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脂质体毛细管电泳方法评价有机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化合物在脂质体毛细管电泳中的保留值大小可以体现化合物的亲脂性大小。比较了9种有机化合物在脂质体毛细管电泳中脂质体/水的疏水参数(log Plw)(由保留因子k的对数值(log k)转化而来)及其在正辛醇/水体系中的疏水参数(log Pow)与其渗透系数的对数值(log Pm)的相关性,log Plw与log Pm的相关系数为0.94,log Pow与log Pm的相关系数仅为0.78,说明脂质体/水模型较正辛醇/水模型更加接近于生物膜模型。脂质体毛细管电泳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化合物的疏水参数,通过化合物在脂质体毛细管中的保留可以快速、初步地预测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2.
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基质和镶嵌或包埋在基质中的蛋白质所组成,脂质体与生物膜结构相似,但一般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为改善脂质体的稳定性,近年合成和制备了许多不饱和脂质体单体化合物和聚合脂质体。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中空纤维脂质体微筛选(Hollow fiber liposome microscreening,HFLMS)研究中药透膜化合物的方法。以中空纤维为脂质体载体,在模拟人体自然吸收的条件下,对中药提取液中可透膜化合物进行了筛选,并用HPLC进行分析。本研究在对空白和脂质体中空纤维表面性质表征的基础上,对中空纤维活性中心与目标物的非特异性结合和HFLMS方法的重现性进行了考察;将HFLMS与HPLC结合,分别对中药材蛇床子、补骨脂、羌活、独活提取液中透过脂质体的香豆素类成分群和五味子提取液中透过脂质体的木脂素类成分群进行了筛选和捕获;通过与对照品的色谱保留时间比对,对筛选出的与脂质体结合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别。  相似文献   

4.
可聚合脂质体的研究Ⅱ.含桐酸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穿透能力的研究李子臣,何巍,李福绵(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100871)关键词脂质体,桐酸,光聚合,稳定性,穿透能力脂质体的稳定性是脂质体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合成的类脂化合物经超声后形成的脂质体(微泡)的稳...  相似文献   

5.
本文设计合成了两个含大环多胺亲水基团和甾体亲脂结构的两亲性小分子化合物, 化合物的结构经过核磁共振谱, 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 凝胶电泳实验显示这类化合物与Sn-甘油-1,2-二油酰-3-磷酰乙醇胺 (DOPE)形成的阳离子脂质体对DNA有很强包裹能力. 两种脂质体M1和M2分别在N/P比为7和5时即可完全包裹质粒DNA. 另外, 这类脂质体与DNA形成的复合物的粒径经测定在160~220 nm之间, zeta电位为+20~40 mV. 实验结果显示这类脂质体具备了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潜在性, 可为设计阳离子脂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一类新型的以锍离子提供正电荷的阳离子脂质体的合成。以四氢噻吩和四氢噻喃为原料,在四氟硼酸银体系中与链状碘代脂肪烷烃经取代反应制得硫正离子化合物,产物用氯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得阴离子为氯离子的8种新型的链状锍类鎓氯盐脂质体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FT-IR和HR-MS(ESI)表征。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表明该类锍化合物具有和DNA聚合并形成复合物的能力,随着脂肪链的增长,复合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付云  王海蛟  张骥  余孝其 《化学学报》2013,71(4):585-592
设计合成了4个含大环多胺cyclen亲水基团和十二酸疏水基团的两亲小分子化合物8a~8d, 其结构经核磁共振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 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 此类化合物与 Sn-甘油-1,2-二油酰-3-磷酰乙醇胺(DOPE)形成的阳离子脂质体对DNA有很强的包裹能力. 4种脂质体中, 8a在N/P为4时可完全包裹DNA, 8b~8d在N/P为6时即可完全包裹DNA. 荧光实验也表明这四种脂质体可以有效减弱溴乙锭(EB)的荧光. 另外, 此类脂质体的粒径在80~120 nm之间, zeta电位在+25~55 mV之间, 且在长达7 d的测量时间内没有明显的变化. 此外, 我们还将该类脂质体在A549细胞中进行了绿色荧光蛋白的转染实验, 8a有中等强度的荧光表达, 8b~8d则无荧光表达. 结果表明, 此类脂质体具备了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潜在性.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7种具有共轭二炔结构的单链类脂化合物,并将其分别制成聚合脂质体,考察了其在酸、碱、盐、缓冲液及乙醇等化学环境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二十五-10,12-二炔-1-醇磷脂乙醇胺的聚合脂质体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9.
