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中军  张三奇  王安邦  蔡孟深 《化学学报》1998,56(11):1128-1134
首次报道了苯丙素苷类化合物EutigosideA,即1-O-[2-(4-羟基苯基)乙基]-6-O-(E)-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的全合成。从四乙酰溴代葡萄糖出发,经过成苷、脱乙酰基两步反应,制备了2-对烯丙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采用酰氯法在低温下将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引入化合物3的葡萄糖6位,再经过脱烯丙基、脱乙酰基两步,便顺利地合成了天然苯丙素苷EutigosideA。以化合物3为原料,经过对葡萄糖4,6位亚苄基化、2,3位乙酰化、4,6位脱亚苄基、选择性6位乙酰化及4位引入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等五步反应,得到了保护的苯丙素苷(OsmanthusideA(10);但在NH~3/MeOH条件下脱乙酰基时,化合物10中的香豆酰基从葡萄糖的4位迁移至6位,最终又得到了EutigosideA。  相似文献   

2.
李中军  张三奇  王安邦  蔡孟深 《化学学报》1998,56(11):1128-1134
首次报道了苯丙素苷类化合物EutigosideA,即1-O-[2-(4-羟基苯基)乙基]-6-O-(E)-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的全合成。从四乙酰溴代葡萄糖出发,经过成苷、脱乙酰基两步反应,制备了2-对烯丙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采用酰氯法在低温下将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引入化合物3的葡萄糖6位,再经过脱烯丙基、脱乙酰基两步,便顺利地合成了天然苯丙素苷EutigosideA。以化合物3为原料,经过对葡萄糖4,6位亚苄基化、2,3位乙酰化、4,6位脱亚苄基、选择性6位乙酰化及4位引入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等五步反应,得到了保护的苯丙素苷(OsmanthusideA(10);但在NH~3/MeOH条件下脱乙酰基时,化合物10中的香豆酰基从葡萄糖的4位迁移至6位,最终又得到了EutigosideA。  相似文献   

3.
以D-葡萄糖为起始原料,经9步反应合成了2-O-苄基-3-O-烯丙基-1-O-对甲氧基苯基α-D-葡萄糖(9);将9的6-位伯羟基经叔丁基二苯基硅烷基(TBDPS)保护,首次合成了正交保护的新型葡萄糖受体2-O-苄基-3-O-烯丙基6-O-叔丁基二苯基硅烷基1-O-对甲氧基苯基α-D-葡萄糖(Ⅱ),总收率28.2%;将9的6-位伯羟基氧化糖醛酸化后,再经甲酯化,以25.0%的总收率首次合成了新型葡萄糖醛酸受体2-O-苄基-3-O-烯丙基-1-O-对甲氧基苯基α-D-葡萄糖醛酸甲酯(Ⅲ),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 IR和HR-MS(ESI)表征。  相似文献   

4.
三种保护的二糖苯丙素苷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先成苷法,从已合成的2-对烯丙氧苯乙基-4,6-O-亚苄基-β-D-葡萄糖苷(1)出发,经2位选择性乙酰化、3位引入三乙酰基保护的鼠李糖基、4,6位脱去亚苄基,得到了关键的中间体4;在化合物4的葡萄糖4、6位分别引入对位取代的肉桂酰基,便得到了保护的二糖苯丙素苷5、7、8。与后成苷法相比,路线缩短一步,收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从石竹科植物九子参(Silene rubicunda)根中得到四个糖链上带乙酰基的新的三萜皂苷——九子参苷A,B,C,D(rubicunosides A~D,1~4).前文已详细报道了九子参苷A的结构研究,本文报道九子参苷B,C,D的结构.通过FAB-MS和NMR,分别确定九子参苷B,C,D为糖链上带单乙酰基的三萜九糖苷、七糖苷和糖链上带双乙酰基的三萜八糖苷,分别命名为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1→4)-a-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鸡纳糖-(1→2)]-[3′-O-乙酰基]-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B,2),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4)-a-L-吡喃鼠李糖-(1→4)-[4″-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C,3),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6′-O-正丁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1→4)-a-L-吡喃鼠李糖-(1→4)-[2″-O-乙酰基-β-D-吡喃鸡纳糖-(1→2)]-[3′-O 乙酰基]-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D,4).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不同链长的二脂酰基α-D-半乳糖型甘油糖脂.将半乳糖烯丙苷化,重结晶得到α-D-半乳糖烯丙苷.随后将糖环的羟基用苄基保护,再利用OsO4/NMO(N-甲基-N-氧吗啉)的二羟基化条件将1-O烯丙基氧化成为邻二羟基,得到3-O-(2',3',4',6'-四-O-苄基-α-D-吡喃半乳糖基)-sn-甘油.其与不同链长的脂酰氯进行脂酰化反应,然后氢解去掉苄基得到五种二脂酰基α-D-半乳糖苷基甘油.利用1H NMR,13C NMR,2D NMR,IR和MS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  相似文献   

