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对异核二维相关NMR谱中强偶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量子力学的定量描述。用所建立的计算机NMR谱解析系统模拟了AB(X)自旋体系以及蔗糖的异核二维相关谱。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双注仪制备了在核表面进行不同程度还原增感和一系列溴碘化银核壳乳剂,在不同条件下测定了核表面形成的不同还原增感中心对乳剂微晶光电子衰减动力学及发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增感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当Na2SO3用量低于5.4mg/molAg时光电子衰减动力学为二级反应,而当Na2SO3用量超过27mg/molAg时,增感中心一部分作为空穴陷阱,另一部分作为电子陷阱,光电子衰减速率决定于电子的捕获和复合,光电了衰减动力学为一复杂过程。低温发光光谱随不同增感程度的改变证明:还原增感中心不是发光中心。  相似文献   

3.
用动态粘弹谱仪研究多组分乳胶IPN’s 体系网络的组成、配比、交联剂品种及用量等因素对体系相容性及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诸因素对多组分乳胶IPN′s 体系的相容性及阻尼性能均有较明显影响; 适当选择各网络的组成及配比、交联剂品种及用量,可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多组分乳胶IPN′s。  相似文献   

4.
严宏宾  蔡良珍 《合成化学》1998,6(3):319-323
研究了1,8-萘酐和1,8-萘酰亚胺萘环上硝基和卤素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讨论了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根据2,4-二硝基苯酚与脂胺肪的亲核取代机理,提出了4-硝基-1,8-萘酐及4-硝基-1,8-萘酰亚胺与脂肪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采用氧气碰撞/反应池技术促使分析物生成氧化物离子,避开原来的双电荷离子干扰.同时采用负的动能歧视效应来改善氧化物离子的通过率,对在新的谱线位置上出现同量异位素干扰辅以数学校正方法.实验发现, 有机试剂的增敏效应同样适合于As和Se的氧化物离子,1%甲醇溶液用于改善As和Se的分析灵敏度.在解决这类样品中微量As和Se的分析难题上,本方法显示了很好的效果,检出限为:As 0.0045μg/L, Se 0.0062μg/L,背景等效浓度:As 0.022μg/L,Se 0.025μg/L,分析结果的误差在标准物质的允许误差范围内,极大改善了实际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带六极杆碰撞反应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直接测定了生物样品中痕量铬和钒。在碰撞反应池中引入He/NH3(93∶7)混合气,有效地消除了分子离子(ArC 、NCl 、Cl O 、Cl OH 等)对超痕量铬、钒测定的干扰,降低了方法的检出限。比较了干法灰化和湿法消解两种样品处理方法,两种消解方式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方法的检出限(3σ):钒为0.005 0μg.g-1,铬为0.001 8μg.g-1。相对标准偏差:钒为3.25%~14.08%;铬为4.20%~8.24%。经国家一级生物标准物质验证,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  相似文献   

7.
以丙烯酸和甲醇为原料,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15为催化剂,对苯二酚为阻聚剂,合成丙烯酸甲酯。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和温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随着温度或者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丙烯酸的转化率也不断提高。醇酸摩尔比的增加能提高丙烯酸的转化率,反应速率出现先增加后减缓的现象。与此同时,建立该催化酯化反应的Pseudo-Homogeneous(PH)的理想和非理想以及Langmuir-Hinshelwood(LH)反应动力学模型,辨识得到相应反应动力学方程。经比较,采用活度替代物质的量浓度的LH模型的平均相对偏差(MRD)最小,计算值为1.466%,最适合实际反应。  相似文献   

