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强 《力学与实践》2011,33(5):33-37
研究了含间隙裂缝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对称滞回非线性问题. 建立了一种分段线性的对称滞回模型, 利用一次谐波线性方法求解结构系统的等效阻尼和等效刚度系数,得到了对称滞回非线性系统的等价线性方程. 通过数值分析比较了考虑和不考虑间隙与碰撞影响的两种情况下系统的混沌动力特性,研究表明: 不考虑间隙与碰撞影响的系统出现周期运动, 考虑间隙与碰撞影响系统更容易出现混沌运动; 在特定的参数范围内系统一定会出现无序的混沌运动.  相似文献   

2.
金基铎 《力学季刊》2003,24(1):135-141
提出了一种三线性滞回阻尼模型。用Krylov-Bogoliubov缓变系灵敏法研究了正弦型激励下单自由度三线性滞回系统的稳态响应。当本文的三线性模型退化为双线性模型时。本文结果与Caughey的结果是一致的。研究结果还发现。这种系统的稳态解总是稳定的,没有振幅的跳跃现象发生。但在激振力力幅达到一定值时能够发生无界响应。此外还发现,稳态振动达到峰值振幅时滞回面积(即最大滞回面积)对峰值振幅的比值和激振力力幅成正比。这个结论与双非线性滞回系统的相应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具有非线性滞回特性的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及贫岔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具有非线性滞回特性的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及分岔行为,讨论了系统微分方程的非临界情形,分析了系统具有单零和一对纯虚数特征值的分岔行为,得到了滞回系统的具有7阶精度的中心流形及Hopf分岔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结构滞回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原理,编制了高性能混凝土梁基于本构关系的滞回全过程分析程序,程序设计中考虑了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预应力作用、混凝土裂面效应、轴力二次矩、材料双切线模量场等因素的影响,并考虑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程序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恢复力模型的滞回全过程分析程序,对该程序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表明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5.
一类非线性振动系统改进状态空间模型及其数值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出了一类非线性振动系统的改进状态空间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利用迭代法有效地提高了计算精度。该数值方法与传统的Houbolt、Wilson-θ、Newmark-β法以及连续线性化模型及其Taylor变换法^[3,4]相比,具有更高的求解精度和效率。文末给出了非线性单摆、强迫Duffing方程、强迫Van Der Pol方程以及两自由度非线性弹簧摆这几类典型非线性方程的数值计算结果,并与文献[5-8]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在计算精度和效率两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一类强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分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唐驾时  尹小波 《力学学报》1996,28(3):363-369
对于参数激励和强迫激励共同作用的一类强非线性系统,本文先用改进的L-P方法求出了变换参数,使该系统的解能展为小参数的幂级数.然后利用多尺度法求出了该系统的分叉响应方程.研究了这类强非线性系统的余维1分叉问题,画出了转迁集和分叉图  相似文献   

7.
包含立方刚度和Bouc-Wen 型滞回的隔振系统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系统无阻尼响应模型可基于无滞回恢复力建立,利用谐波平衡法和泰勒展开求得近似解析解。系统有阻尼响应模型可利用解析/数值联合方法求解,该方法基于谐波平衡法和Levenberg-Marquardt 迭代算法,对于滞回产生的多值非光滑函数项,先计算时域响应再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求解谐波项系数。上述方法在含水平绞制梁的非线性隔振系统分析中得到有效应用。分析表明,在Bouc-Wen 型滞回和立方刚度的综合影响下,隔振系统呈现渐软–渐硬特性,滞回阻尼和线性阻尼都可以有效抑制共振,但前者高频隔振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力学的角度出发综述了摈睛为国内外在压力系统的非线线和混沌方面的主要成果和发展前景。首先,本文阐述了非线性动力系统发展的必要性,其欠,我们详细的综述了非线性振动和局部分叉,全局分叉和混沌,非线笥随机系统的振动和分叉,和某些应用基础理论问题等四个方面近期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一类冲击振动系统在强共振条件下的亚谐分叉与Hopf分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研究了一类二维冲击振动系统在一种强共振条件下的Hopf分叉与亚谐分叉。分析并证实了该类系统在此共振条件下可由稳定的周期1 1振动分叉为周期4 4振动或概周期振动,讨论了亚谐振动和概周期振动向混沌运动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混沌振动压实动力学的仿真研究—(I)混沌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四自由度混沌振动压路机“机架-振动轮-土”系统的力学模型;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根据振动轮的运动,利用混沌识别的定性方法(相轨图、功率谱图和Poincare图)与定量方法(最大Lyapunov指数),对系统的混沌特征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系统的运动是混沌的。  相似文献   