7.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1-O-酰基-四-O-乙酰基-β-D-吡喃己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氯化三乙基苄基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 用2, 3, 4, 6-四-O-乙酰基-β-D-溴代吡喃葡萄糖和2, 3, 4, 6-四-O-乙酰基-β-D-溴代吡喃半乳糖与羧酸反应, 合成了相应的1-O-酰基-2, 3, 4, 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和半乳糖。通过解析这些化合物的^1H NMR和红外光谱, 确证其糖甙键构型为β。该相转移催化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 后处理简单和立体选择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4-苄氧基苄基)-2,3-二-O-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予朋  赵毅民 《化学通报》2006,69(2):119-122
为合成酚酸取代的葡萄糖苷类天然产物,以全乙酰溴代葡萄糖为起始物,与4-苄氧基苄醇反应成苷,脱乙酰基后,选择性地在葡萄糖4,6-位形成亚苄基,2,3-位羟基用苄基保护,脱去亚苄基得到裸露葡萄糖4,6-位羟基的化合物(4-苄氧基苄基)-2,3-二-O-苄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该化合物可作为合成4,6-位选择性取代的葡萄糖衍生物的有效中间体。  相似文献   

9.
以2,3,4,6-四-O-苄基-D-吡喃半乳糖三氯乙酰亚胺酯(6)为供体,与被保护的植物鞘氨醇受体(7)在可见光促进的以曙红Y为光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糖苷化反应,得到合成KRN7000及其类似物的关键中间体(2S,3S,4R)-1-O-(2´,3´,4´,6´-四-O-苄基-α-D-半乳糖)-2-叠氮-3,4-二-O-苄基十八三醇(1),结构经1H NMR和13C NMR表征。可见光促进的糖基化反应方法新颖、绿色环保、供体易于制备、光催化剂曙红Y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价廉易得的D-核糖为起始原料,经缩酮化保护、磺酰化,1,4-二氧六环做溶剂的条件下,使用硼氢化钾还原、再经水解、乙酰化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1,2,3-三-O-乙酰基-5-脱氧-D-呋喃核糖,再与5-氟胞嘧啶进行Silyl反应制备5′-脱氧-2′,3′-二-O-乙酰基-5-氟胞苷,与氯甲酸正戊酯进行酰胺化,水解得到目标化合物卡培他滨(1),结构经1HNMR、13CNMR以及MS表征,总产率49.69%(以D-核糖计),HPLC测得纯度100.00%。该合成方法原料廉价易购、反应条件温和,改进后的路线操作简单,绿色环保,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林丽  徐庆  唐燕辉  陈国荣 《应用化学》2007,24(10):1109-1114
通过异亚丙基和苄基的选择性保护和脱保护法,分别方便地合成了6位带有自由羟基的半乳糖和葡萄糖,并进一步选择性地对其进行6位苯甲酰基化修饰从而获得相应糖给体。从6位苯甲酰基化半乳糖和葡萄糖糖给体出发,立体专一性地合成了β-构型的芳香碳糖苷中间体,再经硝酸铈铵(CAN)温和氧化烷氧基苯获得6-O-苯甲酰基苯醌碳糖苷目标化合物,其中4个结构未见文献报道。经1HNMR、13CNMR谱及高分辨质谱测试技术分析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考察了目标化合物对黑色素肿瘤细胞株A375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2-(2,3,4-三-O-乙酰基-6-O-苯甲酰基-β-D-吡喃半乳糖)-1,4-苯醌(6)和2-(2,3,4-三-O-乙酰基-6-O-苯甲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4-苯醌(15)显示体外抗肿瘤活性。对此类化合物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开发高选择性、高活性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三氯氧磷催化下将2-甲基-5-(2′-氯-2′-脱氧-D-半乳糖-1-丁醇基)-3-乙酰基呋喃经脱水反应得到呋喃碳苷衍生物(2-甲基-5-[(4′-α-羟基-3′-β-氯)-2′-四氢呋喃基]-3-乙酰基呋喃),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通过2D NMR图谱确认了主产物的构型为α构型.  相似文献   

