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Cu(II)-氨基酸-核苷酸三元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昌平  张凡  郭和夫 《化学学报》1993,51(10):973-977
合成和表征Na~2[Cu(L-Ala)~2(5'-GMP)].2H~2O、Na~2[Cu(L-Ala)~2(5'-IMP)].6H~2O、Na~2[Cu(L-His)(5'-GMP)Cl~2^2.2H~2O和Na~2[Cu(L-His)(5'-IMP)Cl~2].H~2O四个新的三元配合物, 其中两个L-Ala分子通过羧基O和α-氨基N与Cu(II)成反式配位, 一个L-His分子通过羧基O和咪唑环上的N与Cu(II)配位; 一个5'-GMP或5'-IMP分子嘌呤环上的N(7)与Cu(II)配位; 5'-GMP的磷酸根上可能存在强氢键, 而5'-IMP的磷酸根上不存在强氢键; 在含L-Ala三元配合物中, 5'-GMP的C(6)=0可能参与配位或形成强氢键, 而5'-IMP的C(6)=0不参与配位或形成配位或形成强氢键; 在含L-His三元配合物中, 5'-IMP的C(6)=0的表现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合成和表征了新的三元配合物: [Cu(L-His)(5'-AMP)]Cl2.4H2O,[Cu(L-His)(5'-GMP)]Cl2, [Cu(L-His)(5'-IMP)]Cl2.2H2O,[Cu(l-Lys)2(5'-GMP)]Cl2.6H2O, Na2[Cu(L-Lys)2(5'-GMPH_2)].6H2O,Na2[Cu(L-Lys)2(5'-GTPH_2)].6H2O, Na2[Cu(L-Lys)2(5'-IMPH_2)].10H2O. IR及NMR谱表明, 5'-嘌呤核苷酸以嘌呤碱基上的7-N原子与Cu(II)配位。在5'-嘌呤核苷酸形成的配合物中, 磷酸根不参与配位, 但是Na2.5'-GMPH-2和Na.5'-GTPH-2的磷酸根参与配位, 而Na2.5'-IMPH-2的磷酸根不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3.
合成和表征了新的三元配合物: [Cu(L-His)(5'-AMP)]Cl2.4H2O,[Cu(L-His)(5'-GMP)]Cl2, [Cu(L-His)(5'-IMP)]Cl2.2H2O,[Cu(l-Lys)2(5'-GMP)]Cl2.6H2O, Na2[Cu(L-Lys)2(5'-GMPH_2)].6H2O,Na2[Cu(L-Lys)2(5'-GTPH_2)].6H2O, Na2[Cu(L-Lys)2(5'-IMPH_2)].10H2O. IR及NMR谱表明, 5'-嘌呤核苷酸以嘌呤碱基上的7-N原子与Cu(II)配位。在5'-嘌呤核苷酸形成的配合物中, 磷酸根不参与配位, 但是Na2.5'-GMPH-2和Na.5'-GTPH-2的磷酸根参与配位, 而Na2.5'-IMPH-2的磷酸根不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4.
The ternary complexes containing Cu(II),L-His and nucleotide(5'-GMP and 5'-IMP)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IR and ~1H NMRspectra show that Cu(II)binds to carboxylate oxygen and imidazolenitrogen of L-His and purine N_7 of 5'-GMP and 5'-IMP.The interactionof Cu(II)with Po_3~(2-)of 5'-GMP is present,but that for 5'-IMP is notpresent.  相似文献   

5.