11.
非线性振动和振动控制研究的新方向:控制混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近年来在控制混沌这一非线性振动和振动控制新的研究方向上的进展,首先介绍了控制混沌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阐述了控制混沌的几类主要方法,包括输送控制、镇定控制和非线性系统理论应用的原理和发展。最后展望了控制混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具体单自由度非线性振动系统建立了便于计算机实现的形式,求数值解Taylor展开法,给出实例与Runge-Kutta法进行比较,并应用于混沌解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参数激励与强迫激励联合作用下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分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张伟  霍拳忠 《力学学报》1991,23(4):464-474
本文利用多尺度法研究了参数激励与强迫激励联合作用下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分叉问题,给出了分叉集和八种分叉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14.
利用NiTi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的超弹性特性,开发了一种新型SMA叠层变刚度水平万向阻尼器,介绍了其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建立了阻尼器恢复力计算模型并开展了滞回性能参数分析,研究了SMA张拉应变、SMA直径、阻尼器层数以及每层SMA丝根数对阻尼器行程、刚度、耗能、等效阻尼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MA叠层变刚度水平万向阻尼器的恢复力-位移滞回曲线呈饱满的纺锤形,阻尼器具有良好的能量耗散能力、自复位功能、大行程以及变刚度特性;随着SMA张拉应变由0.03不断增大至0.06,阻尼器最大行程不断减小而单位循环耗能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着SMA直径不断增大,阻尼器刚度和耗能能力不断增大而最大行程和等效阻尼比不变;随着叠层层数不断增大,阻尼器最大行程和单位循环耗能不断增加而刚度不断降低;随着每层SMA布置数量由8根增大至16和32根,阻尼器刚度和单位循环耗能不断增大而最大行程和等效阻尼比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考察一类混沌演示实验装置——混沌摆. 应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四自由度无阻尼非线性自由振动的动力学方程.用数值仿真揭示系统存在准周期运动和混沌运动,并说明了混沌运动具有初值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振动锤的数学模型与全局分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建华 《力学学报》1997,29(4):456-463
用现代动力系统方法,将振动锤的动力学等价地简化为圆周上的分段连续自映射,并描述了此映射的性质.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加,系统产生的分叉过程与普通的一维连续映射有本质差异.在极限状态下,振动锤的运动是混沌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Normal Form理论和退化向量场的普适开折理论研究了参数激励与强迫激励联合作用下非线性振动系统的余维2退化分叉,用Melnikov方法讨论了全局分叉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8.
张伟  霍拳忠 《力学学报》1992,24(6):717-727
在本文里我们首先研究了具有Z_2-对称性的范式理论和退化向量场的普适开折理论。然后利用上述理论研究了参数激励与强迫激励联合作用下非线性振动系统的余维2退化分叉,从而解决了当解具有两个零特征值时解的稳定性问题。最后利用Melnikov方法求出了参数平面上的同宿分叉曲线,讨论了全局分叉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9.
实际地震中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是多维的。结构的恢复力特性是反映其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属性。对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柱、梁塑性铰区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塑性铰区等效长度的简便计算公式;建立了“有限纤维”空间线性梁单元模型并推导出了其刚度矩阵;使用“弥散法”来考虑梁锚固钢筋在结点区的粘结滑移对结构整体变形的影响。最后使用空间杆系模型对一承受双向反复荷载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表明所建立的计算模型是精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一类两自由度碰撞振动系统在一种强共振条件下的Hopf分叉问题.分析并证实了碰撞振动系统在此共振条件下可由稳定的周期1-1振动分叉为不稳定的周期3-3振动,讨论了亚谐振动向混沌运动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