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张淑惠 《化学教育》1993,14(5):40-41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2.
刘慎诸 《化学教育》1983,4(6):47-47
我们对“氮族”的几个演示实验做了下面的改进。一、铵盐受热分解在一支粗试管(20×100mm)里,加入氯化铵约2-3克,先在试管底部加热一定时间后,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试纸变蓝,证明氯化铵受热分解后有氨生成。然后缓慢移动试管,加热试管的中部(氯化铵已升华部分),可观察到已变蓝色的石蕊试纸,重又变成红色,这证明氯化铵分解时有氯化氢生成,在试管壁上尚有“升华”残留的氯化铵晶体。  相似文献   

3.
张俊瀛 《化学教育》1988,9(6):31-31
高二化学教科书上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在现象上与碘的升华完全相同:固态物质变为气态而“消失”,气态物质在低温处又变为固态原物质。实验本身并没有证明氨气和氯化氢气的产生和存在,因此就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氯化铵受热时发生的是具有类似升华现象的分解反应。我们将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作到在同一实验中可以同时检验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产生、氨气与氯化氢重新化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4.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5):40-40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钱。  相似文献   

5.
陆军 《化学教育》1991,12(2):46
中学和中师化学课本中都指出:“氯化铵……也用在金属的焊接上,以除去金属表面上的氧化物薄层。”关于氯化铵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笔者所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氯化铵受热分解出的氨气还原了金属氧化物,如氯化铵与氧化铜的反应为: NH4Cl(?)NH3↑+HCl↑ 2NH3+3CuO(?)3Cu+N2 +3H2O并有实验为证:将一根紫红色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一端在酒精灯焰上加热,使其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氧化铜,然后趁热将铜丝插入疏松的氯化铵晶体中,发现有白色烟雾产生,同时观察到铜丝表面恢复光亮。  相似文献   

6.
1954年1月号化学通报52页周子强先生对于苏联奚尤什金所著,周芬、王悦祖两先生编译的初中化学课本19页,图13所布置的氧化汞分解实验提出了意见,经过我们操作和研究,现在把结果写在下面:在试管 a 内置氧化汞粉末0.5克(装的不要太集中了,在试管底部所占面积要大一些才容易受热分解),用普通酒精灯加热,待其中空气受热排完后(约1分钟)再用试管 b(其大小和 a 相同,口径大约是1厘米左右,长度大约是10厘米左右)收集氧气。从实验开始到氧化汞全部分解,而且 b 管恰好收集满一管氧气,刚好用去6分钟。拆除装置,把微燃木条插入试管 b 内,木条立即在管内猛烈燃烧起来,取下试管 a,则见有光亮的银白色的水  相似文献   

7.
陈志祥 《化学教育》1983,4(6):46-46
我们对“木材的干馏”(初中化学课本第105页)和煤的干馏(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第159页)简化了实验装置和操作,实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陈裕森 《化学教育》1994,15(6):34-34
新编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实验1-6]介绍的氯水光照分解实验(同以前各版本相同,是将无支管的盛满氯水的圆底烧翻倒立在盛氯水的水槽内。)由于氯水与空气大贰积接触,氯气逸出污染实验环境且氯水易失效;不便于验证分解产物,使用新制氯水进行实验时即使在日光直射下也不能在45分钟内有明显现象。实验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9.
刘力 《化学教育》1991,12(3):34-34
查阅贵刊1984年第4期的《氨气的还原性实验》一文,发现作者由实验受热变黑的铜丝趁热插入疏松氯化铵晶体,产生白色烟雾,拿出铜丝后,又复变光亮的紫红色。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化学反应的方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焓判据证伪实验、熵判据证伪实验以及氯化铵分解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证据,强化证据意识,逐渐揭示化学反应方向的复合判据,促进学生深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  相似文献   

11.
杨序勘 《化学教育》1985,6(2):52-52
高一《化学》(1979年第一版)188页中的一段是这样叙述的:“……除碱金属和铵的碳酸盐外,其它碳酸盐受热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我认为,除铵的碳酸盐外,碱金属碳酸盐受热分解为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一)化学通报54年7月号,卢维真同志所写的“侯氏法中的B母液和C母液的循环关系”一文中,第四段说:“省先,将5克的氯化铵溶解在20毫升的水中,所成氯化铵水溶液的浓度,大约等於25%。实际所成氯化铵的水溶液应约为25克。所以,这时氯化铵水溶液的浓度应约为5克/25克=1/5即20%。卢同志所说约为25%,显然是错误的。 (二)同期所载,“高中化学——‘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的教学”一文,第335页第八项“板书计划”一栏内:“(1)物质溶解时有两种反应:①溶  相似文献   

13.
吴香玲  王飞  熊言林 《化学教育》2016,37(13):48-49
设计和探究CuCl2水解产物,水解产物受热分解以及分解产物被炭还原的综合性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直观,操作简单,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陈晨 《化学教育》1990,11(6):40-41
在现行的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全一册)的绪言部分,演示化学变化的实验采用的是镁带燃烧和加热分解碳酸氢铵二个反应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熊言林 《化学教育》2005,26(2):61-61,F003
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表演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其中的重铬酸铵受热分解产物提出质疑。通过假设和实验验证,证明了重铬酸铵受热分解产物中除已知有三氧化二铬、氮气和水外,还有氨气和氧气,并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相似文献   

16.
乙烯制取实验改良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问题的提出 高中课本化学(必修)第二册(人民教育出 版社化学室, 1995 年) 关于“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7.
谭燮昌 《化学教育》1990,11(3):33-33
初中化学课本“试验物质的导电性”和高中化学课本“比较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两个实验,都是直接使用220V交流电。这样做是违反安全用电规则的,已经有教师在操作时不慎触电。  相似文献   

18.
陶冶 《化学教育》1980,1(4):36-39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要求教师“努力完成规定的实验。”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教师对每个实验应作深入研究,我在教学实践中,对现行课本中的一部分实验作了改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按高中化学课本(1957年7月版)第二册第二图,“氮气跟氧气化合的实验”装置,经数次试验效果都不够明  相似文献   

20.
翁志龙  王楠 《化学教育》1994,15(11):40-42
1.下列仪器不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 ) A.烧瓶B.试管C.增涡D.蒸发皿 2.下列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将锌粉放入竖直的试管中 B.实验剩余的盐酸倒回原试剂瓶中 C.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D.碳酸氢馁受热分解的试管底部略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