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新的大环配体12-十八烷基-1, 4, 7, 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 13-二酮(odt), 研究了odt的液膜传输Cu^2+的动力学。结果表明传输过程为串联一级反应,k~1=8.1×10^3h^-1, K~2=5.5×10^-2h^-1。载体odt与Cu^2+生成配合物的反应速率比配合物离解反应速率小, 前者为速率控制步骤。传输过程无阴离子参加, 但受溶液酸度控制, 根据酸度的不同, 可将Cu^2+选择性地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传输, 这与细胞对金属离子的主动传输类似。  相似文献   

2.
成春颖  朱旭栋  刘小毛  邵超英 《化学学报》2009,67(19):2171-2176
以3类含不同基团的杯[4]芳烃衍生物作为离子载体在H2O-CHCl3-H2O液膜传输体系下分别对Pb2+进行液膜传输实验. 简要讨论了以杯[4]芳烃衍生物作为离子载体对Pb2+液膜传输的动力学机理. 重点研究了不同载体种类, 载体浓度, 搅拌速度, 传输时间等因素对Pb2+传输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以含Br原子的杯[4]芳烃衍生物和含S原子的杯[4]芳烃衍生物作为离子载体对Pb2+有明显的传输效果. 可以用本文的动力学模型来描述整个传输体系的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Ni^2+存在下二氧四胺大环配体液膜传输Cu^2+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12-十八胺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的氯仿-正辛醇液膜在Ni^2+存在下对Cu^2+的传输速率,结果表明,传输是通过中性配合物进行的,无阴离子参与,Ni^2+的存在对u^2+的传输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丙二硫醚桥联2个乙酰丙酮的双β-二酮分子1,3-二(3-硫醚基-2,4-戊二酮基)丙烷(L1),以此为配体与镍(Ⅱ)作用得到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分析方法确定了镍(Ⅱ)配合物的化学组成,比较分析了配位前后的游离配体与配合物的红外及紫外吸收光谱,采用紫外光谱滴定法对配体L1与Ni(Ⅱ)离子在溶液中的配位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并进行金属离子液膜传输实验考察了L1对Ni(Ⅱ)的液膜传输性能。结果显示,L1通过4个O原子与Ni(Ⅱ)配位成键形成配合物,且对Ni(Ⅱ)具有良好的液膜传输性。  相似文献   

5.
藉杯芳烃衍生物的识别作用可以实现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液膜传输,本文研究了4种新型杯[4]冠醚对5种过渡金属离子(Cu^2 ,Fe^3 ,Co^2 ,Ni^2 ,Zn^2 )的液膜传输行为,发现其中酯型杯[4]冠醚(Ⅲ)对Cu^2 有优良的传输效能,并考察考察了各种因素(包括源相和受相酸度、离子载休Ⅲ的浓度、时间及温度等)的影响,指出载体Ⅲ对C ^2 的传输为H^ 交换机理,并对该过程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6.
锌离子;二乙基己基磷酸;迁移动力学;二-(2-乙基己基)磷酸-煤油液膜萃取锌(Ⅱ)的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骋  石振海  姚秉华  王力 《应用化学》2004,21(11):1127-0
钴(Ⅱ)在二-(2-乙基己基)膦酸/CHCl3支撑液膜体系中的传输;液膜分离  相似文献   

8.
9.
报道了用1,3-丙二醇二对甲苯磺酸酯和N,N′,N″,N-四(对甲苯磺酰基)三乙撑四胺经环化、硫酸水解等步骤合成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pH法,在25.0±0.1℃, I=0.1 mol·dm-3 KNO3存在条件下,测定了铜(Ⅱ)-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α-氨基酸(5-取代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探讨了大环多胺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配位方式、及其在水溶液中铜(Ⅱ)配合物的稳定性,同时也研究了5-取代邻菲咯啉与铜(Ⅱ)之间的d-p反馈π键,取代基的Hammett诱导效应对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冯建华  吴刚 《应用化学》2015,32(5):557-561
在室温、无水乙醇溶剂中, H2L(H2L=4, 4', 6, 6'-四叔丁基-2, 2'-[乙二氧双(氮次甲基)]二酚)与一水合醋酸铜反应得到了一种新的铜(Ⅱ)化合物C32H46CuN2O4([CuL]), 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手段对[CuL]进行了表征。 [CuL]的结构解析表明, 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C2/c, 晶胞参数为a=2.7231(3) nm, b=1.1196(3) nm, c=1.0704(2) nm, α=90.00°, β=101.293(2)°, γ=90.00°, V=3.2002(11) nm3, Z=4, Mr=586.25, Dc=1.217 g/cm3, μ=0.718 mm-1, F(000)=1252, R1=0.0957, wR2=0.2297。 [CuL]的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Cu(Ⅱ)原子和1个配位L分子组成, 中心Cu(Ⅱ)的配位数为4, 分别与来自L单元上的N1、N1#、O2、O2# 4个原子进行配位, 以金属离子为中心形成了稍微扭曲四面体结构的配位几何构型。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抑菌活性实验表明, [CuL]对3种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其抑菌活性较配体L更强。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12-十八烷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的氯仿-正辛醇液膜在Ni~(2+)存在下对Cu~(2+)的传输速率,结果表明,传输是通过中性配合物进行的,无阴离子参与。Ni~(2+)的存在对Cu~(2+)的传输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现有支撑液膜分离技术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探索合适的液膜分离体系,研究了Pb(Ⅱ)在PC-88A-煤油-HCl分散支撑液膜体系中的传输行为;考察了料液pH值、膜溶液与解析剂体积比、解析相中HCl浓度以及Pb(Ⅱ)的起始浓度对Pb(Ⅱ)传输的影响。 结果表明,以HCl为解析剂,料液相pH=5.25、膜溶液与解析剂体积比为160∶40、解析相中HCl浓度为5.00 mol/L时,该分散支撑液膜体系对金属Pb(Ⅱ)具有良好的传输作用。 在选取的最佳传输条件下,料液相中Pb(Ⅱ)的初始浓度为3.00×10-4 mol/L时,传输190 min,传输率可达88.9%,而传统支撑液膜只有72.3%。 分散支撑液膜不仅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而且膜体系稳定,膜的使用寿命长。  相似文献   