本文制备了两个金属有机配位体,肉桂醛二茂铁基甲酰腙(HL^1)和二[(1-肉桂酰肼基乙基)环戊二烯基]铁(H~2L^2)及它们与一些过渡金属的配合物:ML~2^1[M=Cu(II)],ML^2[(M=Cu(II)和Zn(II)],M(HL^1)~2Cl~2[M=Cd(II),Co(II)和Ni(II)],M(H~2L^2)Cl~2[M=Mn(II),Zn(II),Co(II)和Cd(II)]。这两个配位体以烯醇式与M(OAc)~2.nH~2O中心离子配位,与MCl~2.nH~2O则以酮式配位。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铜(II)与丙烯酸根和铜(II)与α-甲基丙烯酸根形成的两种超分子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ESR谱和磁性等研究,确定分子单元的组成为Cu~2A~4(H~2O)~2,其中A=CH~2=CH-COO^-,CH~2=C(CH~3)-COO^-。测定了铜(II)与丙烯酸根形成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群;晶胞参数:a=1.7009(9)nm,b=0.8060(5)nm,c=1.4429(4)n,β=109.31(5)ⅲ,Z=4;最终偏离因子R=0.0501。Cu(II)具有畸变的四角锥形配位环境,两个Cu(II)由四个丙烯酸根桥联,在Cu(II)的端位各有一个H~2O分子配位。Cu(II)-Cu(II)间具有一对称中心,Cu-Cu间距离为0.26096(14)nm,两个Cu(II)间具有反铁磁性偶合作用。每个分子单元以四根氢键与相邻的两个分子单元相连接,沿c轴形成一维链状超分子配合物。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铜(II)与丙烯酸根和铜(II)与α-甲基丙烯酸根形成的两种超分子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ESR谱和磁性等研究,确定分子单元的组成为Cu~2A~4(H~2O)~2,其中A=CH~2=CH-COO^-,CH~2=C(CH~3)-COO^-。测定了铜(II)与丙烯酸根形成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群;晶胞参数:a=1.7009(9)nm,b=0.8060(5)nm,c=1.4429(4)n,β=109.31(5)ⅲ,Z=4;最终偏离因子R=0.0501。Cu(II)具有畸变的四角锥形配位环境,两个Cu(II)由四个丙烯酸根桥联,在Cu(II)的端位各有一个H~2O分子配位。Cu(II)-Cu(II)间具有一对称中心,Cu-Cu间距离为0.26096(14)nm,两个Cu(II)间具有反铁磁性偶合作用。每个分子单元以四根氢键与相邻的两个分子单元相连接,沿c轴形成一维链状超分子配合物。  相似文献   

8.
[Cu(C~1~2H~8N~2)(H~2O)(C~4H~4O~4)]·2H~2O的合成和晶 体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郑岳青  孙杰  林建利 《化学学报》2000,58(9):1131-1135
将适量邻菲啰啉、丁二酸和CuCl~2·2H~2o(摩尔比=1:1)溶于水和甲醇的混合溶剂[V(水):V(甲醇)=1:1]后,滴加NaOH溶液至pH=4.8。滤去沉淀物后,滤液于室温下缓慢蒸发得蓝色细长[Cu(C~1~2H~8N~2)(H~2O)(C~4H~4O~4)]·2H~2O晶体。晶体属三斜晶系,P1(No.2)空间群。晶胞参数a=0.7462(1)nm,b=(0.9959)1nm,c=1.2266(1)nm,α=75.02(1)°,β=82.38(1)°,γ=74.76(1)°,V=0.8475(2)nm^3,Z=2,D~c=1.622g·cm^3,F(000)=426.3882个独立衍射点中,2789个可观测点满足F~0^2≥2σ(F~0^2),R=0.0450,wR^2=0.0951。配合物内每个Cu与邻菲啰啉螯合配体中的2个N原子、来自不同羧酸根的2个羧基O和1个水分子O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四方锥体,其中一羧基O位于锥顶[d(Cu-N)=0.2006(3),0.2032(3)nm;赤道d(Cu-O)=0.1972(2),0.1973(2)nm;轴向d(Cu-O)=0.2210(2)nm]。双齿桥联丁二酸根连接Cu原子形成平行于[100]方向的多聚超分子链^1~∞[Cu(phen)~2(H~2O)·(C~4H~4O~4)~2~/~2]~2。芳环堆积间距交替为0.366nm和0.380nm。未配位的H~2O分子位于超分子双链之间。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Schiff碱N-氧化吡啶-2-甲醛缩氨基脲(PNOS)及其配合物[Cu(PNOS) (NO_3)_2],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结构。PNOS晶体中通过传统 氢键形成双层二维网状结构,再由非传统氢键自组装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Cu (PNOS)(NO_3)_2]中的铜为六配位,畸变八面体结构,Schiff碱(PNOS)通过N-氧 化吡啶N-O的O原子,亚胺基C=N的N原子,及羰基C=O的O原子与铜配位;一个硝基以 单齿配体形式与铜配位,另一个则以双齿配体形式配位。配合物分子通过经典氢键 相互作用,形成单层二维网状结构,再通过非经典氢键作用,自组装成双层二维网 状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2-碳基丙酸水杨酰腙、咪唑与五水硫酸铜在水中反应,首次制得混配体配合 物Cu(C10H8N2O4)(C3H4N2)(H2O)[C10H8N2O4^2-为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 ;C3H4N2为咪唑],并在甲醇溶剂中培养出单晶.该单晶为深绿色,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50583(5)nm,b=1.08411(3)nm,c=0.94366(2)nm, α=90°,β=101.5583(11)°,γ=90°,V=1.50927(7)nm^3,Z=4,μ=1.479mm^-1, Dc=1.628Mg/m^3,F(000)=756.00,R=0.0340,ωR=0.0777,GOF=1.025。晶体测试结果 表明,配合物中Cu(Ⅱ)的配位数为5,处于四方锥配位环境,其中配体2—羰基丙酸 水杨酰腙的羧基以单齿配位.腙基上C≡N的N配位以及碳基(C≡0)的0配位,咪唑的 3位N参与了配位,这四个配位原子处于四方锥的锥底,另一个配位原子来自H20中 的0,它处于四方锥的锥顶.在晶胞中,除分子内存在氢键外,分子间也存在氢键 .根据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利用Kissinger公式计算了配合物 主要分解阶段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1.
