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冲击载荷吉林陨石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应用冲击波技术冲击载荷吉林陨石,对回收样品进行中红外光谱研究。通过冲击矿物的结构状态变化,来研究球粒陨石的冲击变质现象。吉林陨石冲击回收样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冲击压力一直到53.0GPa没有发现橄榄石和辉石的多晶形,相变和高密度相的特征谱带。在53.0 GPa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球粒陨石(C,H,L,LL)的Raman光谱比较研究证明,存在两种类型的陨石碳质:一是碳质球粒陨石(C)的原生碳质,它的有序参量(I_G/I_D强度比,下同)随岩石学类型升高而减小;另一是普通球粒陨石(H,L,LL)的次生碳质,它的有序参量随岩石学类型升高而增大,这些事实支持碳质球粒陨石起源于彗星和Alfven等人的由等离子体星云到行星的假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吉林、西乌旗、渑池球粒陨石基质、球粒、单矿物及熔壳微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了不同类型原生及次生微结构,据此可以区分陨石原生及次生的特点。它们反映了陨石形成过程中经历凝聚、熔融、热变质、重熔、溶蚀、断裂等作用。陨石单矿物中微结构与基质及球粒中相似。  相似文献   

4.
普通球粒陨石的冲击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级轻气炮动高压装置上用电探针技术测量了吉林球粒陨石(H5)的冲击压缩线,并在12.4,27.3,39.0,53.0,77.5,82.8和92.6 GPa冲压下,对7个吉林球粒陨石样品进行了人工冲击回收实验,对冲击回收样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冲击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冲击事件不仅改变了普通球粒陨石原始组分的岩石学特征,而且影响其热释光和稀有气体等物理与化学特性。根据已知冲压下普通球粒陨石的冲击特征,对其各冲击变质强度的压标作了重新刻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个球粒陨石进行了25个元素的仪器中子活化分析、橄榄石的电子探针分析及岩石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L群球粒陨石的Ir/Au原子比值比L群球粒陨石低,二者的分界比值为2.50,因此,Ir/Au的原子比值可作为普通球粒陨石(H,L及LL群)新的分类参数;根据球粒陨石中橄榄石的成分(Fa%)和Ir/Au原子比值的两维分类参数,将以前划分为L群的5个球粒陨石重新划分为LL群球粒陨石;普通球粒陨石中Br浓度随着球粒陨石母体热变质程度或岩石类型(3—6型)而有规律地减小。可作为划分岩石类型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陨石学和太阳系演化学的基本结论为依据,论证了地球原始物料是由与各化学群球粒陨石类似的多种星云凝聚物组成。通过球粒陨石的高压熔融实验,说明了球粒陨石在高温高压下经历了两次大的分异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地球的初期演化做出了讨论:原始地球由Fe-Ni内核和球粒陨石质的原始幔构成,原始幔的第一次分异形成了Fe-Ni-S(P,C)外核,第二次分异形成了不同成分的两种原始壳——富Si,Al质原始壳和富Ca,Al质原始壳。  相似文献   

7.
黄土中微玻璃陨石和微玻璃球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在陆相沉积物-黄土中发现了16颗微玻璃陨石和3颗陨石消融型si-Mg微玻璃球。它们赋存于洛川黄土剖面中B/M界线之上,L8上部层位中,其沉降年龄为0.72—0.724Ma,与深海岩芯中澳-亚群微玻璃陨石的赋存层位一致,黄土中微玻璃陨石呈球状、椭球状、肾状、滴状及不规则状,颜色以微黄褐色,微黄绿色和浅黄棕色为主,少数为浅绿色、白色及无色透明球粒,粒径在65—220μm之间,多具溶蚀痕迹,但仍可见明显的气孔和凹坑,并发育有流动构造和熔渣构造。据其主量元素成分,黄土中微玻璃陨石可分为普通、瓶绿色和高铝微玻璃陨石三个化学群,其化学成分分别与深海岩芯中相同类型的微玻璃陨石相同。据其地理位置,赋存层位,沉降年龄及化学成分,这些黄土中微玻璃陨石属澳-亚散落群。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微玻璃陨石具有复杂的形成过程,其母源物质是多来源的。  相似文献   

8.
苏州A型花岗岩中的宇宙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重砂方法从苏州A型花岗岩中获得了大量的微球粒,对539颗微球粒的表面与部分截面特征作了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照相,对457颗微球粒做了X射线能谱测定,并对部分微球粒做了X射线粉晶照相、电子探针和中子活化分析,结果判明这些微球粒属消融型宇宙尘。其中,硅质微玻璃球赋存着高含量的REE及亲石耐熔微量元素,具有与球粒陨石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并含有首次在宇宙尘中发现的陨石标型矿物尖晶橄榄石;铁质微球粒的主要组成和结构与深海及极冰中的消融型宇宙尘相当,其中并有独立的铁镍微球粒与陨硫铁微球粒。  相似文献   

9.
杨建业 《燃料化学学报》2011,39(12):887-892
运用数理统计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渭北晚古生代煤中镧系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通常情况下,任一地质体中的镧系元素经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数值,会随着其+3价离子半径的变化而呈有规律的线性变化,不同地质体之间镧系元素的比值变化,也受控于其+3价离子半径,此为作者以前发现的“镧系元素地球化学效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据此...  相似文献   

