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本立先生1925年9月21日在香港出生于一个印尼归侨家庭,祖籍广东新会,5岁时迁回大陆。他于1945—1949年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厦门大学教育部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福建省政府顾问,厦门市、江门市科学技术顾问,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客座研究员。曾(或现)任东北大学及五邑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地质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Duisburg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黄先生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的称号。2002年黄先生荣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2003年荣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4 月30日,黄先生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黄先生于1950年初在东北科学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前身)参加工作。当时东北的产业部门急需采用快速、准确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刚解放时的东北基本上是空白。黄先生决定放弃他感兴趣的搞专业摄影的想法,他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原子光谱分析研究中去。20世纪50年代初,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用的主要是摄谱法,在当时实验条件十分缺乏的情况下,黄先生完成了电机碳刷子和电解锌等样品的定性分析,建立了电解锌、电碳刷石墨等的光谱分析法。1952年起,他用新到的苏制中型摄谱仪,先后研究建立了球墨铸铁、黄铜、电解铜阳极泥等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量的样品,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他为抚顺钢厂试制了一台高压电火花光源,这可能是我国第一台自制光谱分析用激发光源。他还帮助工厂建立了光谱分析实验室并建立黄铜的分析方法;建立并推广了球墨铸铁球化剂的测定方法;建立了不锈钢的分析方法……。在随后的50多年,黄先生一如既往,奉献在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中,在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和激光光谱分析的理论、方法、应用和仪器装置等方面为我国的原子光谱事业的开创、发展以及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成绩和贡献,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原子光谱分析学术带头人。1955年黄先生为冶金部建立了钨矿中微量铍的光谱测定方法,并分析了一批重要样品;他在钼矿半定量分析新方法研究中,提出“数阶法”半定量分析中的“接阶法”和“内标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扩大了“数阶法”单谱线测定的含量范围,扩展了分析浓度范围,提高了该方法的精密度。这在当时国内主要用照相摄谱仪法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学术和应用价值。1957年黄先生创立了一种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这项成果在国内外多次获得很好的评价和采用,被国外著名光谱分析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没有专用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器出售,当时国内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黄先生在我国首次建立起了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开展研究工作,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光谱论文,在国内起了倡导作用,促进了我国的原子吸收光谱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开展。上世纪70年代他看准了当时在国际上刚刚上市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新型光源,1975年起从事感耦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研究。当时他用的是一台原用于加工塑料封皮的射频发生器改装的简陋装置,经他研究改进后,消除了它的放电声响和射频辐射泄漏等严重缺点,为国内研制ICP装置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较先进的ICP光谱仪后,他参与了多项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从事环境分析方法研究及我国第一批固体环境标准参考物质的ICP-AES定值分析工作,松花江水系环境背景值及环境保护的研究。这些工作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2次,国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次。他所研制的使用样品量和一般的雾化器一样、但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使氢化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20倍,而非氢化物元素的灵敏度则保持不变,从而获得一项中国专利。他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 课题,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 1993年获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80年代末,建立了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使氢化物发生法可以不必使用硼氢化物,1991年在国际光谱会议上发表后,引起同行们的关注。近年来主持研究强电流微秒脉冲供电(HCMP)空心阴极灯激发原子/离子荧光分析,改善了包括一些稀土元素在内的多种元素的检出限,几倍甚至几十倍。HCMP技术1997年获中国专利,并已用于辉光放电发射光谱和飞行时间质谱仪上,于2000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非传统性氢化物发生法方面,近十多年来黄先生也和同事们作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例如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不用一氧化碳的镍蒸气发生法等等。黄先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逾200篇,主持或参与编著科技书籍有“An Atlas of High Resolution Spectra of Rare Earth Elements for ICP-AES” (RSC, 2000),《分析化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分析化学的成就与挑战》(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当代化学前沿》(致公出版社,1997)、《发射光谱分析》(冶金出版社,1977,1979)、《混合稀土元素光谱图》(科学出版社,1964)等11种。黄先生在培养原子光谱分析人才方面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光谱分析骨干和科研教学人才。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就参与中科院举办的光谱学习班的讲课和指导实验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以来,他曾为国内外十多个原子光谱培训班讲课。1984年他成为我国第一位以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黄先生虽年事已高,却仍亲自为研究生讲授课程,在《今日化学》讲座中为本科生讲授分析化学进展、科学道德等专题。他在给学生上课或与他们相处时,经常用实例说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教导他们做学问先要做人的道理。他在出访时,也常常就近看望他在国外的学生,和他们讨论科技动态或他们的论文;介绍国内情况,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另一方面也向他们学习他所不熟识的东西。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黄先生多次参与了厦门市“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竞赛等活动,与福州、厦门中小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探索科学真理。针对学术风气的不良倾向,讲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历史和现实。他还多次应邀在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各大学院校举行了“从以德治国想到科学道德和公民道德”专题讲座。他教育青年学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同时鼓励年轻人勇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坚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信念。他的报告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会后多位有关单位领导、院士要求复制他的报告和幻灯片资料作为参考。黄先生近几年不辞劳苦,积极参加各种有关活动,他参加过“科学与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巡讲团(2002年)。黄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曾任第五届吉林省政协委员;第六、七届福建省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近年来他先后被聘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厦门市科学技术顾问和江门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为地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言献策,做出了贡献。他曾向厦门市提出重视科学仪器研发和生产的建议,为市领导所接受,将科学仪器列为该市新兴产业之一。最近他向江门市建议重视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得到该市领导的重视。黄先生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了解国外科技动态。近二十多年来应邀在不同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大会报告7篇,特邀(主题)报告21篇。1996年主持了厦门国际光谱化学高级研讨会,同年任第5届欧亚化学大会的“环境与分析化学研讨会”中的分析化学研讨会的中方召集人。1997年他代表我国申办第五届亚洲分析科学会议成功,并主持了于1999年在厦门召开的这个会议。黄先生先后担任了第31届(1999)、第33届(2003)和第34届(2005)国际光谱会议(CSI)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第4届(1997)、第6届(2001)和第7届(2004)亚洲分析科学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等。2003年他代表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光谱学会,在西班牙申办第35届国际光谱大会(CSI)成功,使这个著名国际系列会议,五十多年来第一次,将于2007年在中国(厦门)举行。目前他正和同事们一道紧张有序地进行第35届国际光谱大会的筹备工作。黄先生曾(或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等等,对学会组织建设做了很多工作。黄先生现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及十多种国内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或编委,仍然在为我国的光谱分析事业默默奉献着。在他八十寿辰之际,我们谨以此文对著名的化学光谱学家,我们的良师益友黄本立院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2.
徐端夫,男,193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从事高分子凝聚态结构和高分子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尚廉院士1936年8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195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并留校任教。历任重庆大学光电精密仪器系主任、原国家教委光电技术及系统开放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微米纳米学会荣誉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4.
《物理》2008,37(2):F0002-F0002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3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9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依托单位是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室主任为曾和平教授,本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徐至展院士。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光谱学与波谱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定位于光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
 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计委批准于1985年资助建设的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它依托在中科院物埋所和半导体所,于1987年建成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  相似文献   

6.
《物理》2012,41(3):202-203
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计委批准并资助建设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于1987年建成并向国内外开放。首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王迅院士,首任实验室主任为王鼎盛院士。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薛其坤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郭建东研究员。王鼎盛、林彰达、王恩哥、薛其坤、高世武曾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长期以来,表面物理实验室一直注重为成员提供广阔自由的研究和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