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粘合剂和密封胶 国外已将纳米材料棗纳米SiO2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粘合剂和密封胶中,使粘合剂的粘结效果和密封胶的密封性都大大提高。其作用机理是在纳米SiO2的表面包覆一层有机材料,使之具有亲水性,将它添加到密封胶中  相似文献   

2.
简述纤维与纺织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集中介绍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科研人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澳大利亚未来纤维研究与创新中心在重点研究方向上的科研进展.在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于2010年和2012年度公布的澳大利亚科研水平评价报告中,迪肯大学的材料工程学获得最高评级5级.现在,迪肯大学的纤维与复合材料研究整合至新的研究中心,即澳大利亚未来纤维研究与创新中心.它是迪肯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材料科学与工程部和维多利亚先进材料制造中心的协作科学研究中心,获得总额超过10 300万澳元的基金资助.  相似文献   

3.
杜力 《今日科技》1991,(3):25-2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复合材料要求高性能化,因而使用普通的纤维材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例如高性能复合材料中使用的填充纤维材料要求具有更高的强度、优良的耐热性以及其它一些特殊性能。这类高性能复合材料是使用比玻璃纤维更高强度的纤维材料,例如其强度的比弹性模数在4×10~8cm以上,比强度在4×10~6cm以上。现介绍几种国外在开发研制高性能复合材料中使用的新型纤维材料。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静电纺丝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 不同材料的电纺纳米纤维(包括聚合物基、金属基、陶瓷基、碳基及其复合材料等)已在能源、环境、生物医学和国防军工等领域得到了泛应用.通常,静电纺丝技术需将聚合物或聚合物前驱体原料溶解于溶剂中或者加热熔融进行电纺加工.然而,芳杂环高性能聚合物(如聚酰亚胺、芳香聚酰胺、聚苯等)由于其主链上的刚性环状结构,既难溶解于普通有机溶剂,也难加热熔融,没有流动性,故难以通过静电纺技术制备其纳米纤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研究人员努力探索了许多间接方法和途径来制备电纺高性能聚合物纳米纤维,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通过电纺前驱体法大规模地制备聚酰亚胺纳米纤维、利用热致重排进行分子转化制备了电纺聚苯并二噁唑纳米纤维、利用模板电纺法制备了聚苯基和聚吡咙基纳米纤维等.该文详细介绍了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高性能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最新进展,具体包括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聚苯撑苯并二噁唑、芳香聚酰胺、聚苯、聚吡咙等芳杂环聚合物纳米纤维.此外,由于聚丙烯腈是制备碳纤维的重要前驱体,也对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制备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继互联网、基因等名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后,“纳米”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传播媒体甚至广告词中。纳米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活动的微观领域发生了一场新的革命,如同在宏观领域实现登月一样具有重大意义。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100纳米(约1个原子到1000个原子)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领城,这就是纳米科技。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纳米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人们普遍认为,纳米科学技术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纳米科技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纳米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应用和发展前景三方面阐述了纳米科技。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而纳米技术将在21世纪极大地影响人类的生活,继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名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后,“纳米”一词逐渐成为新世纪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且其影响力将大大高于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的影响,这将会是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章概述了纳米技术在医疗、能源、环保、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世界纳米科技的重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成果纵横》2000,(2):17-18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纳米科技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其在微电子,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纳米科技     
通过大量详实的资料,全面阐述了纳米科技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纳米科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碳纤维产业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国碳纤维在产业化过程中解决了装备不足、成本偏高、应用设计能力缺乏等问题。以光威集团为例,阐释了中国企业在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中国碳纤维研制目前面临4个问题:产业化工艺与装备核心技术仍未本质突破;碳纤维研制及应用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尚未探明;大部分应用领域缺乏复合材料设计-制造-评价-考核验证能力;人才规模有限、分布不均。基于此,提出了加强高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系列化和自主创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长纤维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际标准对两种长径比的新型聚丙烯长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度、含气量、强度及弯曲韧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对这两种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按照国际材料与结构联合会(RILEM)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组纤维混凝土的能量吸收值和等效抗弯强度.试验表明,聚丙烯长纤维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长径比大及单位质量根数较多的纤维增韧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兼具高性能和低比重,是轻质高强、轻质高模等高端装备轻量化的首选材料,是高性能纤维的典型代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国防与工业领域、科技与产业界的高度关注。从聚丙烯腈碳纤维材料的结构性能特征出发,介绍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制备的工艺流程、结构与性能的相关性;从高强碳纤维被发明、高强中模碳纤维因需求牵引而研发成功、更高性能碳纤维的不断创新发明,直至进入新世纪后对高性能低成本化的重视,阐述了国际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技术发展的4个关键阶段;分析了国产碳纤维通过自主创新,建立以二甲基亚砜为主、包含其他工艺技术的发展历程。从高强和高强中模碳纤维、高模和高模高强碳纤维、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的国产化有序发展,展示了碳纤维国产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碳纤维制备与应用不断融合的现状。最后结合国际技术发展动态和中国碳纤维技术积累基础,提出了开展颠覆性技术研究的建议,认为新型聚丙烯腈成纤技术、原材料创新和碳纤维制备过程新型热源技术等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将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三液相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法联用,建立了分离富集测定水样中吡虫啉的新方法.对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的种类、萃取剂、萃取时间等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确立了以磷酸二氢钾溶液为接受相、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和正辛醇为介质的三液相微萃取,最佳条件下富集20mL样品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虫啉的检测限为0.4ng·mL^-1,吡虫啉的富集倍数为22.75倍.该方法可用于水样中痕量吡虫啉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对经历不同温度和玄武岩纤维掺量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中心拉拔试验,基于黏结-滑移整体曲线分析温度和纤维掺量对光圆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0℃以下时,温度对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应力造成的损失较小,黏结-滑移曲线的4个阶段变化明显,而升温至600℃和800℃时造成黏结应力严重损失,曲线没有明显的阶段变化.在200℃时黏结性能较好,在800℃时黏结性能较差.纤维掺量对黏结性能也有较大影响,适量纤维的掺入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能,改善高温后钢筋混凝土的黏结性能,而过量掺入则会降低高温后混凝土黏结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并行应用程序运行效率,对性能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多线程同时采集多种类型的性能数据,以及性能分析应该面向Web的两种思想,并提出了一种对负载均衡程度进行量化的算法,实现了面向Web的性能评价工具。它可以在应用程序运行的同时收集系统负载信息和记录应用程序的行为。用户可以藉此在Internet上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对性能数据进行多视图、多角度的观察分析,找出性能瓶颈,最终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C6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寄予  赵军  卢纪富 《河南科学》2004,22(4):531-532
通过选择适宜的配合比与高效减水剂,采用合理的搅拌与成型工艺,依靠优选当地易得的原材料可以配制出C60级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相似文献   