合成和表征了新的三元配合物:[Cu(L-His)(5′-AMP)]Cl_2·4H_2O,[Cu(L-His)(5′-GMP)]Cl_2,[Cu(L-His)(5′-IMP)]Cl_2·2H_2O,[Cu(L-Lys)_2(5′-GMP)]Cl_2·6H_2O,Na_2[Cu(L-Lys)_2(5′-GMPH_(-2)]·6H_2O,Na_2[Cu(L-Lys)_2(5′GTP_(-2))]·6H_2O,Na_2[Cu(L-Lsy)_2(5′-IMPH_(-2))]·10H_2O.IR及NMR谱表明,5′-嘌呤核苷酸以嘌呤碱基上的7-N原子与Cu(Ⅱ)配位.在5′-嘌呤核苷酸形成的配合物中,磷酸根不参与配位,但是Na_2·5′-GMPH_(-2)和Na_2·5′-GTPH_(-2)的磷酸根参与配位,而Na_2·5′-IMPH_(-2)的磷酸根不参与配位.  相似文献   

12.
4-甲基-6-羟基嘧啶与硝酸钴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制得氢键连接的超分子配合物[Co(C~5H~6N~2O)~2(H~2O)~4]·(NO~3)~2。该化合物的结构已测定,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m,晶胞参数a=1.9853(4)nm,b=0.7601(5)nm,c=0.6539(13)nm,β=100.93(3)°,Z=2,最终偏离因子R=0.053。每一个结构单元中Co原子与两个4-甲基-6-羟基嘧啶和四个水分子配位,配位的水又通过氢键与硝酸根结合,同时嘧啶环上的羟基又与相邻结构单元中的嘧啶环上的未配位的N形成氢键,因而就形成了二维网状的超分子化合物。我们采用PM3半经验法计算表明配体4-甲基-6-羟基嘧啶中两个N原子的净电荷分布不同,因而配位能力不同,只有处在羟基邻位的N原子参与了配位。  相似文献   

13.
4-甲基-6-羟基嘧啶与硝酸钴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制得氢键连接的超分子配合物[Co(C~5H~6N~2O)~2(H~2O)~4]·(NO~3)~2。该化合物的结构已测定,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m,晶胞参数a=1.9853(4)nm,b=0.7601(5)nm,c=0.6539(13)nm,β=100.93(3)°,Z=2,最终偏离因子R=0.053。每一个结构单元中Co原子与两个4-甲基-6-羟基嘧啶和四个水分子配位,配位的水又通过氢键与硝酸根结合,同时嘧啶环上的羟基又与相邻结构单元中的嘧啶环上的未配位的N形成氢键,因而就形成了二维网状的超分子化合物。我们采用PM3半经验法计算表明配体4-甲基-6-羟基嘧啶中两个N原子的净电荷分布不同,因而配位能力不同,只有处在羟基邻位的N原子参与了配位。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Schiff碱N-氧化吡啶-2-甲醛缩氨基脲(PNOS)及其配合物[Cu(PNOS)(NO3)2],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结构.PNOS晶体中通过传统氢键形成双层二维网状结构,再由非传统氢键自组装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Cu(PNOS)(NO3)2]中的铜为六配位,畸变八面体结构,Schiff碱(PNOS)通过N-氧化吡啶N-O的O原子,亚胺基C=N的N原子,及羰基C=O的O原子与铜配位;一个硝基以单齿配体形式与铜配位,另一个则以双齿配体形式配位.配合物分子通过经典氢键相互作用,形成单层二维网状结构,再通过非经典氢键作用,自组装成双层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5.
