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有两个动点A和B,它们分别在两定曲线(其中至少有一曲线是圆)上运动,求|AB|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答这类问题时,不少学生往往按照常规求最值之方法,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求|AB|的最值,就是求A、B两点间距离的最值,因此首先建立|AB|的函数  相似文献   

2.
<正>函数中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值(取值范围)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型:(1)两个动点分别在两个函数图像上;(2)两个动点分别在一个函数图像和一个圆锥曲线上;(3)两个动点分别在一个函数图像和一条直线上.下面通过例子具体谈一谈函数中两动点间的距离的最值(取值范围)的三种类型的探求方法.  相似文献   

3.
运用多种方法,求所给直线、圆、椭圆上一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的最值,以及求椭圆上一动点到一焦点与椭圆内(外)一定点距离之和的最值.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 ,一元二次函数 y=ax2 bx c在其定义域 (-∞ , ∞ )上 ,当a >0时 ,函数在x =- b2a处取得最小值4ac-b24a ;当a <0时 ,函数在x =- b2a处取得最大值4ac-b24a .  下面我们讨论如果限定某个闭区间 [m ,n]而不是在 (-∞ , ∞ )上来求 y =ax2 bx c的最大 (小 )值的问题 .由二次函数 y=ax2 bx c (a≠ 0 )的图象可知 ,在任何闭区间上 ,函数既有最大值 ,也有最小值 ,且最大值或最小值只能在顶点处或闭区间的端点处取得 ,解题的关键在于考虑顶点的横坐标是否属于该区间 .例 1  (北京高一 1 996年…  相似文献   

5.
解决旋转体侧面上两点最近距离问题,不少中学数学书刊载文,试图从其侧面展开草图寻求解题途径,其想法是十分可取的,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这对圆柱、圆锥来说堪称准确无误,然而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圆台来说有时并不可靠。当然可先通过精确作图(但当下文中的d与x极为接近时也并非易事),而后再由图计算,但这既费事又费时,我们根据圆台的一些有关量以及同一条母线上两位置关系先作出准确  相似文献   

6.
对一道最大(小)值问题的商榷余思峰(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816000)贵刊1996年第9期登载了《构造圆锥曲线解题》一文(以下称文[1]).读后感觉其中例4的解题过程似乎不妥,值得商榷.为了叙述方便,先把文[1]的例4及解题过程转录如下:例4求函...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连续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有两种情况是我们所熟悉的,就是闭区间连续函数和非闭区间内连续且只有唯一极值点的函数的最值问题。那么,我们自然要问,在非闭区间内连续而有若干极值点的函数的最大(小)值在什么条件下存在?若存在如何求解呢?本文就有限个极值点(在严格意义下的极值点,下同)的情况给出解决的一般方法,首先证明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8.
先看一道问题的解答: 问题:x、y是实数,且满足等式3x~2 2y~2=6x,求x~2 y~2的最大值. 解由3x~2 2y~2=6x,得y~2=-3/2x~2 3x,从而K=x~2 y~2=x~2-3/2x~2 3x=1/2x~2 3x.故由-1/2<0,可知当x=3/2×(-1/2)=3时,有(x~2 y~2)_(max)=4(-1/2)×0-3~2/4(-1/2)=9/2. 这是一道在约束条件下可化为求二次函数最大值的问题.上述解题过程显然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不易被学生所觉察,常常出现在作业中.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考虑到“约束条件”,而乱用二次函数y=ax~2 bx c的极值公式来求在有限区间上该函数的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球面上的几何》中,球面上两点间距离的概念依赖如下结论:结论1设A,B是球面上两点,在连接A,B两点的球面曲线段中,以过这两点的大圆弧中的劣弧长最短.教材对结论1作了一个直观解释,却并未给出严格证明,本文将用微分学知识对这个结论作一论证.引理1三面角中任意两个面角的和大于第三  相似文献   

10.
陶兆龙 《中学数学》2001,(11):31-33
1 公式设直线 l的方程为 y =kx m,点P1( x1,y1) ,P2 ( x2 ,y2 )为直线 l上任意两点 ,则有 :| P1P2 | =1 k2 | x1- x2 | , 或| P1P2 | =1 1k2 | y1- y2 | ( * )这一公式即所谓圆锥曲线的弦长公式 .但从其推导过程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及直线方程 )容易看出 :这一结果与 P1,P2 是否在圆锥曲线上无关 .求弦长仅仅是它的一种应用 ,因此更名为“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更符合其本质特征 .本文旨在发掘这一公式在其它方面的重要应用 .2 应用2 .1 用于求曲 (直 )线方程待定系数是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 ,由此求曲线方程需将给定的几何…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按学习理论方面,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的过程;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我们认为,数学的发现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抽取掉教学的具体内容后,还能够“留剩”下来、“提纯”出来的关于科学发现的机制方面的那点东西.发现的机制是不可能企求在一堂课内系统地教给学生的.只能在一节节发现课中,日积月累地渗透在教学中,一点点的在学生的心中积淀下来的.比如,这两节发现课设计,可以渗透的东…  相似文献   

12.
13.
有些数学问题,如果我们根据题设结构特征联想或变形构造成两点间的距离,往往能捕捉到解题的信息,获得新颖别致的解法,现举例说明.例1已知a,b,x,y∈R,且a+2b+4=  相似文献   

14.
15.
用极坐标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定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又把《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列入了选修系列4,使得极坐标这一传统教学内容又回到了高中数学之中,为说明极坐标在解题中的应用,本文现应用极坐标系中P1(ρ1,θ1)和P2(ρ2,θ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相似文献   

16.
题目沿抛物线y~2=2x的对称轴将坐标平面折成60°的二面角,抛物线上一点P(2,2)在另半平面上的射影为M,OM交抛物线予P_0,求|PP_0|。错解求得M的坐标为(2,-1)。直线OM的方程为x 2y=0,与y~2=2x联立得P_6的坐标(8,-4)。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PP_0|=(8-2)~2 (-4-2)~2~(1/2)=6(2~(1/2))。错因距离公式  相似文献   

17.
中学立体几何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为θ,它们的公垂线段AA′的长度为d,在直线a、b上分别取点E、F,设A′E=m,AF=n,求EF. 解题之后(如图一),它给出了一个求空间两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下简称距离公式): EF=(d~2+m~2+n~2±2mncosθ)~(1/2).其中,当点F(或E)在点A的(或A’的)另一侧取“+”号.这个公式有如下特殊情形:  相似文献   

18.
凸域内两点间的平均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凸域内两点间的平均距离公式,利用广义支持函数的方法分别求出了圆、矩形、椭圆域内两点间的平均距离,并给出了具体的求解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两个相交非空凸体的交集及其线性径向组合体内部两点间的平均距离问题.利用对偶均质积分和对偶混合体积两个工具,获得了平均距离的计算公式,推广了已有的对偶运动公式的相关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两个相交非空凸体的交集及其线性径向组合体内部两点间的平均距离问题.利用对偶均质积分和对偶混合体积两个工具, 获得了平均距离的计算公式, 推广了已有的对偶运动公式的相关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