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含氮化合物在其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本文对新的命名原则《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中的含氮化合物的命名方法进行解读,以便于师生在有机化学的教授和学习中掌握新版的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尽快实现旧命名原则向新命名原则的过渡和转化。  相似文献   

2.
对用手作模型确定构型的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通报》1982年第5期发表王文清同志的文章,介绍了如何用手作模型确定有机化合物构型的“手腕规则”。此法用于教学,确实既方便又有效。特别是当学生们手边没有结构模型时,用手作模型来讨论具有手性中心的化合物的构型问题,既简单明白又容  相似文献   

3.
许家喜 《化学教育》2022,43(8):44-49
基于英文命名的新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于2017年颁布以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就变得更加重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中英文命名的一种新教学方法,含单种特性基团化合物可以分为烃和非烃2类,根据官能团编号的特点,按照链状和环状化合物分类。含多种特性基团化合物主要考虑基团作为母体基团的优先顺序,以及醛和羧酸及其衍生物为取代基时其碳原子是否作为主链和环母体部分,分别开展有机化合物中英文命名教学,便于教师教和方便学生学,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师生欢迎。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以1960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公布的《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以下简称“60年《原则》”)为依据。通过近廿年的实践证明,“60年《原则》”,对统一我国有机化合物命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本身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随着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的化合物被大量地发现或合成,必须对“60年《原则》”进行修改和扩充,以适应当前需要。为此,中国化学会在1978年年会上,专门召开了“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座谈会”,并成立了“有  相似文献   

5.
含有不同价态的同一元素原子的化合物命名法在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合物中存在不同价态同一元素原子时的命名方法,称为λ-标志法(lambda convention)。本法的初议曾发表于1982年,最后修订稿由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协会的有机命名小组于1983年讨论定稿,并发表于1984年。现节译于下,供国内化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石先莹  王晔峰  张琦  王超 《化学教育》2021,42(22):29-36
中国化学会于2017年发布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给有机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链状烃类化合物命名是整个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介绍链状烃类化合物命名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新命名原则下,如何系统命名链状烃类化合物,并明晰了复杂取代基的命名及取代基前缀是否计入字母排序,旨在为链状烃类化合物命名教学提供直接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严赞开 《化学教育》2005,26(6):54-54,59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有机化合物命名一般都是先按有机化合物所含官能团类别将其进行分类,把含同类官能团的化合物放在一起命名。这种方法对教学来说是行之有效的,被教材编写者广泛采用。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材及科学论文中,这些化合物中有许多是分子中含有多个官能团,且取代基的结构复杂。对这些有机化合物,书中只写出了这些化合物的名称,  相似文献   

8.
在1991年12月初于伦敦举行的第15届国际在线信息会议上,一种能使用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命名规则迅速准确地给出有机化合物系统化学学名的电脑程序“自动命名”(Autonom)开始启用。“自动命名”由法兰克福拜尔斯泰因研究所开发,可在IBM  相似文献   

9.
1887,1888年Hantzsch和Widman各自分别创立了含氮五、六员单杂环化合物的命名系统。之后,许多学者补充修订了该系统,直到1957年IUPAC有机化学命名委员会编纂了Hantzsch-Widman系统的修订版作为有机化学命名规则的一部分。后来,单杂环化合物又有了发展,1979年IUPAC决定修订1957年版单杂环命名规则,并提出了单杂环命名的暂定规则。最近,IUPAC有机化学命名委员会综合各方对暂定规则的意见,提出单杂环Hantzsch-Widman命名系统的推荐规则,其要点如下: 1.含氮三员杂环和含氮饱和四、五员杂环词尾命名照旧,废除六员杂环的原词尾  相似文献   

10.
漫谈金属有机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金属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分别是从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两个领域中发展起来而又密切联系的学科,目前已汇成一股洪流,成为近代化学前沿领域之一.它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界限,金属有机化学已成为有机化学中主流之一,它的发展又与理论化学、合成化学、催化、结构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高分子科学等交织在一起. 什么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凡是化合物中含有碳-金属键的都是金属有机化合物.不言而喻,根据我国化学名词命名法,凡有金字偏旁的元素与碳成键的化合物,当然属于金属有  相似文献   