8.
用TEA CO_2激光将C_2H_4分子激发到高振动激发态,高振动激发态的C_2H_4分子与基态的K原子碰撞发生振动态→电子态(V→E)传能过程,根据提出的能级组模型,对测得的时间分辨原子荧光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温度在453-663 K范围内,C_2H_4-K体系中V→E传能速率的数量级为10~(-10)/cm~3·molecule~(-1)·s~(-1),对应的碰撞传能截面约为0.30~0.80 nm.随着反应温度升高,V→E传能截面减小.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碰撞体间吸引相互作用在这种非共振的V→E传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利用多极相互作用势下的碰撞络合物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丙烯酸和甲醇为原料,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Amberlyst-15为催化剂,对苯二酚为阻聚剂,合成丙烯酸甲酯。 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和温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随着温度或者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丙烯酸的转化率也不断提高。 醇酸摩尔比的增加能提高丙烯酸的转化率,反应速率出现先增加后减缓的现象。 与此同时,建立该催化酯化反应的Pseudo-Homogeneous(PH)的理想和非理想以及Langmuir-Hinshelwood(LH)反应动力学模型,辨识得到相应反应动力学方程。 经比较,采用活度替代物质的量浓度的LH模型的平均相对偏差(MRD)最小,计算值为1.466%,最适合实际反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包埋法合成ZSM-5/SAPO-5核壳结构复合分子筛,研究了凝胶组成对该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分子筛是以ZSM-5为核,SAPO-5为壳的双结构复合分子筛。通过向凝胶中加入晶种或者调节溶剂性质可以明显改变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和颗粒形貌。引入晶种合成材料的颗粒形貌以椭圆型为主,分子筛的结晶度增加;以醇和水混合物为溶剂合成分子筛的颗粒仍以球形为主,分子筛的结晶速率降低,结晶度的最高值降低。  相似文献   

11.
用二维XY模型和CDS元胞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向列型液晶与少量硬粒子组成的两相体系的织态演化动力学. 通过模拟给出了织态演化过程的偏光图案, 其中纯液晶体系的偏光图案与实验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并计算得到了空间相关函数和结构因子以及相区域的特征长度随时间t增长的标度关系. 同时统计了体系中缺陷点的数目, 得到了缺陷数目随时间t减少的标度关系. 发现粒子与液晶的相互作用将导致序参量有序化过程、 相区域增长速度和缺陷湮灭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原位液体室透射电子显微镜实时观察了液态下金纳米棒/石墨烯复合物的动态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由于电荷吸引力,金纳米棒倾向于通过尖端接近方式靠近石墨烯的边缘。组装结构形成以后,金纳米棒与石墨烯边缘可以发生相对旋转,其中金纳米棒边缘贴合石墨烯边缘的结构更稳定,并且没有显示金纳米棒与石墨烯边缘之间的相对角度随时间的变化。观察到了自组装结构的漂移运动,与较小尺寸的自组装结构相比,较大尺寸的结构显得更难以通过液体流动推动运动,并且其运动更容易因为来自液体室窗口基底的阻力而慢下来。利用液体室透射电镜进一步观察石墨烯折叠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折叠结构可随时间在液体中打开和闭合,导致固定在石墨烯层上的金纳米棒表现出与石墨烯之间的明显相对位置变化。总体上,自组装结构非常稳定,并且在液体中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分离行为。进一步,将金纳米棒/石墨烯复合物用作催化剂,在4-硝基苯酚催化还原实验中显示出比单纯金纳米棒更好的催化性能。投料质量比为1:5的金纳米棒/石墨烯复合物表现出最佳性能,表观速率常数值为0.5570min~(-1),是单纯金纳米棒的8倍。这一显著改善与优化稳定的金纳米棒/石墨烯复合物结构密切相关。原位液体室透射电镜为分析液体中复杂的自组装行为,及未来的高性能复合催化剂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13.
A new nontoxic porous InIII‐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In(Hpbic)(pbic)](DMF)2 ( 1 ) (DMF = N,N‐dimethylacetamide)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with 2‐(pyridin‐4‐yl)‐1H‐benzo[d]imidazole‐5‐carboxylic acid (H2pbic) as organic linker via a solvothermal process. Further, the nanostructure 1 could be obtained via a green grinding method. Nitrogen adsorption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micropores as well as moderate high BET surface areas in the activated nanostructure 1 ( 1a ). The drug loading experiment shows that 5‐fluorouracil (5‐Fu) is preferentially captured into the pore of the nanostructure 1a with a loading capacity of 32.6 %. Meanwhile, the controlled release of 5‐Fu in a simulated human body with liquid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solution was realized. In addition, the Cell Counting Kit‐8 (CCK‐8) assa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5‐Fu@ 1a o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SW60 viability and prolifer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excellent anti‐cancer activity of 5‐Fu@ 1a in vitro. To reveal the related mechanism, the Annexin V‐FITC/PI assay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level detection was carried out after 5‐Fu@ 1a treatment. Finally, the in vivo xenograft model was constructed in mice, the tumor volume, and mice body weight were recording at indicated time. The in vivo results suggested the significant inhibitory activity of 5‐Fu@ 1a in m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