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浙江海洋企业时空集聚区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经济日益成为滨海国家和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主体是海洋企业及其形成的各种群落.基于信用浙江获取2万余家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热点、缓冲区和邻近分析等方法刻画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的结构、空间集聚及其演化,以期从微观视角揭示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集聚-扩散的区位特征,进而诊断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态势,以服务于浙江海洋战略决策.研究结果:(1)通过集聚区位识别发现,浙江省海洋企业总体呈明显的中心集聚和外围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集聚分布程度较高.其中宁波市三江口、舟山本岛西南部滨海地区、杭州市区为海洋企业分布的核心集聚区,嘉兴市区、温州市区、台州市区、绍兴市区形成了22个次级海洋企业分布集聚区;(2)浙江省不同类型海洋企业的集聚特征存在差异,但均以宁波、舟山、杭州3市区为核心集聚区,其他滨海市形成不同产业的次一级集聚区;(3)浙江省海洋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区位指向性,即海洋企业多分布于海岸线、工业园、港口、城市中心邻近地.  相似文献   

2.
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平安和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文明城市。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犯罪集中度、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法等GIS方法,分析2015、2017、2019年的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犯罪数量的空间格局以城市核心区集聚为主,高密度和较高密度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交通便捷、经济活动频繁、人员密集的老城区、商业中心及大学城周围居住区。犯罪危害程度在空间上形成龙城片区“单核心”的格局并未被打破,且高密度集聚区的空间分布与犯罪数量的空间分布相似,较高密度集聚区相对分散,较低密度集聚区渐呈“散点状”分布。(2)犯罪数量和犯罪危害程度均表现出显著的集中分布和空间集聚格局。二者空间集中差异逐渐加大,犯罪危害日趋集中的态势更强烈;空间集聚差异变化明显。(3)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热点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随新区建设的发展,各犯罪热点区逐渐破碎化。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热点重合区位于呈贡区中部,沿城市主干道和地铁线路分布;犯罪数量热点区分布于学校、医院及商业中心附近;犯罪危害程度热点区分布于城郊乡镇、城中村、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施工工地等区域。(4)犯罪数量和犯罪危害程度的扩散方向与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密切相关,且随城市发展逐渐趋于一致,其中,犯罪危害程度扩散更明显,更易随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8~2013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入境商务旅游(IBT)的面板数据,基于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研究了二者的空间错位现象、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发现:FDI与IBT存在空间错位且空间错位距离S逐年增加,预测至2018年S将达702.42 km;二者的空间错位具有空间差异性,呈现出一定的地带差异(东部的空间错位态势较中西部更为显著)和省际差异(广东和江苏SMI排名前两位,甘肃和吉林SMI排名后两位);东部的空间错位格局决定了全国的空间错位格局.结合FDI与IBT空间错位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空间错位的动力机制,发现:FDI和IBT的属性特征是二者产生空间错位的内驱力,交通的迅速发展是直接动力,东西部的地区差异性是外部动力,政府政策支持是助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邻近分析和核密度估计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对2006,2009,2012和2015年浙江省对美投资民营企业空间分异格局进行测度,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民营企业空间分布的地理因子。结果表明:(1)浙江省对美投资的民营企业呈沿标准差椭圆长轴方向集聚和沿短轴方向扩散分布,分布中心呈向西北方移动的态势,且中心始终处于绍兴市境内;(2)最邻近指数一直在减小,企业空间布局集聚特征逐渐加强;(3)高密度核心区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北部经济发达区域,以杭州市区、宁波市区、“慈溪-余姚”为核心集中分布,其次是温州市区,其余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分布较少;(4)浙江省对美投资民营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呈现从单一因素主导向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东中部202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东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区位选择的时空演变格局,采用地理权重回归模型(GWR)分析了FDI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FDI集聚性逐渐减弱,其中,东部地区FDI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中部地区的比重不断上升,区域引资逐渐平衡.GWR模型的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劳动力质量、集聚经济、科技创新以及国家政策与FDI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以环渤海地区为界,南方地区的FDI流入主要取决于市场规模和劳动力质量,而北方则主要受集聚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区域引资格局的发展以及外资企业的区位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宗教发展历史悠久,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宗教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对青海省区域旅游格局有重要影响.对青海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分别从空间分布模式、差异性、密度等方面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洛伦茨曲线、核密度方法对其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利用空间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其分布与海拔、坡度、交通、水系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呈"东多西少"的集聚分布态势,空间差异显著,旅游资源集中在青海省11%地区;空间分布密度呈由东向西辐射(型)的分布趋势;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地区宗教场所旅游资源较丰富.  相似文献   

