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R404A制冷系统在结霜工况和无霜工况下进行了性能实验研究,得出了实验工况下运行时机组的吸气压力、排气压力、吸气温度、排气温度、蒸发管温度、冷凝管温度、制冷量、压缩机功率、结霜厚度,并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图表。  相似文献   

2.
利用软件EVAP-COND,模拟对比了在室内换热器中分别采用R22与R410A制冷剂时冷凝器的性能随支路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R410A的换热量比R22的要大,换热量的差别是由两排管共同造成的,两排管中R410A的换热量都比R22的要大;随支路数的增多,第一排管对冷凝器换热量差值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第二排管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一排管换热量的差别主要受传热系数的影响,而第二排管受传热温差和传热系数的综合影响。因此,支路增多时制约R410A和R22冷凝器换热量差别的因素,从传热温差和传热系数共同作用逐渐转变为传热系数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台名义制冷量为50kW的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实验研究了迎面空气流量变化对机组结霜工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结霜条件下,迎面空气流量降低促使机组工作性能大幅降低;迎面空气流量的变化对V型换热器表面霜层分布没有影响。空气流量的降低只是造成换热器表面结霜量的增多,适当提高风机转速具有抑制结霜、有效提高机组运行性能的作用;来流风速的不均匀分布对结霜以及霜层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R410A替代R22制冷系统的实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特别设计的高精度实验台,可用于不同制冷剂在同一工况下的性能测试及同一制冷剂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测试.本文在此实验台上分别对以R22、R410A为制冷工质的制冷系统在20种工况下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建立了该实际循环的稳态模型,对R410A及R22系统在同一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给出了R410A系统及R22系统性能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建模方法的局限性,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冬季结霜工况下空调热水一体机的动态运行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利用BP算法对网络的各层连接权值进行学习和调整,建立了机组运行特性预测模型;采用期望偏差百分率(EEPk)进行误差分析,其计算结果表明网络的预测效果与训练效果吻合较好,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为更好的分析空调热水一体机的性能提供一种思路,同时也为机组的除霜控制和在线故障诊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用分形理论对结霜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始霜晶在冻结的冰珠上产生,随着初始霜晶的生长分枝,枝晶上又不断长出枝晶,这一过程具有自相似性,具有分形生长的特征。本文应用分形理论中的有限扩散聚集(DLA)模型,建立了霜层初期生长过程模型,数值模拟分析了空气流速、冷表面不均匀性、表面接触角等对霜层生长过程的影响,得到了接触角越大霜层生长越慢等与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相符的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7.
多级轴流压气机全工况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一种快速求解三维粘性流场的计算方法求解某多级轴流压气机内部流场及全工况特性。该方法以LU-SGS-GE隐式格式和 MUSCL TVD迎风格式为基础,结合壁面函数方法和简单的混合长度湍流模型,使用多重网格迭代加速收敛技术对三维可压缩雷诺平均Navie-Stokes方程进行求解.叶列间参数的传递采用混合平面方法并应用了微机网络并行计算技术.首先对一个五排压气机(进口导叶加两级)进行了全工况特性计算,并对计算结果做了详细分析.然后对前三排(进口导叶加一级)进行了全工况特性计算并与五排联赛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对多级环境对单级性能的影响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分形理论的DLA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空温式翅片管气化器深冷表面上霜晶生长的二维模型,模拟了深冷表面上的霜晶生长过程.采用计盒维数法对模拟出的霜晶生长图像进行了分形维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深冷表面上霜晶的分形维数较一般冷表面上的分形维数大,从而说明深冷表面上的霜晶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充满空间的能力更大.这对进一步理解空温式深...  相似文献   