11.
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一系列σ键化合物的合成开辟了金属有机化学的新领域。对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发展基于二茂铁[Fe(C_5H_5)_2]的合成。三十年代后期的PIetz和四十年代中期的Gilman和Jones,他们就试图合成ⅢB族元素金属有机化合物,结果没有成功。五十年代中期的Wilkinson和Birmingham首先合成了稀土金属三环戊二烯化合物。到六十年代已能合成出一系列稀土金属环戊二烯化合物。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八十年代的今天仍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科领域。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可按其相连基团(或配位基)的类型来分类;也可以按稀土金属与配位体之间键的类型来分  相似文献   

12.
黄跟平  赵温涛 《化学教育》2020,41(24):20-24
在对《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基本原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一些调整后的规则进行简化,使其适用于本科有机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并结合实例,对命名的原则及用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杂环化合物种类繁多,过去对命名原则意见分歧,用音译,还是用汉栖-魏德曼法的引伸法(extension ofHantzsch-Widman system)来命名,不能统一。 60年《原则》(即1960年《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命名比较混乱。这次修订过  相似文献   

14.
同位素化合物的供应是进行示踪研究的先决条件。没有标记化合物,就无从进行追踪实验。因此在设计一个示踪实验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标记化合物的来源问题。对于生理科学部门,标记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尤其重要。目前全国范围内各个研究机构都正待展开使用同位素的研究工作,解决同位素化合物的制备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紧要任务。既然放射性同位素是在原子堆或回旋加速器中照射普通原子得来的,若将普通有机分子同样地放在上述二种设备中,是否也能获得相应的放射性有机化合物呢?的确,有人试过,而  相似文献   

15.
较详细地探讨了命名术语“母体氢化物”和“特性基团”的概念、含义及其对命名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意义。通过大量实例说明,用母体氢化物(parent hydride)的名称统一处理碳氢化物和其他杂原子氢化物的命名,可以更系统、更方便、更清晰地命名有机化合物;用特性基团(characteristic group)代替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来命名有机化合物,使每个原子只能被描述一次,不能被重复描述,从而更加准确地命名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的规则提供了一个总的(或通用的)命名系统,它适用于由一种有机化合物转变为另一种有机化合物的转换过程。自1954年以来除了取代转换已经采用系统名称以外~([1]),这些过程一直缺乏系统的口头表达方式。有的过程用“人名反应”(如,Michael反应)来命名,有的使用各种不同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术语,甚至常常只用一个等式或一个相当繁冗的多字表达式来表达。常见的三类转换是简单取代,简单加成和简单消除。实际上,本文前三组规则就是论述这三类转换的。  相似文献   

17.
用“含”、“长”、“多”、“低”、“小”5个字凝练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中选择母体及母体编号的基本原则,并通过举例分析,详细说明这5个字在烃、醇、醛、酮、羧酸、脂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卤代烃系统命名法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朱淮武 《大学化学》1988,3(6):20-21
目前我国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拟应以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为依据(以下简称“80年《原则》”)。但是,笔者在使用近年来出版的若干本高校使用的有机化学教材时,仍发现有部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80年《原则》”的精神不相符合。现仅就有关卤代烃命名中取代甚列出顺序的问题,提出来向同行仔]i青瀚及商榷。一、支链和取代墓列出顺序的两种方法目前,对含有支链和取代基的化合物的命名,就其支链和取  相似文献   

19.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指室温下易挥发的一类化合物,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多数定义都是基于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TVOC′s)即空气中沸点在50℃~260℃之间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虽低,但大多数有毒性、刺激性、致癌性,例如苯会导致白血病,三氯甲烷对肺、肾、血液造成较大的影响,可通过呼吸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同时,具有特殊气味的化合物又能导致人体各种不适反应[1-4]。  相似文献   

20.
李前荣 《化学教育》1981,2(2):15-18
鉴定结构的大致程序鉴定化合物结构并没有严格的规则。这是因为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对样品本身的了解又有深、有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下面的程序只不过是对鉴定结构稍加系统化的一种尝试。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摸索到一条灵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