18.
混杂钢纤维增强超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平直型超细钢纤维与压痕型中长钢纤维混杂,系统研究了混杂比例对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UHPCC)流动性能、力学行为的影响,以及纤维外形对界面粘结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随压痕型钢纤维掺入量增加,新拌浆体的流动度下降;在纤维体积率一定时,2种纤维等比例混杂,材料的抗压、拉伸、弯曲强度与弯曲韧性等力学性能为最佳;当水胶比固定时,压痕钢纤维与基体界面粘结力大于平直型超细钢纤维.试验还表明,2种纤维混杂在不同结构、不同尺度和不同时间层次对抑制裂缝的生成和扩展分别发挥作用,两者协同作用使材料总体力学性能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9.
对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参数进行了设计,确定了配制强度和材料的最佳用量,在施工上采用了“水泥裹砂”与“水泥裹石”新工艺。  相似文献   

20.
提出基于光分组交换及组播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分析了系统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基于循环光纤延时线(Rec-FDL)的冲突解决方案,建立了该结构解决系统冲突时的稳定性及时延模型.比较了Rec-FDL与分组重传冲突解决机制的稳定性及时延特性.Rec-FDL架构所接入的CPU及从节点分组到达率比分组重传机制分别多了400和100 packets/s,具有更高稳定性;分组到达率为500 packets/s时,若CPU与控制节点距离大于20 km,Rec-FDL架构在输出端口产生的时延比分组重传机制至少小4.5 ms;若增至50 km,Rec-FDL架构在系统内部产生的时延比分组重传机制小5 μs.Rec-FDL架构更适于构建分布式HPCS及大范围的网格计算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