9.
干湿工况平直翅片传热传质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R410A和R22在水平强化管内的蒸发和冷凝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调器高效节能、环保及小型化发展的要求,促进了高效换热管及新型冷媒应用的发展。本文建立了无润滑油的实验台,并比较了混合工质R410A和单一工质R22在两种9.52.mm外径水平强化管:新型铜管Turbo-DWT和常规应用的内螺纹铜管Turbo-A中蒸发和冷凝的换热性能。在蒸发100-400 kg/m2·s和冷凝209-800 kg/m2·s的实验范围内,对比综合性能可知:新管型Turbo-DWT冷凝性能优于Turbo-A,效率高63%(R410A),而蒸发性能却略弱;无论是蒸发还是冷凝工况,R410A的综合性能均高于R22在57%以上(DWT)。  相似文献   

11.
空气源热泵蒸发器结霜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空气源热泵蒸发器结霜过程的动态分布参数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翅片温度的不均匀分布、水蒸气在霜层中的扩散以及霜层参数动态变化等影响因素。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与常规模型相比,该模型对翅片表面霜层厚度的预测精度有很大程度提高,此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多排翅片管式换热器结霜模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风速对空气源热泵翅片管室外换热器结霜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结霜量随风速的增加不是成线形增长,在风速为1.3m/s时结霜量最小.霜层厚度随着风速的增加反而减小,而翅片管换热器的最大换热量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刘寅  周光辉  李安桂  张超 《低温与超导》2012,40(4):41-43,52
建立了气液双热源耦合换热器的耦合换热模型,并对其在耦合热源热泵空调中应用时的制热工况进行了性能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使用该气液双热源耦合式换热器的耦合热源热泵空调系统,气液双热源模式与单空气热源模式相比,制热量和COP均有明显提高,低温时性能提高更为显著.当室外温度为-15℃时,双热源热泵的制热量较单一空气源热泵提高比例进一步增大,制热量提高近40%,COP提高近30%.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了环保替代制冷工质R410A和R22在冷凝温度40C时在内螺纹强化管(外径为9.52mm)内的冷凝换热特性,对二者的冷凝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并研究了测试管外冷却水流量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管外冷却水流量相同时,R22的总换热系数K普遍比R410a小,而管内传热系数h,比R410A大.R22与R410A的总传热系数K均随管外冷却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制冷剂流量Gm大于300kg.s-1.m-2时,管外冷却水流量对总传热系数K的影响变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带闪蒸器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对比及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室外环境温度在7℃-20℃之间下降时,两款热泵耗电量都在逐渐增加,带闪蒸器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相较普通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的COP下降有变缓趋势,当室外环境温度为-12 ℃时,带闪蒸器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的COP为2.43,而普通空气源热泵热...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由SRK方程计算得出的混合工质物性参数,将具有相变两相流体物性分三部分处理,得出混合工质分段物性数据拟合曲线,并输入FLUENT软件的材料物性数据文件中,作为数值模拟物性参数数据。在上述物性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混合工质天然气液化装置中换热器采用分段方式进行稳态数值模拟研究,得到沿长度方向一定温度下传热系数、压力梯度的变化曲线。通过与MUSE软件数据比较,计算结果有一定合理性,所得结论为有相变换热的混合工质低温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针对一种平行流蒸发器,建立了3D和2D计算模型.并采用fluent软件和3D耦合传热计算模型,分析了迎面风速变化时空气侧的主要结构参数(翅片间距、翅片厚度、百叶窗间距和百叶窗角度)对空气侧传热系数和压降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8.
ASHP system is extensively applied to maintain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but contributes to high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Better energy efficiency is possible through cool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using full-scale experiments,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of ASHP. In the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 vary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evaporator inlet air temperature, air velocity, and compressor frequency and measured their impacts on response variables that include cooling capacity, compressor power, and the COP.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 (DOE) approach is used to plan and analyze the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oling capacity of ASHP system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with the rising evaporator inlet air temperature, air velocity, and compressor frequency. However, because of increasing fan and compressor power with rising air velocity and compressor frequency, COP dramatically decrease. Finally, the study of develop a simple predictive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COP of ASHP. Comparing with the predict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s an agreement within 10% deviation, which indicates the suitability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Therefore, a predictive model can help system operators to set the optimal design parameters for achieving optimal COP performance of ASHP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