,有可能在 2 1世纪被推向世界科技舞台。核糖核酸即RNA ,由腺嘌呤 (A)、鸟嘌呤 (G)、胞嘧啶 (C)、尿嘧啶 (U)四种核苷酸组成。它们有不同的排列顺序 ,构成了不同的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病理改变、分类以及影响神经修复效果的因素。强调目前临床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依据是Seddon和Sunderland分类,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是借助于显微外科技术尽早修复,神经的修复应无张力下进行。应采用端端吻合修复。自体神经移植仍然是临床治疗长距离损伤的重要手段;当不能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时,可以应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或自体组织移植;可生物降解、人工合成的神经导管在实验中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诱导基因组DNA断裂和相关端粒损伤灶点的形成可作为衡量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指标.但端粒酶在电离辐射下DNA断裂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至今仍在探究,目前研究角度更偏重多蛋白家族参与的复合通路方面和微小RNA分子网络方面等.本文从端粒酶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作用机制的...  相似文献   

17.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修复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法,与其它传统物化处理方法相比,具有治理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系统阐述了当前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和方法,就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文中主要讨论细胞DNA修复机制与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载体的相互关系,探讨通过调节宿主细胞DNA修复机制,提高rAAV载体表达及基因打靶效率的方法,进而提高rAAV载体基因表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检测电芬顿体系下DNA的损伤,先采用石墨烯制备了一种致密的rGO/Fe3O4复合材料;再将复合材料和DNA修饰到玻碳电极上,利用电化学还原作用释放游离态Fe2+,并加入H2O2形成电芬顿体系;最后构建了一种检测电芬顿体系下DNA损伤的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结果表明,检测DNA损伤的最佳时间为30 min,最佳pH值为7.0。  相似文献   

20.
外加碳源和生物激活剂对生物膜修复污染河水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了低浓度葡萄糖、乙醇和生物激活剂对生物膜修复污染河水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生物膜去除污染河水的COD均有明显强化作用,葡萄糖的强化作用最为明显。在22~31℃,河水流量为10L/h、气水比为10:1(V/V)时,与空白相比,加入4.5mg/L的葡萄糖可使COD去除率提高50.3%,河水COD可由地表水V类水质变为I类水质。加入5mg/L乙醇可使COD去除率提高18.5%。在16~20℃、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3mg/L的生物激活剂可使COD去除率提高17.9%。但3种药剂对于氨氮的去除意义不大,加入4.5mg/L葡萄糖后氨氮的去除率只提高7.7%。加入5mg/L乙醇后氨氮的去除率略有下降,加入3mg/L生物激活剂后,氨氮去除率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