配合物[Cu(2,2’-bipy)(pydco)(H2O)].4H2O(2,2’-bipy=2,2’联吡啶,pydco=氮氧化-2,6-二甲酸吡啶)的结构由X-射线测定,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墿空间群,晶胞参数:a=0.68120(14),b=1.1850(2),c=1.2554(3)nm,α=86.06(3),β=81.60(3),γ=86.16(3)°,V=0.99854(4)nm3,Z=2。2,2’联吡啶提供两个配位原子(N1,N2),氮氧化-2,6-二甲酸吡啶提供两个配位氧原子以及一个配位水提供一个氧原子参与了配位,中心Cu(II)离子是一个畸变的四角锥结构。有趣的是,配合物的结晶水组成了一条条的水带,配合物分子正是由这些水带中的氢键连接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摘要 在水和甲醇混合溶液中合成了3个配合物[Zn(DNBC)2(Im)2](1), [Cu(DNBC)2(Im)(H2O)](2) [Co1.5(DNBC)4(Im)(CH3OH)(H2O)2](3) (DNBC = 3,5-二硝基苯甲酸, Im = 咪唑), 并进行了常规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3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采用四配位,且形成扭曲的四面体形式,通过分子间氢键及范德华力形成了三维网状的超分子框架结构。配合物2中金属铜原子采用五配位,分别与四个氧原子和一个咪唑氮原子配位,形成一个扭曲的四方锥体,而且通过羧基和硝基与金属铜连接形成一个一维Z字链的超分子链状结构。配合物3的空间群为p2(1)/n, a = 1.20876(7)nm, b = 2.63287(16)nm, c = 1.36466(9)nm, V = 4.3045(5)nm3, Z = 4, F(000) = 2166, Co…Co原子之间的距离为0.3587nm。在配合物3中,由八面体配位的Co(II)离子与μ-OH2组成的三核金属钴通过氢键与相邻的三核金属钴连接,Co(II)离子与μ-OH2形成一维Z字链,并且配合物的空腔中包含未配位的咪唑和甲醇分子。配合物3的磁学性质测试表明,三核金属Co(II)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反铁磁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Schiff碱N 氧化吡啶 2 甲醛缩氨基脲 (PNOS)及其配合物 [Cu(PNOS) (NO3 ) 2 ],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结构 .PNOS晶体中通过传统氢键形成双层二维网状结构 ,再由非传统氢键自组装成三维网状结构 .配合物 [Cu(PNOS) (NO3 ) 2 ]中的铜为六配位 ,畸变八面体结构 ,Schiff碱 (PNOS)通过N 氧化吡啶N—O的O原子 ,亚胺基CN的N原子 ,及羰基CO的O原子与铜配位 ;一个硝基以单齿配体形式与铜配位 ,另一个则以双齿配体形式配位 .配合物分子通过经典氢键相互作用 ,形成单层二维网状结构 ,再通过非经典氢键作用 ,自组装成双层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咪唑与五水硫酸铜在水中反应,首次制得混配体配合物Cu(C10H8N2O4)(C3H4N2)(H2O)[C10H8N2O42-为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C3H4N2为咪唑],并在甲醇溶剂中培养出单晶.该单晶为深绿色,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50583(5)nm,b=1.08411(3)nm,c=0.94366(2)nm,a=90°,β=101.5583(11).,γ=90°,V=1.50927(7)nm3,Z=4,μ=1.479 mm-1,Dc=1.628 Mg/m3,F(000)=756.00,R=0.0340,ωR=0.0777,GOF=1.025.晶体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中Cu(Ⅱ)的配位数为5,处于四方锥配位环境,其中配体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的羧基以单齿配位,腙基上C=N的N配位以及羰基(C=O)的O配位,咪唑的3位N参与了配位,这四个配位原子处于四方锥的锥底,另一个配位原子来自H2O中的O,它处于四方锥的锥顶.在晶胞中,除分子内存在氢键外,分子间也存在氢键.根据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利用Kissinger公式计算了配合物主要分解阶段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以5-氨基四唑为配体的镉配合物[Cd(ATZ)~4(H~2O)~2](PA)~2·2H~2O,并对其进行了晶体结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分子具有中心对称性,每个Cd^2^+分别与2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4个5-氨基四唑(ATZ)分子中的4-位氮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畸变八面体结构;在配合物分子间存在大量氢键,增加了整个晶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DSC和TG-DTG分析,提出了标题化合物的热分解机理。  相似文献   

20.
设计合成了新的(2-(2’-吡啶)苯并咪唑)(L-丙氨酸根)铜(II)配合物:[Cu(HPB)(L-Ala)(ClO4)(H2O)]2 H2O[HPB=2-(2’-吡啶)苯并咪唑,L-Ala=L-丙氨酸根].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电喷雾质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900(2)nm,b=0.80500(16)nm,c=1.9700(4)nm,β=94.78(3)°,Z=2,Dc=1.672 g cm-3,F(000)=968,残差因子R1=0.0427,wR2=0.1106[I>2σ(I)],S=0.999.在配合物分子中,2-(2’-吡啶)苯并咪唑和L-丙氨酸根以双齿配位方式在分子平面上与中心铜(II)离子配位,而水分子及高氯酸根单齿弱配位于分子轴向上,构成了一拉长的八面体结构.利用二倍试管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并且研究了配合物对pBR 322 DNA的断裂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对枯草杆菌(B.subtilis,G+),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G+),大肠杆菌(E.coil,G-)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50~80μg mL-1,在维生素C存在下能够通过羟基自由基OH氧化断裂pBR 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