设计并合成了含腺嘌呤碱基的双亲化合物N6-十四酰基-9-[8-(1-三甲胺基)辛基]溴化腺嘌呤;用目标化合物和卵磷脂制备混合脂质体受体.分别研究了受体与抗癌药物氟脲嘧啶底物在混合脂质体亲脂区通过互补氢键进行的分子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底物氟脲嘧啶在263 nm处的吸收峰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这种减色作用归因于脂质体内的腺嘌呤与氟脲嘧啶在脂质体内的亲脂区形成的氢键.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7种具有共轭二炔结构的单链类脂化合物,并将其分别制成聚合脂质体,考察了其在酸、碱、盐、缓冲液及乙醇等化学环境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二十五-10,12-二炔-1-醇磷脂乙醇胺的聚合脂质体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11.
纳米尺寸多酸脂质体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杂多化合物α-K8H6[Si2W18Ti6O77](α-Si2W18Ti6)的脂质体纳米粒子.通过红外、固体核磁和极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透射电镜和粒径分析仪研究了纳米粒子的形态和粒径分布.所合成的纳米粒子中多酸化合物仍保持母体的结构,纳米粒子的粒径在60~150nm之间.用MTT法测定了不同粒径纳米粒子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发现多酸化合物形成脂质体纳米粒子后稳定性和活性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阳离子脂质小分子化合物1.化合物1含有双cyclen亲水端和甾体疏水基团.凝胶电泳实验显示,含胆固醇和皂素的双大环多胺阳离子脂质化合物1与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 DOPE)形成的阳离子脂质体能够与DNA有效作用,在氮磷比为6时即可完全包裹DNA,具有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的潜在应用价值,为设计新型阳离子脂...  相似文献   

13.
随着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研究的发展,多肽型脂质体以其表面众多的游活性官能团,良好的生物相容及体内降解性,成为一种理想的抗体载体^[1,2]。1982年,Folda等人首次报道了利用氨基酸酯的氨解反应,使氨基酸在脂质体表面进行缩聚,得到经缩合聚合后表面为多肽的脂质体,但由于缩聚后亲水性降低,脂质体易沉淀下来^[3].Neumann等合成了一系列氨基二羧酸化合物,形成脂质体后用缩水剂缩合,余下的另一羧基可作为亲水基团,得到稳定的多肽型脂质体^[4]。本文主要报道以天冬氨酸为骨架的可缩聚氨基酸双亲分子S-[马来酸单酰胺(N-天冬氨酸双十八酯)]半胱氨酸(Asp18-M-Cys)的合成,它在水中形成稳定脂质体的缩聚及其缩聚前后相转变的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李冰  吕雪飞  庆宏  邓玉林 《分析化学》2012,40(9):1336-1340
基于酶与底物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蛋白-脂质体复合物毛细管电泳筛选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的新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4种N-炔丙基胺类化合物添加至含有蛋白-脂质体复合物的毛细管电泳缓冲液中,抑制MAO活性.考察MAO底物犬尿胺(Kyn)在含有不同浓度N-炔丙基胺类化合物缓冲液中的迁移时间比率(RMTR).结果表明,化合物N-炔丙基-N-甲基-R-2-庚胺(R-2-HMP)和N-炔丙基-R-2-庚胺(R-2-HPA)能够明显抑制MAO活性,导致MAO与Kyn的相互作用减弱,Kyn的RMTR值随着R-2-HMP和R-2-HPA的增加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化合物N,N-二炔丙基-R-2-己胺和N,N-二炔丙基-R-2-辛胺对MAO活性抑制不明显,Kyn的RMTR随这两种浓度增加变化不大.此结果与柱外孵育测定化合物活性结果一致.与传统MAO筛选剂筛选方法相比,本方法快速,成本低,酶消耗量少且不受分离电压等于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屈锋  邓玉林  张玉奎 《色谱》2006,24(6):545-550