13.
彭涛  王林 《化学通报》2008,71(1):68-70
1-脱氧-1-氨甲基-4,6-O-亚苄基-β-D-吡喃葡萄糖是合成糖碳苷类糖肽的重要潜在中间体.本文以无水D-葡萄糖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合成1-脱氧-1-硝基甲基-4,6-O-亚苄基葡萄糖,然后通过催化转移氢化反应选择性地对硝基进行还原而不影响4,6位的亚苄基.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不同链长的二脂酰基α-D-半乳糖型甘油糖脂 。将半乳糖烯丙苷化,重结晶得到α-D-半乳糖烯丙苷。随后将糖环的羟基用苄 基保护,再利用OsO4/NMO(N-甲基-N-氧吗啉)的二羟基化条件将1-O烯丙基氧化 成为邻二羟基,得到3-O-(2′,3′,4′,6′-四-O-苄基-α-D-吡喃半 乳糖基)-sn-甘油。其与不同链长的脂酰氯进行脂酰化反应,然后氢解去掉苄基 得到五种二脂酰基α-D-半乳糖苷基甘油。利用^1H NMR,^13C NMR,2D NMR,IR和MS 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  相似文献   

15.
陈力  梁芬芬  许美凤  邢国文  邓志威 《化学学报》2009,67(12):1355-1362
详细研究了N-乙酰基-5-N,4-O-噁唑烷酮保护的唾液酸对甲基苯硫苷给体1与四种苄基或苯甲酰基保护的半乳糖甲苷二醇的唾液酸化反应, 以较高的产率(72%~89%)得到了相应的唾液酸化产物, α/β=(1.6~2.0)∶1. 在此基础上, 以乳糖为原料通过7步反应以19%的总产率制得了2,3,6,2’,6’-五-O-苯甲酰基-β-乳糖甲苷17, 使用唾液酸给体1将化合物17唾液酸化, 成功地得到神经节苷脂GM3三糖甲苷衍生物18, 产率68%, α/β=1.6∶1.  相似文献   

16.
从西藏胡黄连中分离和鉴定了4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西藏胡黄连酚苷E(Scrophenoside E),结构为(2-甲氧基-4-乙酰基)苯酚-3-β-D-吡喃葡萄糖基-6-O-(4-β-D-吡喃葡萄糖基)香草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7.
通过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异硫氰酸酯和2,3,4-三-O-乙酰基-β-D-吡喃型木糖异硫氰酸酯与取代的芳基酰肼的亲核加成反应合成了10个1-芳酰基-4-(1'-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基)氨基硫脲和7个1-芳酰基-4-(1'-N-2',3',4'-三-O-乙酰基-β-D-吡喃型木糖基)氨基硫脲,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18.
苯丙素苷是从药用植物中提取出的具有取代苯乙基和取代肉桂酰基的一系列天然糖苷化合物的统称,其糖核一般由一到四个单糖构成.许多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镇痛、降压、治疗糖尿病和免疫调节等明显的生物活性[1],因此它们的合成研究已得到有机合成化学家的注意[2].二糖苯丙素苷Lugrandoside是从毛地黄属药用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化合物[3],具有强的抗氧化活性[4].本文从D-葡萄糖出发,经过15步反应,得到了全保护的二糖(3,4-二-O-烯丙基)-β-苯乙基(2,3,4,6-四-O-乙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1→6)-4-O-(3,4-二-O-烯丙基)咖啡酰基-2,3-二-O-乙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脱去保护基团,最终合成出Lugrandoside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物活性叠加原理,以4-氨基-5-甲基-1,2,4-三唑-3-硫酮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5个未见报道的化合物2-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4-N-取代苯基亚胺基-5-甲基-1,2,4-三唑(2a~2e),4-N-取代苄基氨基-5-甲基-1,2,4-三唑(3a~3e)和2-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4-N-取代苄基氨基-5-甲基-1,2,4-三唑(4a~4e).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认.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4b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8μg/mL,明显优于市售抗菌药物氟康唑,表现出较强的抗细菌活性;同时,与三氯生相比,所有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小于或等于32μg/mL,亦表现出较好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杨雪梅  陈紫琳  贾振斌 《合成化学》2015,23(10):952-956
以染料木素为起始原料,经两步反应制得中间体7-O-炔丙基染料木素(3);以CuI为催化剂,3与叠氮乙酰基糖经Click反应合成了7-O-[1-(2,3,4,6-四-O-乙酰基-β-D-糖苷)1H-1,2,3-三氮唑-4-甲基]-染料木素(5a~5c); 5a~5c经去乙酰基制得三种含1,2,3-三氮唑的氮苷染料木素糖缀合物(6a~6c)。3, 5和6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