14.
三正辛胺-二甲苯液膜迁移Cd(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三正辛胺-二甲苯支撑液膜体系中搅拌速率、反萃剂、三正辛胺浓度、料液中H+浓度等因素对Cd(Ⅱ)离子迁移的影响.用大块液膜测定了不同温度时Cd(Ⅱ)离子跨膜迁移的萃取及反萃取的表观速率常数k1和k2.实验表明,温度升高,k1和k2均增大(k1>k2),且达到膜相最大镉离子浓度时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膜相积累的镉离子浓度达最大时,Cd(Ⅱ)离子跨膜传输为稳态传输.根据Arrhenious关系得到膜相萃取反应和反萃取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23.8和19.3kJ/mol.  相似文献   

15.
采用pH法, 在25.0±0.1℃, I=0.1 mol.dm^-^3 (KNO3)条件下, 测定了13-取代苄基-1, 4, 8, 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与Cu(II)配位的平衡常数。讨论了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在25.0±0.1℃, 离子强度为0.1mol.dm^-^3 (KNO3)下, 采用分光光度法, 研究了这些配体铜(II)配合物的酸分解动力学行为。探讨了配合物酸分解机理,得到了速控步的速率常数。发现配位反应平衡常数与配体的质子化常数及配合物酸分解反应速率常数之间存在较好的Hammett型和Bronsted型直线自由能关系。同时探讨了取代基对配合物生成及酸分解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6.
采用pH法, 在25.0±0.1℃, I=0.1 mol.dm^-^3 (KNO3)条件下, 测定了13-取代苄基-1, 4, 8, 11-四氮杂环十四烷-12,14-二酮的质子化常数及其与Cu(II)配位的平衡常数。讨论了配体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在25.0±0.1℃, 离子强度为0.1mol.dm^-^3 (KNO3)下, 采用分光光度法, 研究了这些配体铜(II)配合物的酸分解动力学行为。探讨了配合物酸分解机理,得到了速控步的速率常数。发现配位反应平衡常数与配体的质子化常数及配合物酸分解反应速率常数之间存在较好的Hammett型和Bronsted型直线自由能关系。同时探讨了取代基对配合物生成及酸分解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7.
固液合成;N;N′-双(2-羟基-4-甲氧基二苯酮)乙二亚胺合铜(Ⅱ)、镍(Ⅱ)、钴(Ⅱ)配合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合成和表征了标题配合物[Ni(DTPB)H2Cl]Cl(BF4)2·4H2O(DTPB为1,1,4,7,7-五(2′-苯并咪唑甲基)-二乙基三胺),并用紫外光谱研究了它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为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构型,它能较好地抑制邻苯三酚的氧化,IC50值为29.8 mg·L-1,且反应温度和pH值影响其SOD活性。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和表征了标题配合物[Ni(DTPB)H2Cl]Cl(BF4)2·4H2O(DTPB为1,1,4,7,7-五(2'-苯并咪唑甲基)-二乙基三胺),并用紫外光谱研究了它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模拟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为六配位的变形八面体构型,它能较好地抑制邻苯三酚的氧化,IC50值为29.8mg·L-1,且反应温度和pH值影响其SOD活  相似文献   

20.
用pH法在25.0±0.1℃,I=0.1mol·dm-3KNO3条件下,测定铜(Ⅱ)-4-(吡啶-2′-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α-氨基酸(5-取代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的稳定常数;比较了带吡啶甲基二氧四胺大环配体和二氧四胺大环配体与Cu(Ⅱ)的配位能力、配位方式;研究了该三元体系配合物稳定性与配体α-氨基酸酸碱强度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探讨了Cu(Ⅱ)和5-取代邻菲罗啉之间的d-p反馈π键以及邻菲罗啉取代基Hammett诱导效应与该三元配合物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讨论了4-(吡啶-2′-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和4-(喹啉-2′-甲基)-1,4,7,10-四氮杂环十三烷-11,13-二酮与Cuxphen所形成配合物的不同空间结构及其对配合物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