脂质体具有与细胞膜相似的封闭双层结构,是接近天然生物膜的理想模型。该文综述了脂质体的制备和性质表征方法,固定脂质体色谱用于药物在脂质体膜上的吸收和蛋白质与脂质体膜的相互作用研究,脂质体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离、蛋白质分离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脂质体电动色谱 (Liposome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LEKC)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评价药物与生物膜相互作用的方法。本文建立了脂质体电动色谱作为高通量筛选皮肤渗透性的体外分析方法。将脂质体电动色谱中保留因子的对数值(log k)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定量保留活性关系式。采用SPSS分析软件对于16种结构不同的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og k与皮肤渗透性常数线性相关性良好( R2=0.886)。采用交互验证评价了该模型的预测能力。在定量保留活性关系中的一个变量和传统定量构效关系中的三个变量可解释的能力( R2 =0.704)相似。文中建立的定量保留活性关系模型对于新化合物早期的筛选可提供一种有效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硒化合物与脂质过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卵磷脂、亚油酸和脂质体作为生物膜模型, 鼠红细胞膜作为生物膜实例, 通过ESR研究, 观察到包括RSe和RSeSeR在内的硒化合物在模拟的和真实的生物膜体系中对脂质过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使得硒作为自由基清除剂的假说在体外模型体系实验中被初步证实, 提示占体内总硒量约2/3的非GSH-Px硒可能是通过直接清除过氧自由基而发挥其生理功能, 研究表明, 其清除作用是针对生物膜磷脂分子上的不饱和脂肪酸过氧自由基, 其作用部位处于膜磷脂双分子层中部疏水区(脂相)中, 在体外实验的清除效果上, 有机硒优于无机硒, 某些有机硒化合物表面出“奇偶规律"。CNDO/2计算表明, 硒化合物清除脂质过氧自由基可能是通过硒中心自由基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汤洁  刘仁发  戴志飞 《化学进展》2018,30(11):1669-1680
脂质体是第一种成功进入临床应用,也是目前进入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类纳米递药体系,将药物装载于脂质体中可以实现降低非特异性吸收、提高靶组织的富集量、降低副作用等目的。但是当前的脂质体技术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载药量低以及靶向效果差等。新的脂质体载药技术的发展使得脂质体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将热、激光、超声、离子辐射等外源物理刺激与脂质体药物结合可以提高脂质体药物在肿瘤的富集量,同时调节药物的释放。脂质体独特的核壳结构使得脂质体可以同时装载多种药物从而实现联合给药,通过合理设计脂质体纳米材料的结构不仅能够实现多种药物的递送,还能够实现药物的程序性释放。脂质体不仅能够装载治疗性药物,还能装载具有造影功能的组分,从而实现对治疗过程的影像监控。本文将主要介绍近五年在脂质体的载药方法、靶向给药、药物控释、联合给药、影像可视化等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脂质体模拟生物膜作为CE的运行介质, 探讨了一种可简单、快速获得tl值的新技术, 即根据系列标准化合物在LCE中的迁移时间与其疏水参数的关系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tl值. 将该方法用于6种苯类化合物的疏水参数测定, 并对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模拟生物膜的聚合单层、双层和脂质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具有固定化学成分的简单模拟膜对于深入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很有必要。常用的模拟膜体系有Langmuir膜,平面双层脂膜和脂质体。各种膜体系均可通过聚合形成网状结构来稳定。聚合生物膜模型可以通过在合成体系中引入天然脂类化合物和蛋白分子,也可以通过电诱导融合等方法在天然膜中引入可聚合成分来制备。成膜化合物成分的存在会使一些蛋白和酶活性增强,识别基团的引入可以模拟生物膜的表面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