10.
地球早期分异过程中微量元素分配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枣阳球粒陨石(H_5群)高压熔融实验研究,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微量元素在实验产物各相——金属-硫化物相、富硅铝熔体相和超基性熔体相之间的分配规律。探讨地球早期分异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得出一些微量元素在地球早期分异过程中的分配机理,并提出稀土元素的配分总趋势在地球演化初期就基本定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新疆铁陨石矿物化学特征、多样品微量元素丰度特征和大气剥蚀消融产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讨论了其母体经历的演化历史过程和母体形减条件。指出了铁陨石Ni,Co,Ge,Ga,Cu,As,Au,W和Ir等微量元素丰度分布指示了母体经历的岩浆分异程度、分异时间和母体分异结晶序列。由此推测充分分异的大行星母体金属核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分布。  相似文献   

12.
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了新陨石庄陨石的主要和微量元素含量。陨石浅灰色相的微量元素化学特征与H6型相似。金属粒子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有非常明显的Eu正异常,与H6型比较以低的Br,Zn含量和高的Fe,Ni,Ir,Au丰度的为其特征,讨论了岩庄陨石在微重力影响下,微量元素宇宙化学特征与太空八面体Fe-Ni金属四同心环微晶体结构生长可能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南岭花岗岩液态分离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黑云母花岗岩加10%NaF和10%LiF作为初始物,在1000bar,840℃条件下实验产生了不混溶,均一的富氟锂花岗岩熔体分离成两种以上的熔体相。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至少可分出:一种是富氟铁的硅酸盐熔体,另一种是贫氟的硅酸盐熔体,第三种是氟盐类为主的熔体,结合南岭花岗岩的某些特征进行了讨论,用实验结果,有可能对花岗岩中一些难以解释的球粒结构,矿物中玻璃包体、矿化囊包体、流动构造等地质现象,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14.
对比研究了夏塞银铅锌矿床不同矿脉矿石、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及围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借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床不同类型银铅锌矿石中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相似,成矿物质具有同源性,银铅锌矿石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呈右倾斜型式,具有显著的δEu负异常,与矿区西南侧的绒衣错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基本一致,表明两者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评价了原土及粒级土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粒度效应。采用ICP-MS对原土和各个粒级土壤中15种稀土元素,包括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和Y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高于中国大陆土壤稀土元素背景值,平均值变化较大;15种稀土元素含量与不同粒级的关系趋势一致,即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呈现增大的趋势;原土及各粒级土壤经Masuda(1973)的6个Leedy球粒陨石平均值标准化后,REEs的配分模式一致,呈富集轻稀土的右倾型,明显的Eu负异常,Ce弱亏损,主要受陆源控制。潮河流域沿岸土壤中REE随粒度的变化特征与粘土矿物对其吸附及不同粒级中的矿物成分密切相关。该研究结论为选取稀土元素作为示踪剂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不同粒径组分中稀土元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与物源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南黄海29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188.39μg.g-1,稀土富集与重矿物有密切关系;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均呈现Eu负异常,模式具负斜率,表明表层沉积物物质主要来源于大陆地壳。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区域变化来看,南黄海东部沉积物来源于朝鲜半岛,西部沉积物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物质输入,中部细粒沉积物主要与黄河及长江物质东南、东北扩散有关,东南部为朝鲜半岛及黄河、长江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采样测定了湟水河西宁段表层沉积物28个样品的14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分析其含量、特征参数及配分模式,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物质来源。结果表明:湟水河西宁段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含量为89.75~217.58 mg·kg-1,平均值为153.56 mg·kg-1;28个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为一致,组成特征变化较小,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Eu呈中等程度亏损,Ce呈无异常;沉积岩源岩及矿物组成对湟水河西宁段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组成起到控制作用,化学风化对稀土元素的组成无影响;湟水河西宁段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参数、大陆上地壳和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青海土壤、黄河沉积物接近,暗示了湟水河西宁段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湟水河河流侵蚀搬运物,同时其为黄河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提供部分物源。  相似文献   

18.
岩庄陨石冲击重熔再结晶(FeNi)金属颗粒的微结构研究发现,四同心环生长结构是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太空(FeNi)金属熔体凝固的基本时空图象。四同心环结构的快速生长和相互作用导致八面体(FeNi)金属枝晶的形成。四同心环晶体生长方式可能是太空环境下(FeNi)金属熔体结晶形成八面体铁陨石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9.
用量子化学的SCC-DV-Xα方法分别对铝酸盐水泥熟料矿物CaO·Al2O3、CaO·2Al2O3和CaO·6Al2O3的价键结构与水化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Ca—O键级、最低空分子轨道与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差及总能量状态密度等方面解释了以上三种水泥矿物的水化活性依序降低的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20.
由于月壤等地外样品十分珍贵,在实验室研究中优先使用原位、微区、无损的元素分析方法。电子探针元素面扫描是地外样品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该方法可获取样品整体或者感兴趣区域的多种元素分布数据,应用于矿物相识别与含量估算,锆石等定年矿物的快速定位,矿物环带、出溶、反应边结构等特殊岩相和矿物接触关系等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中以嫦娥五号月壤、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研究为例,介绍了目前元素面扫描的应用方法。此外,本文还对比、分析了电子探针面扫描技术与其它面扫描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未来十年,我国将实施一系列月球、火星、小行星等天体采样返回任务。电子探针元素面扫描分析未来将在这些地外样品研究中广泛使用。同时,建议行星科学家围绕所关心的科学问题,合理搭配多种分析方法以实现各种技术优势互补和样品科学价值最大化,服务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科学产出和行星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