7.
网络关注度是测量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关注情况及需求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百度指数,以我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的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我国居民对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化上看,2011—2019年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呈波动上升态势,可划分为快速上升期和平稳发展期2个阶段,地区季节性差异显著,3月、7月、12月为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高峰时段;从空间分异上看,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异变化不大,空间集聚趋于分散状态,整体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递减特征,高关注度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四川省,低关注度地区则主要分布于除四川省外的西部省份;从影响因素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GDP)、交通便利程度、贸易开放度以及国际旅游开放度共同影响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是衡量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指标, 但当前其发展存在空间分布失衡的问题. 借助空间计量模型, 分析2014~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采用Logit面板回归模型对独角兽企业空间分布的驱动要素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中国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由沿海向内陆独角兽企业数量逐渐递减; (2)中国独角兽企业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向外扩张, 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总体上呈向“南”发展的趋势; (3)城市经济变量和城市社会化变量对独角兽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最大,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影响全国独角兽企业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要素; (4)不同城市群独角兽企业的驱动要素存在差异, 人才资源和教育水平是各城市群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共同驱动要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偏离-份额模型,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说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研究改革开放后新疆区域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及其类型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新疆绝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水平低于全疆平均水平;由产业结构特征和区位因素所确定的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呈相对集聚趋势;接近80%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区位因素限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充分体现了区位因素对新疆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和带头作用的县市都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势,说明在恶劣的区位条件大背景下,合理的产业结构组织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浙江省第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10—2020年浙江省县域尺度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整体加深,老龄化空间格局由“团带式”转变为“团点式”,各县级单元之间老龄化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其中低-低集聚区主要分散分布在西南部,零星分布于北部和东部,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且范围有所增大;(2)以出生率和死亡率为主的人口变化因素是影响浙江省老龄化空间格局的直接原因,教育水平、医疗资源和经济水平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是根本原因.因此,浙江省应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口政策等方面应对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11.
闪电事件时空变化研究对于防灾减灾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 481个站点的闪电日数数据诊断1961—2016年我国闪电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上,1961—2016年我国年均单站闪电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西北西部和西藏地区年均单站闪电日数呈分段变化特征。全国、东北、北方、西北东部和东南地区年均单站闪电日数大致呈2~4 a的周期变化。西北西部、西藏和西南地区分别呈2,4和6 a,3和8 a与2~6 a的显著周期变化。年均单站闪电日数突变集中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但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在空间上,1961—2016年我国年均闪电日数呈明显的“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1961—1980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闪电日数主要以正距平为主,1980年以后,正距平范围逐渐减少。在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上,我国闪电日数年际变化趋势整体上以减少为主,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减少明显;在波动特征的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华北平原、沿长江两岸附近地区均为闪电日数年际波动较大的地区,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新疆中部及北部地区年际波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以沪浙闽案例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振兴发展理念与“人—地—业”协调发展观,构建评价指标,对沪浙闽耕地利用进行测度,运用耦合度、空间自相关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2005—2020年沪浙闽耕地利用指数,探索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分布及转移路径。结果表明:(1) 2005—2020年研究区各耕地利用转型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且耕地利用差异性不断减小。(2)研究区耕地利用空间转型与功能转型耦合度稳定在0.8~0.9,呈现完美协调,但耕地利用空间转型主要集中在北部且研究区耕地利用空间转型减弱,表明耕地数量和结构特征不断变化且渐趋协调。(3)研究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集中在南部且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呈减弱趋势,表明耕地功能不断变化且渐趋协调。(4)耕地利用空间转型和功能转型在地理空间上较集聚。在空间转型方面,数量特征集聚性强于结构特征。在功能转型方面,生活功能集聚性最强,生态功能集聚性不明显。(5)综合转型重心先向南后向北移动,空间转型重心一直向北移动,功能转型重心先南移后北上。功能转型覆盖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空间转型主要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暴发,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快速发展。基于地理学视角对重点地域时空传播模式进行解析,有助于疫情防治。鉴于此,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借助多源时空数据,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解析确诊病例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疫情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确诊病例年龄分布跨度较大,呈“中段大,两端小”的正态分布格局。(2)在时间上,疫情发展演化可分为初发期、暴发突增期、稳步下降期、内部稳定期、境外输入期5个时期;新增确诊病例通报时间与发病时间间隔集中于0~6 d,外地病例通报时间与发病时间间隔长于本地病例,且外地病例多发病于离开原住地当天;日发病人数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异,年龄构成比具有阶段性特征。(3)在空间上,确诊病例呈“东南-西北”走向,演变趋势呈“单一散发”向“多地群发”再至“重点输入”演变,具有“高-高”“高-低”集聚特征;确诊病例路径迁移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迁出地以武汉市为核心的首位流显著。(4)老龄人口比、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与武汉市的空间距离是影响疫情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建议,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浙江省天目山常绿阔叶林1 hm2样地调查数据,应用点格局方法分析了3种优势种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杉木(Cryptomeria fortunei)、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比了优势种不同生长阶段(幼苗、幼树、中树、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3个主要优势种并未受到明显的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总体呈现随机分布格局,其中短尾柯由于具有较高的根蘖率,导致在中树种群阶段于2~10 m处呈现聚集分布;(2)3个主要优势种在不同生长阶段之间1~25 m尺度范围内总体表现为无关联性,其中幼树与幼苗在小尺度(1~3 m)上均表现为正相关,细叶青冈中树与大树阶段之间存在潜在的负相关趋势,杉木幼树与大树阶段存在潜在的正相关趋势;(3)3个优势种群在发育过程中均未明显受到密度制约造成的自疏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区域网络结构研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基于铁路客运视角开展研究是区域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2015—2019年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客运班次数据,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城市间铁路流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轴与次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整体网络;(2)城市网络密度显著上升,网络结构复杂,但处于弱连接状态,江浙沪省际联系紧密,安徽省有待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3)度数中心度两极分化显著、高低值区地域集聚特征明显、核心城市控制力强势;(4)由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组成的宁沪主轴沿线城市群在长三角区域内关系最为紧密、一体化程度最高;(5)凝聚子群分布形态的组织性逐步增强,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枢纽,形成了具有地理邻近性的铁路客运联系网络;(6)长三角区域总体网络结构特征为空间分布不平衡、城市首位度突出、形成各级凝聚子群,总体演变趋势为网络联系趋于紧密、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分布形态趋于优化。  相似文献   

16.
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扬州瘦西湖风景区与国内其它旅游风景区客源空间结构进行比较,运用距离累积曲线及方向雷达图等手段,研究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扬州瘦西湖对近中程距离客源地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提出了风景旅游地吸引距离范围的定量评价办法,指出按客源地划分的入游游客人数的方向雷达图是研究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方向变异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